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协同性

2021-4-10 |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协同性的构建

区域高校的教育资源由于地域差异或者行政分割,各个教育资源的主体之间相互独立且存在共同竞争,导致资源无法共享或者资源利用效率的下降,这就需要一个系统来实现在空间结构中资源的布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应该被看成一个系统,应该进行协同配置,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的道路。即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力、市场配置为主方式的协同系统,并且在充分运用政府的政策和管理的权威作用,发挥市场资源配的灵活性及增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力上,建立起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机制。也是区域高校间利用空间结构内相同的经济基础、相似的文化习惯和相近的自然地理实现在相互协作和共享基础上,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下的相同教育资源的流动,最终实现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从松散走向融合的过程。更是高校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间相互之间的协同合作和共同生存,形成一体化下各部分的协同。目标是在高校内部相关高等教育资源要素在平等的基础上,努力把更多的校外教育公共资源投向校内需要的地方,加快教育要素在各主体间流通。利用协同资源配置要素的平等性和开放性,使得高等教育资源一体化在协同作用中,实现资源要素的平等和开放。既面向高校内部各子系统开放,促进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发展,也对高校外部各相关系统开放,实现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互动与衔接。

二、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协同中的表现

高校在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时候,通常是在政府的指导下,遵循市场规律和分析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在竞争中合作、在实践中协同各方条件,为了达到高校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而改变高等教育资源的原有特征,形成具有自我定向、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自组织特征的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

1.高校在资源配置中的自我定向表现

自我定向是高校依据自己的实际资源的拥有、需求和使用情况等,去确定教育资源的获取的路径和资源获取的阶段性目标的指向性的一种行为。高校这种资源配置自我定向是由学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高等教育资源在高校中的配置运行。相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时会激发高校对资源获取的动因。学校在配置教育资源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会有选择性和偏向性,这就会反映出高校对教育资源的元认知水平和自我定向能力。一般情况下,高校会对内部资源进行评估,以较客观的资源报告或者总结来对资源配置得出评估结果。这一过程也是高校对资源配置情况的自我定向做出最初的判断,将对下一次资源配置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

2.高校在资源配置中的自我组织表现

自我组织是高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按照自我定向的结果有预测地进行计划、实施运用配置方案的自我资源配置的过程。这种资源配置的自我组织的过程中要遵循几点原则:(1)互惠互利原则。兼顾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和合作,以此在充分兼顾各地利益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分工和协同,从中产生集聚和累积效益,从而实现多赢的效果。(2)优势互补原则。各地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进行合作,通过区域要素流动实行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的优势,促进各地共同发展。(3)市场主导原则。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政府推动为辅助,共同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4)系统协调原则。高校在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既要积极地同外部教育资源力量(以政府、市场和其他高校为主)进行有效的对接和协作,同时要把四项原则广泛应用于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中,推进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系统的协调和发展。

3.高校在资源配置中的自我调节表现

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系统中,如果教育资源各种要素协同性不是很好或者不协同甚至出现相互间发生冲突和碰撞的无序状态,这样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系统就发挥不了协同功能,甚至会产生瓦解的现象。自我调节在这时就是缓解矛盾和冲突的润滑剂,减少各要素的摩擦、降低损耗,同时也防止配置中其他非控制力量的加入导致资源配置停滞或者其他负效应的产生。让自我调节成为传递教育资源配置动力的介质,发挥着减阻、缓冲、降低发生矛盾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作用

只要存在这样的一个系统,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都要达到各自的目标,当它们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实现整体目标或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实现子系统目标时,即符合“协同效应”理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性就是指在“协同效应”理论的指导下将高等教育资源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协调教育资源运行一致、同步发展,使高校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状态,实现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利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性促进不同所有者的利益资源有序、高效、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整体教育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目标。

