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层面。
1.片面注重学习成绩。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家长关注的焦点自然就落在了学习成绩上。为了给孩子提供安心学习的环境,不少家长包干了所有家务,他们认为,子女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了。殊不知,这样不仅会把孩子培养成能力单一的书呆子,综合素质得不到锻炼,还易使子女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的习惯,其害无穷。
2.满足子女无理要求。现今大学生的家长大都生长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裕的年代,他们挨过饿、受过冻,因而不想让子女重蹈覆辙。而离异父母、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的父母,也会因为补偿心理,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小孩不一定懂大人的心理,但他们能凭经验得出结论:自己要什么父母就一定会给什么,要求父母怎样,父母就必须怎样。长此以往,子女变得只会索取不去付出,要求没得到满足还要大发脾气,更别谈懂得感恩了。
3.关系、金钱万能思想。现在的家长,或多或少都有些社会关系,不少人还习惯用关系网为子女“打点”大小事,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表现尤为明显:儿子英语不好,找关系让老师补课,课时费多少老师说了算;女儿升学成绩不够,找人牵线搭桥、砸钱进重点学校,再大摆筵席酬谢“牵线人”;侄儿把人打了,直接给钱抹平了事……潜移默化中,子女树立起“只要关系硬,天堑变通途”、“钱、权万能”的思想,其害无穷,“李某某”、“我爸是李刚”的案子就是例证。
(二)学校层面。现阶段,除清华、北大一类名牌大学外,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还在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就业率,吸引生源上苦下功夫。相较而言,搞好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感恩意识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再说任课老师,他们的名、利都和所教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成绩始终是老师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另外,出于职称评定和自身成长所需,老师们还要进行科研、发表文章。以上两点,足以占据他们大多数上班时间,要想他们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上下功夫,并不容易。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教师。可以说,学生的一切他们都要过问,加上日常事务性工作和领导临时安排的各项任务,他们的时间所剩无几。辅导员和学生公开、私下的交流也很多,但主要目的还是维护学生的安全稳定、解决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类问题,专门做感恩教育的,确实不多。
(三)社会层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门大开迎来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也涌进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糟粕。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尚不稳固,极易受负面影响,而变得功利化,自我意识膨胀。此外,社会上出现的“红十字会诈捐门”、“小悦悦”事件、“老人晕倒无人搭理”或者“救人反被诬为肇事者”等现象,也让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他们找不到感恩的种子,因而开不出感恩的花朵。
二、培育当代学生的感恩意识,实施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联动,共同努力。
(一)优化家庭教育环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论是精心策划的教育还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我们要注意优化家庭教育环节:一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二是家长要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念。一手抓学习成绩的提高,一手抓综合素质的锻炼。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孩子的综合素质也对他(她)之后的发展非常关键。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具有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感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这些品质需要从小培养,具体说来,孩子帮父母洗一次碗、倒一次垃圾,在母亲节送妈妈一束鲜花,都是锻炼。三是家长应尽量淡化物质和关系网的作用,既不要用物质做奖励鼓励孩子达成某种目标、不能向子女灌输“钱、权万能”的思想,更不可用钱、权帮孩子“打点”大小事。让孩子从小懂得实现自我价值,明白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家长还要努力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鼓励他们知错就改,敢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任。四是家长向子女表达爱意应注意方式、方法,切忌千依百顺,要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应教会孩子感恩:感谢父母给予生命,抚育成长;感谢老师教给知识、培养能力;感谢国家、社会提供和平、安定、衣食无忧的环境等等。此外,家长还应努力将孩子培养成自爱、自立、自强,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人。
(二)发挥高校感恩教育主阵地作用。
1.教师言传身教。高校是进行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领导和老师都应正视它的作用,并给予大力支持。一是领导、教师们要以身作则,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任课老师平时有意识地搜集感恩教育材料,在课堂或课下和学生分享。二是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做好言传身教,并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学习、周末讲评以及私下谈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增加感恩教育课时数。当前,大多数高校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是上课,但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时间往往很短,效果也并不理想。为切实发挥高校感恩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笔者建议各校在每个学期至少安排2~4堂感恩教育课。教学方法除授课外还可加入观影、互动讨论等形式,力争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突破,努力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3.提供感恩教育实践机会。实践出真知。光有课堂上的教育显然不够,学校还应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历史纪念性建筑,为革命先烈扫墓、赴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等等。
4.借鉴日本高校感恩教育经验。日本高校除每周都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外,还充分利用学生食堂、宿舍等场所,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用餐前,学生会对着饭菜鞠躬致意,表达对饭菜和饭菜制作者的感谢;学生宿舍的走廊上挂有“感恩小本子”,上面写着“XX君,多亏你的提醒,我才没有错过考试”一类平实却温暖的话语。时刻牢记和感谢他人的帮助已成为日本大学生的习惯。每到年末,他们还会给帮助过自己的人送上一份礼物,以表谢意。我国高校可以借鉴日本感恩教育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依托校园环境,将课上的教育和课下的巩固、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一是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制度方面做好引导和约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二是媒体应扬正气,抵歪风,树典型,做好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做好宣传,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三是用人单位应将“是否具有感恩意识”设为招聘、考核员工的硬性指标,并开展广泛的宣传、普及工作,形成良性导向,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覃瑶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