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策略3篇

2021-4-10 |

第一篇

1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合作组织成长不足,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

当前,为农业及农民服务的各类组织,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已初步发挥作用,但农民自己兴办的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面临“三缺”问题,即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国家的支农政策不少,但针对农村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严重滞后。在此种条件下,难以与已有多年经营历史、具有雄厚经济基础的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竞争。

1.2农村土地流转不到位,制约农业产业化规模

尽管国家并没有限制农村土地流转,由于农村土地产权虚位和法律上的限制,农民的土地不能抵押,宅基地及住宅无法流转,诸多因素使我国农业小规模经营得以固化,农地流转集中十分困难,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1.3地方政府不重视,致使农业产业化缺乏成长空间

目前,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占10%左右。很多地方领导人表面高喊重视农业,实则把农业作为拖累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包袱。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已选择抛弃农业和农村,狂热追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

2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农村产业化发展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真正以农业为本,方能求得新的突破。

2.1明确基层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环境

政府应提出一系列全局性的宏观配置、调控方案,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框架体系;建立和完善各项保护制度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微观方面,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必须以合理的标准、完备的规程、严格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序、合理、稳步推进。同时必须扭转单纯GDP考核下的管理体制,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与评估标准。

2.2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积极性,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基础

通过土地的流转,既可以解决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流失问题,又可以稳固农业基础。应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如成立市(县)、乡、村3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使土地流转由分散向规模、由粗放向高效、由约定向法定转变。

2.3引导扶持农业合作组织,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主体保障

政府可通过政策、经济、法律等措施,扶持和引导农村民办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通过加强生产合作,推动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的优化组合,促成链头产业的升级和真正的互利合作,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

2.4推进技术进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应始终贯穿于农业产前的农药、种苗、种子、化肥和产中的栽培模式、饲养方式、灌溉以及产后的储藏、加工等各个环节。因此,需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体系以及规范的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制度创新农业科技体制。鼓励和推动部分有市场开发能力的研究所向企业转制。

作者:马秀英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甸子镇人民政府

第二篇

1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

通过几年的努力,重点培育发展壮大了韵霖茶叶精制厂、鑫耀经贸有限公司、宏朋木材加工厂等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逐步增强。到2012年,全镇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万元以上)12个,年销售收入2亿元;年利税117万元。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支持,农民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镇共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2个,辐射带动农户8000余户;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8户,拥有社员1.2万人,带动农户6248户,覆盖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养殖、农机服务等产业。2012年合作社销售农产品达25万t,实现销售收入18000万元,盈余6000万元,社员人均增加收入0.5万元。

2麻栗镇农业产业化主要经营模式

近年来,麻栗镇党委、政府通过抓特色,建基地,扶龙头,建市场,搞服务,建立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种植、养殖基地,扶持、培育了一批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大户+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3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道路不畅,交通闭塞,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导致产品成本较高。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成为制约麻栗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三是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经营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尚未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致使农户盲目生产。同时,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多为松散型联合,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3.3农民科技素质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不健全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农户科技素质低,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弱,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导致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阶段,深加工和资源利用率不高;农民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订单生产实施困难,规模化生产能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3.4农产品市场信息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缺乏高素质的市场预测人才和市场营销中介组织,市场信息网络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3.5科技支撑能力弱缺乏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科技成果储备不足,对优势产业的巩固和提升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6土地集中流转难度大,规模效应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广大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承包土地集中流转困难。目前,全镇土地流转主要是自愿、分散、无序、小规模的租赁、互换、返包等方式,大面积的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或以土地入股进行集中开发,建设优势主导产业示范基地的难度大,产业大户少,规模效应低。

4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

4.1整合项目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镇人民政府应结合全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在企业自身投入的基础上,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以重点建设田间排灌沟渠、机耕道路、台地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加大乡村公路建设力度,解决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运输难题。

