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初中数学论文 » 正文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2篇

2021-4-10 | 初中数学论文

第一篇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认知活动被忽略。这一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备受压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被扼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变这种僵化的教学方法,以一种集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掌握方法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来取代这种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落后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完成这一转变,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组织具有“双重”的性质,既体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又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探索、创新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数学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他们并不是简单地记住教师所教的内容,而是用学到的知识来修正之前所有的观念和看法。学生的这种再创造和再发现的学习方法,将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解决他们以前未曾见过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了疑问,才会产生强烈的渴望解除疑问的动机,才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去钻研,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所以教师不仅要告诉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慢慢培养学生从“敢问”到“善问”的习惯。例如,在讲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时候,先不急于提出结论,而是以三角形、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等具体例子,诱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得出结论。

三、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整个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刮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跟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等应用问题时,多联系实际生活问题,讲几何时,注意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各几何图形的性质,加深同学们的记忆,引发创新思维。

四、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利用小组学习发挥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如果想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个人的需要,就必须教会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为他们提供进行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在一个崇尚合作的群体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进行大胆思考,互相学习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并将好的问题留给全班同学讨论,让所有同学参与讨论和学习中去,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学,在课程学习中,老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学习,让他们充分思考,充分表达,以激发创新。

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仅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并且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大。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在科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介绍几何图形在建筑中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彩票、抽签等概率知识都与数学密不可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培养对数学世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发现充满智慧和创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伟大的数学家成长经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追求真理、勇于挑战的信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纠错的能力,培养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形成独立、冒险和挑战的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前提。

六、总结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他们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从而让每个学生能够在其天赋所及的各个领域愉快地进行创新,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焕发生命力,充满成长气息。

作者:谭英 单位:重庆市南开中学

第二篇

一、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是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在创新的思维方面受到严重制约,没有办法培养创新的思维。因此,要使学生具备创新的思维,就需要将教学的模式进行转变,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思维。例如,在进行不规则图形的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依据已经具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究,对相关的知识以及方法进行总结。在进行自主的探究时,会使创新的思维得到锻炼以及培养,同时对创新的思维进行不断的发展。

二、创设创新的问题,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就是相应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设创新的问题,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培养创新的思维。例如在进行分解因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问题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有一群人上山采蘑菇,这些人分为三组,每个人的蘑菇在数量方面都是相同的,蘑菇的总数是215,每个人采的蘑菇是多少?这样的问题运用正常的思维不能得出答案,但是运用分解因数能够得出答案215=43×5,可以计算出每个人采的蘑菇是5个。通过这样的问题,正常的思维被打破,使学生创新的思维得到培养。

三、重视发散的思维

在培养创新的思维过程中,发散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中,既包括逆向的思维,也包括正向的思维,同时还包括分析的思维以及直觉的思维。如果仅仅运用某一种思维方式,不能形成创新的思维,因此,要对发散的思维高度重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在问题的思考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角度不同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问题解决的方法有哪些,除了这些方法是否还存在其他的方法,使学生创新的思维得到锻炼以及培养。

四、加强交流协作

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不同的学生看待知识的角度是不同的,对同样一个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要培养创新的思维,就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进行思考时学会借鉴以及交流,将思维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做到独立的创新。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学习程度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内以及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协作,进行相互的借鉴,使创新的思维不断发展。

五、总结

总之,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就要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的思维,使学生创新的思维得到锻炼以及培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作者:曹秀枝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第三中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