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论文 » 正文

县镇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探究

2021-4-10 | 基础教育论文

一、带来的主要问题

农村小学生源的城镇化转移,特别是农村生源就近向县镇及其城乡结合部的转移,有利于实现分散的农村生源集中化、规范化。有利于农村生源享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实现农村和城镇教育的进一步公平。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大量的农村生源向城镇特别是县镇地区的转移,给县镇基础教育带来了压力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现阶段我国县镇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大班化趋势严重,县镇教育资源优势无法体现。伴随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生源的不断向城镇化转移,以及城镇化本身带来的县镇基础教育生源的增加,使得我国县镇基础教育面临新时期的困境考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至2009年分城乡56人以上大班额班级数量统计显示,2001城市为98100个,县镇为120431个,农村为174153个,农村大班化问题表现严重,但到了2006年,县镇的这一数据变为了161944个,明显超过了农村的158487个和城市的92315个,直到2009年,县镇大班化倾向持续高于城市好农村。大班化问题中县镇已经替代了传统的农村,成了重灾区。大班化趋势下,一方面,县镇基础教育在校学生很可能因活动空间过窄等,引发压抑等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也大多采取放任的态度,只重点关注少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等生,而无时间关注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严重影响了县镇较之农村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2.农村学生安全问题。从农村到县镇就读一般距离较远,有些县镇小学为了吸引生源,采取有偿或者无偿接送的办法,另一些学生则需要家里自行将学生送至县镇学校就读。对于有学校提供校车服务的情况,在经费和无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极易出现校车质量不达标以及校车超载等现象,加之部分农村道路泥泞曲折路况较差,从而极易引发校车事故,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带来生命安全问题。对于由家长自行将学生送至学校的情况,安全问题更加不容乐观。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为年纪较大者,因而农村学生大多由其爷爷奶奶送至学校。农村交通工具简陋,加之大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对交通工具驾驶不够娴熟,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到2011年12月五年间,我国就发生了48次恶性校车事故,48次恶性校车事故中,只有极个别发生在城市,其他大多发生在县镇,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位接送孩子上放学途中,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线路成为校车安全事故的重点区域路段。

二、主要解决措施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县镇基础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头戏,由此引发的县镇基础教育问题亟需解决。然而,基础教育事关国家未来,并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需要各部门统筹兼顾相互协调,才能够最终解决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此处仅就针对上述县镇教育在新形势下产生的主要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重新定位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顺应“城镇化”背景下的时发表展需要,打破传统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政策,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向县镇转移,实现城乡教育公平。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所占GDP比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较低。1993年我国政府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直至2013年才勉强达到。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如何能够在公平的原则下高效率的使用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城镇化背景下,县镇基础教育在校学生数无论是绝对值还是所占比例都是重中之重。我们认为,只有加大县镇基础教育投资和扶持力度,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兼顾城乡教育公平,真正让有限的教育支出惠及大多数民众。对作为过渡地带的县镇基础教育的投放,特别是城乡结合区的教育建设,将同时满足农村、县镇和城市的教育需求,中间(县镇)大,两头(农村和城市)小的橄榄式教育布局将是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实现教育本质性公平的必然选择。

2.加大对于实用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引用和应用,让更多的县镇和农村学生认识和掌握更多的现代科技成果。农村基础教育生源,对于现代科技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掌握。县镇教育作为城乡教育的过渡地带,承接着城乡一体化的重担。在教育技术应用中,应不断加大现代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引用,让农村生源接受教育的同时掌握和认识必要的现代技术,为其以后的发展和教育奠定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同时,针对目前县镇基础教育层面出现的“大班化”现象,教育部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此同时,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前线,应当鼓励教育人员打破传统是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加大教育人员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信息和教育信息的处理能力。

3.统筹使用农村和县镇各自所独具有的优势。一方面,农村的自然环境提供了教育所需的丰富、开放、开然、有趣的活动场所。教育工作者可以有倾向性的去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加强对县镇学生自然知识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体验农村所独具有的田间劳动、野外游戏、收集果实等活动。打破传统死板教育模式的同时,鼓励农村学生向县镇、城市学生讲述农业、自然方面的知识,增加和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协同能力。另一方面,对于现代可以技术,农村学生总体欠缺,可以组成“一帮一”等形式,让城市、县镇同学向农村的小朋友讲述生活礼仪,学习现代技术知识等城市和县镇学生所擅长的知识理论和生活常识,增加城镇学生“分享”的意识。通过农村和城市县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加深彼此的友谊,在高兴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他们综合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缓解农村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自卑感等心理问题。

三、结语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和城镇联系越来越密切,县镇作为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主要的人员集散地,县镇基础教育在校学生无论是总量还是所占比例都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无可争议的重点,县镇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方向不仅影响其自身,同时关系到乡村和城市的基础教育未来走向。县镇特别是县镇结合部成为目前基础教育生源的集中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跟随时代的步伐,将资金和关注更多的流向在校学生集中的县镇才是目前的明智之举,才能真正将城镇化带来的红利平等的惠及全体民众,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作者:王妍 单位:浙江苍南新星实验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