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留守儿童论文 » 正文

留守儿童教育供给机制综述

2021-4-10 | 留守儿童论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家庭基础性教育正在弱化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双方合力作用的发挥。当一方或双方父母都外出打工时,在孩子的心灵上就留下了不完整的家的概念。监护人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法替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无法替代“亲子”教育的影响力。

(二)学校主导性教育未尽其能

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学校可以算是其接受系统的、全方位的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应该起到主导性教育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升学率依然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学生成绩依然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忘却了教育的真谛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第二,对于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学校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对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有所忽视。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应有的补偿。第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家长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学校老师没有及时地向家长反馈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或是心理情况,造成一些留守儿童更加“为所欲为”,反正是没有管教的孩子。这就是家校没有形成合力,造成对孩子教育的“中空”状态。

(三)社会扶持性教育薄弱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社会性组织机构,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我国目前农村这样的机构系统尚欠发达,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制于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天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体系的缺失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效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落空。

二、促进合力生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供给机制设计

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上,最为关键的是要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并发挥其系统整合各方力量的优势。在供给机制设计上,要突出政府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效应。

(一)重塑家庭基础性教育供给机制

1.提升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构建完整家庭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不能将其带在身边。家庭基础性教育的缺失,使得孩子在学习、生活、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缺陷。因此,如果能够让留守儿童重新回到父母身边,这是解决困境的第一步。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进军是大势所趋。城市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只有提升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一个完整的家。首先,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征,应当在区域和统筹单位方面建立统一的费率转接制度,使农民工不论转移到何处,都可以凭卡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并享有相应的权益。其次,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除了要打破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的身份界限之外,还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再次,着力研究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从长期看,政府应着手研究通过公积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的调整,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政策范围内。比如,目前农民工租房房源主要是城市边缘农民建的出租房和部分市民手中的存量住房,可以考虑把符合出租条件的房源统一登记,纳入廉租房供应体系。最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应着力将重心放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制度,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起规范的日常巡查机制,重点开展社会保险费稽核、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只有解决了城市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以及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使农民工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才有可能将留守在家乡的孩子接回身边,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的概念。这是一个家庭发挥基础性教育作用的必要条件。

2.转变农民工的教育观念,增强亲子教育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构成家庭的基本元素,而家庭也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所以,父母要正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积极的教育作用,不可以为了眼前短暂的利益而忽略了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要正确处理子女教育、生产、创收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孩子的了解是关注其成长的基础,不仅要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加以关注,孩子的心理以及生理的发展状况也是关注的重要方面,通过对于孩子不同时期发展状况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尽到做父母应尽的责任。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以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学会利用鼓励法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亲情之中融入精神鼓励,让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到与其他儿童一样的浓浓的亲情。其次,因各种条件限制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的父母,在外出打工前要落实好监护人并与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要经常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实施有效的亲情教育。要求监护人引导留守儿童主动向父母倾诉,反映学习生活情况,以便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不应视学校教育为子女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就读,所有问题都应由学校教师负责解决;再次,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使孩子从小在被关爱的氛围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完善学校主导性教育供给机制

1.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就读机制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因此,要对于当前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以及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其他制度,农民工子女入学限制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合理城市教育成本,让城市农民工能够与城市市民在法律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享受同样的权利权益。

2.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就读机制

首先,政府必须保障中央与地方合理规划财政费用,给予农村教育相对优惠的政策,扩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要将留守儿童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给予留守儿童相应的财政支持,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完善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大力监管,确保教育政策的落实与教育经费的合理利用。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于留守儿童进行管理,保障其教育权利,使得家庭教育的缺位得到达到弥补,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寄宿管理制度。同时还要保障农村教师的各项权利,按时的、足额的发放工资,完善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农村教师的队伍中去。再者,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还要适当增长,除了要保障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之外,还要设立专制部门以及专职人员,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照顾,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帮助其健康成长,不断推广与完善寄宿制的管理模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以及生活给予全面的管理。学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学校要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业以及心理状况给予高度的关注,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培育社会扶持性教育供给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一个单一性质问题,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影响,因而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重视,将其纳入新农村的工作规划之中。而学校、政府、教育部门、村委会等组织可以联合开展捐款活动,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帮助下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得其生活上以及学习上的问题得到解决,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好好的学习。还可以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活动,通过志愿者、结对子等形式增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通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娱乐生活,除了要开设一些具有知识性、娱乐性、科学性的课程外,心理健康、公共安全方面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丰富留守儿童的知识含量,在节假日期间,还要定期举行各类晚会,让留守儿童多参与集体活动,进行沟通交流,使其可以感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温暖,同时也可以接受更多的监督与管理,保持其与时发表展的同步性,避免误入歧途,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合力生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供给机制的设计,一定要强调政府的教育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政府教育责任的良好发挥下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与政府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高度的重视,将其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划之中,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在政府的主导下,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等到保障,能够得到亲情上的关爱,人身安全得到维护。各级政府还应当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教学条件,促进农村教育的正常发展,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教育与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作者:黄国辉 单位:福州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