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高中生物论文
一、课前精心预设,课堂动态生成
如教学“细胞的类型和结构”后,设计了一些基础练习题。其中,一道题目展示了几张错误的细胞图像,以便让同学们发现错误,对比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差异,比较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首先给学生预留了思索时间,再指名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再利用几分钟分析其他知识点,让课堂教学更完整。但被指名的同学讲了好一会儿,却因为声音太小等原因表述得不够明白。于是,微调预设,让这位同学以“老师”的角色到讲台上去完成练习,经过教师的鼓励,以及其他同学们的配合,这位学生顺利完成了这项任务,课堂氛围也异常活跃。这样,通过不在预料中的小插曲,让生生交流互动,推进教学过程。同时,由于是学生们自己思索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他们会更深刻地理解,更牢固地记忆。这样,即便没有根据预设教案完成教学进度,但关注了学生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思维与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高高在上”地来审视同学们的答问,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会产生紧张感、畏惧感,不敢大胆发言,这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有效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另外,从学生的角度看,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有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自身的经验与知识,有创造灵感,有思考、自学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能“独霸”课堂,居高临下,而需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机会,由“权威者”转变为“合作者”,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学习中,适时点拨、启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学“光合作用”时,学生对这一知识已有所了解,也有比较成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虽然本课内容有一定学习难度,但教师稍加启发引导,学生还是能够自学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与大纲要求,运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巧设教学情境,给同学们更多思索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更自觉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比如演示有关动画,生动再现光合作用的发现以及光合作用的过程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有关结论。同时,教师注意问题的自然引入和启发。譬如,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是不会生成有机物的,为什么在叶绿体中却可以进行呢?(因为叶绿体中的酶与色素起了作用)这样,可自然提出色素问题,也让同学们认识到在光合作用中酶与色素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注入式教学,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连接课内课外,提升课堂效率
高中生物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生命现象以及生物活动规律的研究,和日常生活、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沟通教学与生活,连接课堂内外,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与教材知识相对应的各种现象,并灵活搬入生物课堂中,增强知识亲切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学习与探究,自然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学“光合作用”这一知识时,可引导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来解释分析为什么蔬菜大棚通常做成无色透明的塑料棚;教学“呼吸作用”有关知识后,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等。这样,结合实际生活经历,可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获得成就感。这样,学生会更自觉地学习生物知识,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另外,新课学习之前,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初步感知知识,给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或者课后活用知识进行实验探究,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或者动手制作,感受运用的乐趣,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学习选修课“运用发酵技术加工食品”后,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试着动手酿制葡萄酒、苹果酒等果酒或者果醋,制作成功后,学生会非常有成就感,更有学习热情,这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王加飞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