2021-4-10 | 道德教育论文
一、“俭”的道德价值——俭以成德
在日常生活中秉承“俭”的德行,树立节用的习惯,能够在心理上强化自身对物欲的控制。俭和节用习惯的养成能帮助我们控制物欲,而反过来,精神状态上的寡欲,也通常会表现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俭和节用。“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训俭示康》)。寡欲有使人“不役于物”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不贪慕富贵,不受物质利益的役使,能减少外在的物质利益对内在道德本心的诱惑,避免了在追求更高德行的过程中为物所累。对普通人来说,寡欲则意味着不过多索取,也不会因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有危险之举,能约束自己不违法、不背德。因此,俭以成德的逻辑在于,由俭的行为而导致自觉远离外界物质的诱惑,达到少欲、寡欲的心理境界,进而淡泊明志,养心润身。
二、“俭”的教育价值——以俭持家
我国传统家庭最为重视的就是让祖先的血脉世代传承不断,当世之人所虑的不仅是这一代生活的好坏,更要从时间轴的纵向维度为后代子孙的福祉着想。《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民,克俭于家。”应该说,俭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家庭是人生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传统社会中个人通过家庭与社会国家相接触、相联系,家也是实施社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其过程基本上是“通过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将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内化为受教个体的道德品质,亦即将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按照社会要求塑造具有良好道德的个体,是来自国家、社会的稳定以及家族自身和谐与发展的硬性需要。以俭持家,养成各个家庭成员简朴的生活习惯,进而使他们能够节制欲望,是发挥家庭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司马光曾引用张文节的话,“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训俭示康》)。人只要养成奢用之习,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形成了对外在物质的依赖,想要摆脱欲望的操控,重拾俭德,就积重难返了。他写下训诫文《训俭示康》,用自己的经历和前人的事例教育其子,并对司马康说:“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司马光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审视了历代先贤的范例,并总结得出“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温公家范卷二祖》)的结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俭德,于近处说能够做到持家有道,从长远处看则能保证后代子孙有淡泊的心境、高远的志向和顽强拼搏的意志,以维持家庭的长久和安定和谐。
三、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1“.俭”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德行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财产与金钱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追求享乐的人生观游荡在新一代青少年和大学生之中,拜金主义思想正日渐腐蚀着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观。今天的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对名和利的追求已转化为向往“成功”的生存压力,焦虑、压抑和急躁等各种都市不良情绪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学心理健康课的开设,体现出对大学生心理干预呈常态化的趋势,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大学校园中已呈蔓延之势。无论是价值观扭曲,还是汲汲于名利或受困于物质性压力带来的心理疾病,其本质都是贪欲在作祟。传统的俭德之可贵就在于其对欲望不放纵亦不绝对禁止,倡导适当地控制欲望,过有节制的生活。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精神世界逐渐开始成熟,能够反思和研究自身的思想观念,愿意接受更高思想境界或层次的引导。因此,对大学生而言,俭不仅仅是一种训练而成的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更是能以理性去自主体认的具有道德与精神意义的德行。一者,践行俭德、节制欲望能够减轻物欲的诱惑,告别贪婪,驱使学生呈现自身心灵美好的一面,更多关心身边的亲友、同学和教师,追求道德文明的生活。二者,寡欲可以帮助学生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缓解或消除因各种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所导致的失落、焦虑和压抑等不良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世界。可见,除了一般理解上从消费伦理方面对当代社会的整体风气进行纠偏以外,“俭”所具有的道德价值还能帮助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在生活实践中抵制住欲望的诱惑,实现精神的自主。
2.俭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效仿司马光以简朴为美,树立“俭”“节”的风尚,并非易事。在当代青少年和大学生中,“高智低德”的现象屡屡出现,刺痛着社会的道德神经,俭德的缺失也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有不少大学生为了相互攀比,不顾家庭经济的窘境,一味向父母索要生活费,吃喝玩乐,连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孝顺之情也一并抛弃。更有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节制贪欲,在各种外在物质欲望的诱惑下侵犯他人的权益,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既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对其寄予希望的家人。这些都反复提醒我们,要重新拾起被忽视的俭育。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与传统家国同构的社会相比,现代家庭的教育功能已被大幅削弱。这是因为“与具有明确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高度自觉性的学校德育相比,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弥散性、自发性和真善美与假丑恶交织含混的世界”,制度化教育所具有的明确的价值引导是其他教育形式无可比拟的。较之其他阶段的学校教育,大学教育又对制度德育与生活德育进行了整合,融合了学校、家庭与部分社会教育的功能。大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方面基本上处于同一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的环境中,校园是学习的场所,也是一个大家庭,是小社会。培养像“俭”这种需要在长期的环境熏陶下才能形成的道德习惯,仅有课堂的知性德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对学生公寓、校园餐厅和教学自习楼等生活、消费和学习场所的管理,积极组织开展由高校党团组织、学生工作部门引导下的各类学生活动,实现“校”风、“家”风和“社会”风气的整体联动。如此,俭德一旦养成,其内化效果就会更加凸显,持续的时间也会更为长久。
3“.俭”是大学教育者应有的道德素质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持多种不同的观点。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客观上是不容忽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教育活动中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也是自我检视、内在反省的对象,同时还需要接受被教育者的审视,具有一定的客体属性。“当教育者把自我作为认识、塑造和完善的对象时,就同时把自我二重化为‘主我’和‘客我’”,所谓“客我”就是“与教育者主体相互作用,有待教育者主体能动地认识、塑造和完善的‘我’”。
四、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的许多大学教师与他们的学生类似,也存在俭德缺失的现象,并遭遇了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困扰。对于大学教育者而言,践行俭德的必要性就在于,一方面“俭”的成德价值为教师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供了现实可操作的路径;另一方面,大学教育者身上的俭德又对大学俭育的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接触思想、人格陶铸人格、灵魂塑造灵魂”的互动过程,教育者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所展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给受教育者带来了最为直观的感受。当代大学德育更加需要通过教育者的人格德行引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并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作者:陈泗铮 张世洲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