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社会体育论文 » 正文

职校社会体育特色建设及发展

2021-4-10 | 社会体育论文

1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0年内,全国仅培养各类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18000名,其中,广东省仅培养各项体育专业指导员4000余名,作为社会体育需求大省,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是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广东省体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体育”的总体目标。东莞被称为“全国篮球城市”、“全国举重之乡”、“全国游泳之乡”、“全国象棋之乡”、“全国龙舟之乡”等称号,同时,还拥有众多的高尔夫球会、高档星级酒店、网球场、马会、高档健身俱乐部、镇区和社区体育公园等体育产业。拥有厚重的体育文化及群众体育基础,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都较高,这样就使社会体育专业能够在东莞这片体育沃土上拥有长远广泛的发展空间。目前,东莞本地有高校6所,但仅有东莞市两所公办高等院校的体育系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即东莞理工学院(本科)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两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年度招生计划分别是100人和70人。东莞职院开办社会体育专业之初,通过对社会及市场相关就业需求进行大量调研后发现,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是依据社会需求量身定做培养和输送人才,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来培养专业人才,并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择业教育等方面加大办学特色。

2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创新研究

2.1专业办学定位

研究发现,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定位上,既要综合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办学定位以及现有的办学资源,也要考虑所在区域体育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更应该考虑当地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消费特点。如果盲目地仿造普通高等院校培养体育人才模式输送人才就显得缺乏竞争力;因此,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区别在于东莞职院的性质决定了其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主要给社会体育相关领域培养一线岗位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特点主要体现在“实用、够用、实践操作能力强”。而本科院校的办学评估导向作用决定其主要给社会体育相关领域培养学术型、教育型和管理型人才。特点是学科性人才,理论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弱。另外,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要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科学合理的定位,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不能贪大求全。要根据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将专业下设若干培养方向,人才的市场导向清晰,学生对口就业率高,基于此,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后科学合理的将两者对人才培养的类型进行区别和分类,使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施行错位发展,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人才培养上避免交叉和重叠,减少两者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冲突,真正达到高低互补、共赢发展的局面。

2.2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每所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差异、地域特点来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满足该地区的体育市场需求。东莞职院在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时做到了区域对接,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接地气”。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开办前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深入分析东莞及珠江三角区域社会经济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中,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任职资格等各方面发展的新趋势,充分了解后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能够在社会体育各行业从事体育管理、健身、娱乐、休闲、保健、社区指导以及策划和组织体育竞赛活动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2.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入行,又要有适当的兼容性,确保学生在岗位上能充当“多面手”,增强社会竞争力,同时还要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铺垫。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目前我系已与三正半山国际酒店联姻建立“1.5+1.5”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观澜湖高尔夫球会构建“定向班”培养模式。同时,与招商银行东莞分行、金多港高尔夫球会、高宏(台湾)高尔夫球具铸造有限公司、东莞市飞凡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尔东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等达成初步的人才培养合作意向,为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以及今后就业的平台。

2.4专业课程设置

结合东莞职院院情和办学资源,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有关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制定与实施全过程,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4.1课程项目化教学

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运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把工作任务设计成多个教学情境,强调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围绕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边学边做,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工作技能。

2.4.2课程标准化建设与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挂钩

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后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必须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职业)证书,游泳、潜水、攀岩等高危体育项目必须持证上岗。经过专业调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实训项目)支撑完成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可根据兴趣选择考取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拓展培训师、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员等资格证书。

2.4.3建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邀请以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体的委员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各环节,在学校与行(企)业形成良性互动。课程机动设置,按需灵活调整,优先安排原则,课与课优化组合,公司化技能培训和管理,扶持自主创业,鉴定培训基地,优化课程结构,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教学一体化。

2.4.4以特色课程建设促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将拓展训练引入社会体育特色课程,使其成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学院拓展训练教学,加快拓展训练场地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培训,使拓展训练成为东莞职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特色体育精品课程的亮点工程;不仅为学院周边的企事业拓展训练提供便利条件,而且为学院校企合作力度和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为学院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5“双师型”队伍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重视专任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开展以老带新,“传帮带”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目前,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93.33%,逐步加强与知名企业的联系与技术合作,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优化师资职称结构,已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企业行业实践经验、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和技能的兼职教师队伍,并形成了一支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结构合理,教研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小结

综上所述,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始终以“瞄准市场、服务地方、强化技能、办出特色”为指导思想,依托东莞地方政策优势和产业环境,积极探索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度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已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之路,并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办学特色。

作者:王毅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