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留守儿童论文 » 正文

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研究

2021-4-10 | 留守儿童论文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越来越普遍,山区劳动力外出务工也是大势所趋,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外出务工的情况也很普遍。由于滇西地处喜马拉雅山最东部的横断山脉,相对坝区农村而言,山区少数民族众多,经济更为贫困,资源更为匮乏,教育科技更为落后,生存环境更为艰难。父母外出务工的地区大多为经济发达的汉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碰撞,而这种文化碰撞又会影响到留守儿童。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还存在文化濡化与文化涵化的双重挑战,而文化濡化与文化涵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又是复杂而深远的。所以,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急需社会的关注、关心与关爱,社会、学校、家庭乃至个人,都很想去关心、爱护、帮助这一非常弱势的群体,守护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玻璃心”,利国利民,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利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人性都是积极向上的,当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面临生活学习的困境时,大多都会尽力去适应,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他们毕竟年纪小,心智不成熟,如果缺乏有效的辅导,很快就泄气和放弃,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萎靡不振,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人格扭曲。

相关资料表明,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在艰难的环境中,极易出现下列问题:1.在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常见的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且文化素质较低,有些甚至都不会讲汉语,只会讲本民族语言,不能有效地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受办学条件和理念的制约,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很难提供有效的心理帮助。2.在学习方面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一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甚至听不懂汉语,而学校里的老师未必都能讲少数民族语言,因此,教学很难高效进行。3.长期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他人监护,甚至无人监护,使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父母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自卑、孤独、怨恨父母的现象也较为多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其心,然后救其失也”,这是我们守护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玻璃心”的前提。尽管成长环境极其不利,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身上仍然具有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部分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仍能克服重重困难,坚强乐观,积极向上,人穷志坚,他们深深地感动着千万人的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玻璃心”也能传递正能量,只要更多人都来守护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玻璃心”,最终他们将学会自助助人,自立自强,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虽然生命中难免会遭遇不可控因素,但是学会积极主动利用资源,把可控部分尽量掌控好,生命一样可以绽放!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谅解和感激,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Maslow)、“充分发挥机能的人”(Rogers)、“成熟的人”(G.Allport),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大有裨益。

笔者作为一名曾经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习了四年的滇西高校普通的心理学工作者,作为一名生在滇西、长在滇西、工作在滇西的普通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我深深体会到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存之艰难与坚强,也深深被山区留守孩子所感动。作为一名5岁女孩的母亲,我深刻体会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对留守儿童心存无比的关心与爱心。因此,本人愿意用自己微薄的学识和满腔的热情,为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这一处境极其不利、非常弱势的群体献出“一份爱”和“一份力”!并同时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都来献出“一份爱”和“一份力”!

作者:杨红梅 单位: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