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和问题
1.教学实践性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高职校计算机教学没有完全摆脱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仍然普遍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加上机练习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与本专业实践关联应用不强。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对计算机的实践需求和实践价值,这样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大大下降,影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不够
高职校计算机教学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专业应用的培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具体内容过于理论化、通用化,而对于现实社会和企业工作中的实际需要重视不够,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与各专业实际工作之间呈现严重偏离的状态。还有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性,采用一些通用化的教材,内容陈旧落后,没有任何专业实例、案例,没有计算机与专业应用相结合实践练习,这样教学内容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没有认真考虑教学内容是否实用,是否适合企业需求,而现实情况却是计算机领域的各种软件更新升级,企业各种应用软件发展和创新非常快。这都导致了教学内容与不断更新发展的计算机应用领域之间的不协调,从而使得很多学生毕业以后仍然要重新进行培训才能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去,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同时又给用人单位增加了用人成本,使教学偏离了工作需要。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规划
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是办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当然也是高职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优化的落脚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缺乏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结构,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应用需求的导向不够明确。无法真正与社会实际需求实现有效衔接。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需要设置一定的课程结构,它是所有学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并没有十分重视学科与社会的结合、学科与学习者的结合、学科与学科的结合,仅仅重视的是计算机学科内的结构完整性,使得计算机课程结构过于单调,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僵化封闭。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馈情况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应以提高基本素质为主线,培养综合职业应用能力为重点。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学科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规划,更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的科技应用含量,突出创新意识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4.教学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完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采取的教学模式过于统一僵化,教学课程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距离,一些院校课程设置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然而,现实生活中,计算机已经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普及,一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难度和深度,从而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在接受学校提供的计算机课程之前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些现状显然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同时,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考核体系还不够科学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考核标准仍然是以自编卷面理论课成绩为主,导致学生更多的是死记硬背,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兴趣,脱离了计算机实践性的特点,教学考核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使得整个计算机教学考核结果不准确不科学。还有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统考,该考试实行统一的应用能力全机试标准,实践性强,采用计算机自动评分系统,不涉及人为因素,“公平、公正”,比较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成绩考核,这对高职院的成绩评定是一个进步。但是等级考试通用性强,专业性不强,无法结合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不能体现各专业应用能力的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也需要改进。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发展方向
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应该要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期实现不断学习促发展、课堂实践促发展、教师培训促发展、交流合作促发展、案例剖析促发展、教学研究促发展、项目实践促发展。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充分体现“职业”和“专业”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课程设置
计算机教学的课程设置,要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基础、适当延伸、侧重应用,服务于专业,建立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式教学模式,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计算机学科知识结构和企业的应用需求,遵循计算机科学内的本质规律,根据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融合多学科知识,满足企业的应用需求,让课程设置结构能够有效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使得计算机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特征。结合本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计算机应用的学习,要对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授课方法、成绩评定等教学环节做相关的改进和置换,使专业知识融入计算机的教学内容,使计算机知识更加贴近专业的应用。有条件、课时多和一些特殊的专业还可考虑增加数据库等其他课程的开设,增强和扩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管理能力。
2.根据开设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过于通用化,跟不上时发表展的步伐和潮流,全国高职院校涵盖各行各业,涉及的专业千千万万,计算机教学内容不能也不可能统一。高职院校可以采取灵活性的教学措施,根据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有专业针对性来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补充性教学。从企业的专业应用出发,选取一部分典型专业案例和专业实例,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要根据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应用要求,因材施教,对课程内容、授课方法、成绩评定等教学环节进行调整,精选、增补,优化适合本专业应用的课程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实训环节来进行教学。改进、优化考核方式,为了实现考教分离,公平公正,长远的看,计算机考试应该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统考,但是等级考试通用性强,专业性不强,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基本能力的考核,占学生总评成绩的一定百分比例,同时增加专业案例应用考试,按一定百分比例计入总评成绩。正确处理好基础性教学与专业应用性教学的关系,调整二个方面的比例,各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
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应用操作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型科学,必然是重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绝对的主体性地位,发挥着关键的实践性作用。注重实践操作和应用,以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教学过程全部在机房施行和完成,理论知识概念融入到实践操作和专业应用知识中不断学习和认识,要结合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和实践应用学习,补充的专业实例和专业案例要可操作性强,实践性强。要充分利用好计算机校园网络平台,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课余学习,培养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
采用专业案例和专业实例教学,必须有胜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创新意识,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设计教学方案,丰富教学手段;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要经常与企业进行交流,深入到相关企业学习、调研,了解企业的需要和需求,把专业知识融入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并能提炼、创建实用的专业案例和实例应用于教学中。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5.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改革和发展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职业教育以德国和台湾比较成熟和先进,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密切联系,产教结合,实用有效。从计算机基础教育来看,今后学生计算机基础不断提高,许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完成,而且未来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会越来越好。在这一前提下,高职院校应努力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改革和完善计算机基础职业教育,倡导、实施产教结合的办学理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实行专业模块化、智能化软件的教学方法。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就是要根据各专业应用方向,将一些计算机软件应用融入授课内容,例如:建筑工程专业,增加工程网络计划及工程管理软件使用等方面内容;给水排水专业,增加给水排水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给水管网平差计算,程序设计在水处理科研中的应用、排水管网计算优化选择程序设计等方面内容。也可以将一些企业目前正在使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有条件移植到课程中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实践素养,实现产教结合的目标。
智能化软件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根据各专业应用的核心课程,制作出智能化的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并提供给学生课余自主学习,而不是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PPT幻灯片教学课件授课。该教学方法可以流畅地展示出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实践过程,形象生动,可操作性强,也适合学生课余自主学习,融会贯通。例如:建筑装饰、安装专业,智能化软件的教学,把整个装饰工程(如玻璃幕墙安装)各个工序的安装过程,通过计算机屏幕清晰、完整的模拟出来,步骤明确,方法清楚,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极佳。
三、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还需要我们共同去研究和探索,改革和发展是要不断进行的,计算机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产教结合,满足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作者:赖晓京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