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现状
1.教师的个人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准
教师的个人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准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高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名师出高徒一说,实质上是反映了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学生,高水平在这里不仅仅是说这位教师的声乐演唱水平的高低,更多的是说全面素质。如何将这种能力传承下去,对一名声乐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教师演唱能力的高低往往并非是评价教师教学好坏的唯一条件,还需要有全面的音乐知识,比如对歌曲基本的分析能力、作品背景、作曲家的介绍、音乐术语符号、优秀的声音辨别能力、正确的引导能力、师生的互动等,在一所艺术类大学,演唱水平高超又能够在教学上有一定造诣的教师是非常缺乏的。
2.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性
每个音乐艺术院校都会有这样的专家学者,声乐学科同样也有学科带头人,好的学科带头人都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凝聚力,能够带领本专业的教师将声乐教学和发展带入一个高度发展的状态,出成绩,出成果。使得整个院系学风形成良性发展、和谐发展。因此如果学科带头人不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这一学科将很难靠一两个好的老师维系发展,最终对大多数声乐学生的个人发展是不利的。
3.院校对于专业的重视程度
在地方院校中,除了专业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还有很多是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音乐学院,尤其在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中,多数院校对其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低的,无论是在经济扶持上,还是在教师科研、个人发展学习、音乐会、学术交流等项目上都微乎其微。在科研上,一个理工科的教师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往往是音乐类教师科研经费项目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之多,但是不见得他们创造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会比音乐类教师高很多。在教师个人发展和培养上,公派留学的声乐教师都属于珍品,院校给予的名额极为有限。而全国的声乐教师数十年以来都执著地将欧洲的艺术歌曲和歌剧当作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重复,却难得去取得真经,教师水平无法再次升华,那么学生的演唱水准自然就更多地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了。音乐会是一个学校艺术氛围最直接的表现,是展示学生和教师最终学习成果和教学成果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带动更多的音乐学子对音乐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一所高校对于学术交流的积极开展,会极大地增强学科间的相互促进、提高和改进。
二、当前就业环境的多样性与饱和性
1.声乐毕业生数量剧增,对口岗位极少
当前在音乐类毕业生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的专业学生占有比例最大,如某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至少有250名左右,这其中声乐为主专业的至少占了一半,音乐学院声乐系的毕业生每年有120名左右,还有民族艺术系的声乐毕业生30名、东盟艺术系的毕业生60名,还有职业技术学院的声乐为主的专科生120名,总的声乐毕业生至少在300—400名,这还仅仅是某市的一所高校,其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岗位需求量。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的就业岗位几乎全部是饱和状态,文艺团体也同样如此。
2.社会要求一专多能型人才
一专多能,顾名思义就是有一项专长,多项能力。用人单位并非都是专业性院校或者歌舞团,比如中小学,现在很多地方都是要经过笔试、面试,如同公务员考试一样,各省市的教育局出面聘请专家进行面试,最终并非是一首歌曲唱得好就能够就业了,很多是要求综合素质的,因此多项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钢琴伴奏的能力、视唱练耳乐理教学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外在形象和气质,特别是在有很多外专业的专家进行面试时,他们可能会更看重教学的逻辑性、引导性、文字的规范等各方面的条件。而在非音乐类的用人单位来看,他们往往看重一专多能,甚至于更看重多能。
3.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导致失去更多的岗位
由于艺术类考生的高考成绩普遍偏低,使得其文化素质水平整体低下,这其中有文化成绩差而学艺术走捷径的人,也有爱好艺术而把太多时间用于艺术专业的学习的人,他们在入学以后,由于课程的设置和专业性院校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严重忽视的,笔者接触的很多学生,除了会唱歌,音乐术语符号、作曲家背景、作品的文化内涵等一概不知道,而由于高考文化分较低,实际也是放任了艺术类考生的文化素质要求。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4.毕业选择留在大中型城市使得竞争压力巨大
受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地区工资水平差异和机遇等因素影响,很多毕业生都愿意留在大中城市,必然也使得竞争压力巨大。声乐专业是就业岗位中需求数量极少的行业,毕业生多,岗位少,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都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多数毕业生将面临改行,进入社会大熔炉再造。
三、推进声乐教学的多元化
1.分类培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成才率、就业率
分类培养在这里指的是将所有声乐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按照嗓音条件、歌唱水平、乐感、音乐综合素质等方面分为几类,这样分类的目的在于更加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优秀的学生能够更加优秀,中等的学生也能够学有所长,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比如在某音乐表演和音乐专业中,优秀的学生通过全体教师的考核同意,便可以一周上双倍的课时。这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这种机制也会激励一部分学生更加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突出优势。
2.选定或编定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声乐教材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当前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很多高校还是沿用198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材,但由于现在高校的扩招,学生专业水平层次差异性非常大,很多歌曲难以在教学中运用,如中国作品第一册就有《黄河怨》《黄河颂》这样的大歌曲,外国作品第三册的曲目中在本科阶段多数学生难以接触,如《纯洁的阿依达》《冰凉的小手》这样的歌剧咏叹调,这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声乐教材。当然很多高校已经着手做了一些新的教材,如西南师大出版了新的高师声乐教材,沈阳音乐学院连续出版了十几期近些年中国优秀歌曲集,但笔者认为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源特点进行教材的编定,按照歌曲难易程度分层教学。多年来,在地方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布置歌曲随意性很强,一些教师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布置曲目,有的大一考试就唱《满城尽带黄金甲》《女人善变》这样的高难度歌曲,而不去唱最基本的艺术歌曲,四年学习后的结果和风险是巨大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各高校选定或者编定一些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声乐教材是非常迫切的。
3.紧跟就业实践联系,培养学生多样发展
艺术并不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艺术是服务于大众的,只有紧跟形势,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才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声乐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复杂,就业面窄,这就需要我们有所改变,如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布置和演唱一些老百姓爱听、爱唱、爱学的耳熟能详的曲目,将此类曲目规定为毕业前必会歌曲之一,打破民族、美声、流行等几种唱法的局限性,学生们对每种唱法的优秀歌曲都应该会唱一些,哪怕是用美声的方法去唱流行歌曲,至少这会更加贴近老百姓,贴近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实践中,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毕业前去各单位实习、实践,带着自己演唱拿手的歌曲走社区、走基层,送温暖,更多的机会将会不期而遇。
四、总结
学生的就业关乎千百万个家庭的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殷切期盼,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只有扎扎实实学有所成,才能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声乐教师的责任更多的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武装自己,让自身学有所长,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够真正前进!
作者:庞毅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