1.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从分散、孤立向汇聚、融合转变

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所以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高校外部协同科研院所,利用相应专业学科研究人员与高校教学人员的相互流动,给高校带来高专业化人才资源,还能提高学科整体专业化水平;协同企业,高等专业学科人才在企业中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高校就此会吸引更多的企业与之合作,将汇聚更为宽广的就业渠道信息和教育资金来源;协同政府,政府能够在高校自身不能够调动其相关教育资源时,会以“有形的手”来帮助高实现教育资源的的获取;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资源从地方性、本土化向全球性、多文化融入,开拓教育视野、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资源以高校为中心融合于西面八方,与此同时也汇聚着它们反射回来的资源,让分散的、孤立的教育资源汇聚、融合在一张大网上。从高校内部来讲,高校实现自身资源配置也是一种自生行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方法。首先,是固定资源如图书(书籍、影像和字典等)和设备(桌椅、电子设备和教室等)的使用。同一学校不同院系之间相互独立,教育资源的设置出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局面。院系间“小而全”导致教育资源要么是重复性购买、要么是长期闲置不用。高校内部协同资源配置就是要不同院系间资源共享,高校内部要做到对图书和设备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同步整合固定资源信息数据库,让各部门了解有哪些资源,没有哪些资源。从纵向上实现校院系三级自上而下的分配和自下而上的整合。从横向上实现三者各自水平之间的分配和整合,最终在横纵向交叉配置中实现资源共享。其次,是流动资源配置,比较典型的是学术交流中的资源配置。学校经常会以学术报告、学术沙龙或者学术座谈会等形式举行学术交流活动,这其中院系有时会聘请学术泰斗、专家或名人与院系内师生进行探讨交流。但是这种活动如果是院系组织则只有本院系师生才能知道与参与,其他院系的师生难以得知或不允许参加。高校“顶层”领导可以对教育资源利用方式进行“设计”,高校内部要协同一致,对图书和设备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同步整合固定资源信息数据库,建立全校学术活动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更新学术交流信息。学术活动可以依据师生的兴趣和时间自由参加,但是要遵守学术活动规范和要求。协同高校配置,在资源配置活动中更加重视的是对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2.协同高校配置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第三种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政府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是根据预先制定好的教育计划,用文件、政策等指令的方式下按照不同的等级和隶属关系,逐级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给各省、各市和各地区的高校,实现自上而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政府高度集权方式下的计划配置教育资源,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教条化和僵硬化,缺乏灵活性和积极性。高校配置教育资源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资源配置。如果其中哪一方面的需求出现临时性的改变,高校会快速有效实施应急调整策略,避免因需求的变化引起的资源短缺或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市场竞争规律下,高校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会采用不同的竞争策略来达到获取资源的目的。不良的竞争就会导致高校间相互封闭,造成相同学科专业建设狭隘、学生课程得不到相互认同和优质资源得不到共享等。高校协同其他高校,相互联系和合作,直接快速有效实施相同学科联合专业建设,共享学科人才、场地和设备资源。课程设置相互合作,既能因地制宜发挥本校所长,又能促进学校间教学相长。协同不同高校间进行资源配置,打破高校教育资源的独自占有性,促进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合理应用。一则使稀缺教育资源实现利用最大化,二则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高校间资源竞争的良性发展。

3.有利于配置力量的均衡发展

均衡的内涵包括两种:一是变量均衡,即对立变量相等的均等状态;二是行为均衡,指对立势力中的任何一方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的均势状态。市场对大学组织的影响在某种条件下是必定要发生的;学术因素在大学组织中作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质是必定要出现的;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和解决外部性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若市场、高校和政府三者中任意一方具有能够改变资源配置现状的动机和能力,那么会破坏变量的均衡性。协同力量在保持政府、高校和市场间的均衡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运行过程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一种是资源配置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变。掌握集权的中央政府在高校配置资源时,将一部分权力分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直接对管辖内高校实行配置。另一种是其他高校作为监督机构也将参与高校资源配置的运行中。第三种是三方的均衡就会让高校的资源配置成为稳定的三角状态,形成两两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模式。这样高校在资源配置中会发挥协和的作用,让三者的运 作始终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首先会有利于积极满足政府权威对资源的调控和监督,继而得到政府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先权,增加高等教育人、财、物资源的机会,获得政府权威的信任后享受更大的配置教育资源的权力。其次,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市场,整体竞争力会随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提高而调高。调高后的教育资源竞争水平带给政府更多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同时是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一个反馈和检验。再次,高校得到反馈后,积极可取的将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对不可取的则进行资源配置改革,接受市场的再次检验。源于协同学理论和组织相关观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是要找到高等教育资源在其他相关利益体之间的关系中各自的目标和路径,再发挥高等教育配置中协同性作用,真正将优化教育资源付诸于行动,实践于现实。

作者:曹鹤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