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生教育”对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三生教育”属于学校德育范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简单说就是培养有能力的人,但现实的矛盾是,我们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成才的前提是成人,而成人不仅仅是达到法定年龄,更重要的是心智上的成熟。因为,知识并不等于能力,拥有知识不等同于拥有能力,身心健康并善于运用知识付诸实践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三生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与年龄、身份无关,只要生命个体存在,生命、生存、生活就是人人都要面对的永恒主题。所以说,“三生教育”的提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首先,“三生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懂得敬畏生命,学会珍惜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起到促进作用。其次,“三生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三生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观,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和谐的幸福生活。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积极重视在高校开展“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
二、“三生教育”对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路径探寻
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懂哲理,明世理。把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作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高校深入落实“三生教育”,尤其是要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其内在素质,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生命教育———珍惜生命、心存感恩
生长于物质急速膨胀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浮躁情绪,许多人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甚至不少人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弃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悲剧与不幸。近几年,国内的多所高校接连发生命案和严重伤害案件,令人痛心又担忧,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例如,复旦研究生投毒案等,看似是一起偶然事件,背后却隐藏着各种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强调技能教育,而对于培养健康的人格、态度、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再多的技能、学历再高也是白费。“生命教育”是关乎“生命”这一范畴的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它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不论是在教育哲学层次上还是价值论意义上,生命教育对每个人都极具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和享受生命,更好地关照生命,从而获得幸福的人生。在高校开展和加强生命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指引他们找准人生方向、过上有意义有品质的生活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作为对过去一味的针对大学生应试、就业和生存竞争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的超越与扬弃,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与创造生命的价值,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感恩惜福、爱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2010年,“生命教育”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但是直到现在,我国的生命教育还尚处于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据统计国内大约只有20所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并且各个学校基本都处于各自探索的起步期,不论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各个高校的内部,生命教育都缺乏一套现成有效可行的教育体系。首先,急需建立作为指导方针的高校生命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体系;其次,需要进一步规范生命教育教材的编写,增加课程理论和实践资源的积累;另外,需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育,师资的匮乏问题,可以试着通过相关专业的培训让所有高校教师都具备进行生命教育的文化素养。只有当生命教育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才能完成从“物的时代”到“人的时代”的超越。
(二)生存教育———学习知识、武装头脑
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出台了一份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大声疾呼“生存教育”的重要性;此后又为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Learningtobe(学会生存)”。学会生存一直都是教育的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中的核心,可惜我们一直没有予以关注。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只重视升学成才,忽视人文关怀和基础的生存教育,致使青少年缺乏基本的生存常识与自立能力。对大多自救方法的一知半解尤其是在雷电、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及火灾、交通等安全事故的频发的状况下,其后果非常严重。我国每年有数万学生因溺水、车祸、自杀、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非正常死亡。在拥有生命后,健康平安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需要对国民尤其青少年开展生存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掌握生存知识经验和技能,强化生存意识,居安思危;增强环保意识,爱护生存环境;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把握生存规律,提高适应和创新力;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促进人格自由、全面、健康发展。
(三)生活教育———追求幸福、享受生活
人首先是一个生活者。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置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形成了人的另一种生存方式,这就是人的生活。如果一种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很多,却没学会如何幸福地生活,那这种教育至少是残缺的。人的生活建立在生命和生存基础上,是人的生命和生存的目的和意义。生活表现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行为,因为人不仅是一种纯自然的生命,而更是一种社会的生命。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学习和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们来说,怎样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是一道难题。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指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相应,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态,依靠不懈努力摆脱弱势地位,实现身心积极健康发展,践行“真、善、美”的理念,活在当下,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培养健康、高雅的生活品位,懂得从不同生活视角思考问题,善于用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者:张丽萍 单位:湖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