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语言文化 » 正文

中医英译中的难点与对策

2021-4-10 | 语言文化

 

1 问题的提出

 

针对翻译工作,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从事中医药英语翻译(以下简称“中医英译”)的工作者,可能对这番话有着最直接的感受。

 

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民族对人体疾患从哲学、道教、佛学、儒教、环境与人和谐并存等方面,不断总结、深化、精炼、提高而自成体系的。据史料记载,中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朝,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历代华夏儿女扬精华、弃糟粕与传承的结果,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化。

 

现代医学的历史仅有两三百年,是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由传统的希腊古医学发展而来的,后来的发展基本上背离了古希腊医学的原始道路。

 

很显然中医和现代医学在文化基础、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趋势、语言(汉语和英语)等各个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这就给中医英译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本文试图结合上述因素论述中医英译中应当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使中医英译既能完整准确地让目标语读者真正了解中医,又能切实保留中医的特色。

 

2 中医英译中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2.1 文化的冲突

 

中医英译过程中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不可调和性。中医文化当前作为一种弱势文化,无论是其本身的传承还是其翻译著作的推广,都会受到强势文化的排挤和冲击,处于挨打的地位[1]。当今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全世界开始瞩目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中医英译者应在外来强势文化与本土弱势文化冲突中,通过中医英译捍卫我们的民族文化,呼吁世界认同[2]。但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认知过程,对于中医也是如此。因此,在西方社会还没有接受中医药文化时,中医英译不能仅翻译中医的基础理论、古老药方和经典著作等,而应该更多地介绍一些中医药治疗世界性医疗难题的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中医药疗效,是让西方文化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应当成为中医英译者的首要任务,也是促使中医文化走向“强势”的必由之路。

 

2.2 与时俱进的中医理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医药理论也在不断弃旧更新。如果中医英译者不能及时了解中医药的最新发展和弃旧更新的知识内容,仍然按照原始的著述进行翻译,势必降低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地位。如对板蓝根药理作用的认识,板蓝根本身并不具有杀灭病毒的作用,它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了作用,激发了人体潜能,促进患者病愈[2]。而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板蓝根”并没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类似的中医药新理论、新发展在中医英译工作中必须及时体现,与时俱进,才能确保中医英译的准确性。

 

2.3 学院教育和传承教育的区别

 

“默会知识”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他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一种是默会知识。所谓“默会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默会知识是一切知识之源,默会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默会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特定的过程,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是个体间共享默会知识的过程,其默会知识的获取要通过共同的活动来进行,潜移默化得以实施的最佳模式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3]。

 

学院教育体制使中医教育的主体脱离了师承教育的模式。学院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教材和课堂不能完整的反映中医的深奥内涵,课堂教育的形式很难实现中医知识的潜移默化。因为中医文化的内涵恰恰就是中医药知识的隐性部分,师承教育对传递这部分隐性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给中医英译者带来一个现实问题,即目前的教材和古籍基本上是以学院式教育为基础的,翻译成西方文化所能接受的译文也是学院式教育的文本,这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是相违背的。如何在中医英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的传承式教育,使西方学者能够懂得中医药的真正内涵从而获得“默会知识”,这是中医英译中一个非常尴尬却又十分现实的问题。

 

我们认为,中医默会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师带徒的传承模式。因为隐性知识往往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只有师带徒的形式才能实现对这种隐性知识的传授。因此,在中医英译中译者应当具有比较丰富的中医临床诊治经验,同时具有比较丰富的英语日常俗语,而不是满篇呆板的直译。

 

张功等云:“日读《黄帝内经》,反复多遍,每读每有新意,多有不同,最后‘一头雾水’。查字典,询国学师,复又明。”“知识像加了密的电码,要翻译‘滴滴答’、‘嗒滴答’,只有向‘师傅’要密码”[4]。简短几句感言对肯定师带徒的传承式教育很有说服力。

 

2.4 谨慎翻译名称

 

在汉语中,人的名称可以用不同字形表示,这是鉴于汉语起源于象形文字。汉语中一种发音可以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汉字相对应,采用繁体字或简体字也会使人的名称不同。在中医英译中,由于西方文化采用的是字母拼接的形式,中国人的名字又以汉语拼音标注,因此,稍不注意而出现误解是中医英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医英译中,刘九茹建议,我国历代著名医学家如张仲景、王叔和、李时珍等名称的英译按照惯例一般采用汉语拼音音译的方法,如“张仲景”译为“Zhang Zhong-jing”,“王叔和”译为“Wang Shu-he”,“李时珍”译为“Li Shi-zhen”等;朝代的名称,如“元朝”译为“Yuan Dynasty”,“商朝”译为“ShangDynasty”等。由于汉语拼音在标注名称类词汇时经常出现音同字不同的现象,如不加以特别处理极易被误译。例如Huang Di可以代表“皇帝”或“黄帝”;Qi可以是“岐”、“齐”、“祁”或“戚”;jin可以是“金”或“晋”等诸如此类[5]。为避免错译或误解,英译时此类问题建议结合两种方式,即侧重人物和朝代名称的可以在拼音后加注汉字,例如ZhangZhong-jing(张仲景),Wang Shu-he(王叔和),JinDynasty(晋朝);侧重人物和朝代生卒年代的,可以在人名汉语拼音直译后面加注时间标识,例如:孙思邈Sun Si-miao(AD581-682)、汉朝Han Dynasty(BC206-AD220)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