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也更没有一个适用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模式。但是,学校要成功实施素质教育,前提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教师观和朴素的学生观,必须赋予教育一种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思想或行为载体,利用这种载体来充分的实施积极影响。而“学校特色化、教师风格化、学生个性化”的命题则正好恰好符合素质教育这样的一个要求,它应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出发点和有力的抓手。学校特色化,就是指学校在实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在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的各种优势,培养出大批的合格的优秀的毕业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教育特色。这种优势或特色表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上、学校的科学管理上、培养人才的结构上,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比如,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它创办的“晓庄学校”、“育才中学”中鲜明的表现出来,它的学校特色就是“创造”新人生、新人才、新社会。所谓的新,完全是应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些思想和观念。他的教学做合一的学说,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一切人都是我的先生,我的学友,我的学生”。
教学做合一是他办学的特色。再比如,早期的南开大学,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经济、商务、实业家方面的人才,这和我们现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样的。在当时就是具有着明确的办学特色。而在其管理上,德、智、体并重,尤其是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形成了南开学生的体魄健全的良好精神风貌。上海的阐北八中,以“成功教育”为主导思想,促进了大批学生成为优秀的学生。江苏省泰安县农村的洋思中学是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先学后教、堂堂清、周周清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杜朗口中学是大胆的砸掉讲台,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交流,乃至提高、升华,这就是办学特色。魏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是他所办学校的特色。
我认为所谓的学校特色,并不是单单注重特色,忽略其它教育元素、无限的任其发展,而是以特色为龙头,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并挖掘出独特的优势,全面的实施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教育目标,是以突破一点从而带动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他是一种扬长补短的行为。长处要无限的去发扬,短处要想尽办法去弥补,不能出现畸形。千万不要以为,特色教育就是单打一的行为。它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成功的教育革新。在这些成功的特色教育学校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产品或称之为效果的,那就是高升学率。这是整个社会都极为关注的因素。这个因素强了,就被认为是一个好学校,于是乎,这个学校的生源也就不成问题了。但这高升学率却被这些学校仅仅称之为“芝麻”而已。被他们称之为“西瓜”的,则是学生的快乐而充实的成长历程、幸福的人生,是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他们没有为了捡一粒“芝麻”而丢了“西瓜”,而是在辛勤培育西瓜的过程中,时刻也没有忘记还有更加珍贵的重要的一粒“芝麻”。高升学率,仅仅是他们素质教育大树上绽开的一枝花朵而已,真正使这朵花盛开的原因则是他们为学生们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阳光、肥沃的土壤、适宜的培育方法。有了这些才使他们的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正证明了: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但不会使升学率下降,反而会促进升学率的提高。升学教育只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不能代表全部的教育内容。因为素质教育中就包含了学生应有的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试问:一个连上考场都手发麻、心发慌、六神无主的考生,可能考出好成绩吗?真正的素质教育下走出来的考生,他会把考场当作他展示才华和自信的最好舞台,在这里,他摩拳擦掌,信心百倍,跃跃欲试。试想,这样的学生会考不出好分数来吗?应试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些特色化学校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能因地制宜,找到了一条学校向前发展的科学道路,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符合社会、家长、学生的广泛需求。
所以说,学校是培养各种人才的基地,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学校的特色不是出奇制胜,不是一俊遮百丑的高升学率,更不是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带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升学率谈不上是特色,有几个特长生或特长班也不是特色,重点班更不是特色。个别班级优秀、个别学生优秀也不能称为特色。真正的特色是学校内部面对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教育。“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色满园。再说教师的风格化,我以为,只有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突出的稳定的教学个性,才堪称为教学风格。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墨守成规的教书匠没有资格谈论风格。这些专家型的教师用自己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日渐成熟的教育理论,并在其思想指导下,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形成了风格甚至是创造了一个流派。魏书生的教学风格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自我教育,教会学生自我管理,老师不在学生照样能自学,成绩还特别优秀;孙维刚的风格是三年初中学完三年高中的数学课程,三年高中学完大学的课程,采取“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多解归一”的立体式教学法,以其大刀阔斧的改革气度成功的演绎了教育的神话。他所带的班级55%考上清华北大,90%以上考入重点大学。钱梦龙以其深厚的精湛的中国传统古代文化底蕴铸就了他出神入化的教学艺术。余映潮的板块式语文教学,全新的阐释了语文可以像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美丽的自然风光一样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这是他们的教育教学风格。
不具备渊博的知识,没有深厚的、成熟的教育理论作为基础的教师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在一个学校中如果各门学科的教师都具有了能称得上是“风格”的教学水平,就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它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所倡导并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风格化,是新课程标准环境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一名教师在教育讲坛上取得的最高成就和达到的最理想境界。学校特色化和教师风格化,都是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学生观的基础之上的。教育的改革与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无的放矢,一切风格和特色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的学生观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也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关键所在。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管理目标和模式,它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办学特色。
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最著名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说,要按着学生的天然品质和特点去实现学生的发展,这是一种最朴素的教育思想。朴素的思想往往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具科学性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实就是谙合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我认为学生个性化,在心理学方面讲,一是指学生的发展要符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展学生优秀的有潜力的智能,对学生不做刻板划一的培养,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促使其良好的智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使好的方面更好、更加优秀,使学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有的人认为,学生有个性,比如说数学特别好,其它科目不好,于是,就用“偏科”来评价学生,表达的是一种否定的态度。结果,造成了最后就连偏好的科目也都没有优势了。有的专家则认为,学生偏科,偏的还很不够,假如偏的奇、偏的独树一帜,才叫偏得有水平,科学的讲这叫有特色,一些奇才就在这样的人当中产生的。因为他们对这个方向特别喜爱,能激发他的潜能。孔子在几千年前都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啊!二是要符合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是畸形发展,不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只要某一方面会制约学生的发展,成为短板的地步,就必须想办法弥补,最大限度的保证其正常发展,但决不勉强其平均发展。平均发展是最差的教育目标和结果。即便是每门功课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却可能是最值得担忧的学生。因其缺乏个性、缺乏特色,表现不出他有更巨大的潜能,多少年以后,也就是最常见所谓的成绩优秀者,却往往没有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甚至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当初成绩和他有很远差距的同学。这样的学生可能是刻苦认学,也可能是智力超常,但是在学习上存在着不知为什么学,不知道怎样学的死读书本的现象,结果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该开发的潜力没有开发出来。这绝不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班级中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一门课程或一门以上课程的知识水平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大纲所规定的标准,那么,在这个集体中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某门功课不及格或学不会的现象。无限发展学生的优势,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例如,有的学生在数学方面好,有的在物理化学方面优秀,有的学生音乐、美术才能出类拔萃,这是极好的事情。某一方面的才能优秀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自信心,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心理科学研究表明,每一种智能的存在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单一的,这种优秀的智能一方面是因为有其它方面的智能为它提供着帮助,一方面这种优秀智能也会促进其它方面智能的发展。这就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不是全面平均发展或是片面的发展,它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思想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尤其科学的育人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定的以发展学生优秀潜能、优势、特长,促进其个性化成长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点;在此基础上有一支风格化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则是其保证,是必要条件;然后再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独特的办学模式,如“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快乐教育”、“自主教育”“成功教育”等,就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综上所述,实现了“学校特色化、教师风格化,学生个性化”,就基本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理想的教育局面必将会出现。但这将是一个很艰巨的、漫长的而又紧迫的伟大工作。
作者:苗世红 孟祥荣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第二中小学 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