4.2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使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抓好与畜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甘蔗、蔬菜等特色产业有关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司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农民分散经营和公司难以对接的问题,真正把公司和农户建立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4.3加强引导,稳步推进土地集中流转通过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实行市场登记制度,签订流转合同;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机构,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开展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登记、发布、评估、政策咨询服务等。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鼓励土地适度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集中,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4.4培育主导产业,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根据麻栗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三农”发展大规划的要求,按照“改造传统农业、壮大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重点培育烤烟、甘蔗、蔬菜、中草药和畜牧业五大主导产业,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农业开发体系。

4.5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及测土配方施肥、作物高产创建、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抓住当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重点吸收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电子商务、保鲜贮运技术等现代营销网络技术,用先进适用技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的档次。

4.6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户发展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7依靠边境优势,努力开拓国内国外市场充分利用与越南相连的边境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面向国内、国际2个市场,加快国内、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步伐;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广泛吸引外商参与麻栗镇的农业产业化建设。

4.8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给予同等的政策待遇;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充分依靠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入股社员参与信用社评估,实行农户信息公开和贷款信息公开,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作者:张国超 骆振 单位:云南省麻栗坡县麻栗镇农技站 麻栗坡县农技推广中心

第三篇

1马鬃苗族乡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具体来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少。马鬃苗族乡有广阔的山林和田土面积,有大量的诸如药材、家禽、家畜的农产品,有丰富的水能、木材资源,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剩余廉价的劳动力等。这是马鬃苗族乡可开发的潜力所在,但没有工厂,没有规模企业,很难发展乡域经济;没有农产品加工业,难以延伸产业链,发展城镇化;没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很难转移吸纳剩余劳动力;没有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难以把产加销售多个环节连接起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也就无从谈起。二是气候条件制约大。马鬃苗族乡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年轻的、文化水平较高的具有开拓创新的人都已“孔雀东南飞”———外出打工创业,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残”,即妇女、小孩、年老者,他们过着“小富即安”或者“随欲而安”的生活。同时农村技术培训不到位,劳动力科技素质低。

其次,交通状况差,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未通公路,即使通公路也是晴天有车跑雨天无车行,丰富的物产“养在深闺无人知”,产品拉不出,外商请不来。再加上资金缺乏。因此,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品形成不了商品,种植形成不了规模。要使农产品变成商品,走向市场,就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不断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才能加快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据了解,马鬃苗族乡的农产品加工率不到30%,粮食、水果、药材、木材、矿产等加工率不到25%,大部分农民满足于“养猪过年,喂鸡卖蛋换盐”的老传统生活方式,还习惯于“生猪卖头,木材卖方,竹子卖根,药材卖斤,水果卖筐,无法使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增值。

2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根据马鬃苗族乡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应遵循“立足本地,市场导向,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创造特色”的原则,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提高其竞争力。

一是要解放思想。因为马鬃苗族乡苗汉两族儿女长期生活在边远落后的大山中,交通不便,特别是年轻人一向想着出外打工,对家乡的建设漠不关心,在家的年老体弱,思想落后,只求眼前利益,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对于他们来说,饿不死,能有饭吃,填饱肚子就行。他们认为农村就是农业,农业就是种田,种田就是种粮。这里的种植还类似于刀耕火种,为此,当前着重加大对村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要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大市场观念,破小而全的地区封闭观念;树立少投入多生产,高效益的集约增长观念;破传统的耕种观念,树立服务引导新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只有认识正确了,才会在实践中出成效,以“营销市场化”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是要从队伍建设上下工夫。作为一名乡镇农业服务干部,应该为本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献计献策,做大做强本乡农业产业化。首先,马鬃苗族乡每一个村建设一个培训基地,召集村干部,应届毕业生参加学习,请县农业局的讲师授课,通过三年的培训,学员们掌握了多方面的农技知识,在他们的带领下,马鬃苗族乡农业有了新发展。由单一的种粮食转变为种天麻、药材,基本做到了村村有上规模的养殖场,农民收入增加。

为近年来全乡打工仔陆续回乡,还带回不少外地学习的先进技术,这批人成为马鬃苗族乡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们思想转变了,大家你追我赶,都怕自己落后与人家。通过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马鬃苗族乡农民纯收入由原来的人均5000元,增加到1万元左右,大大缩短了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全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潘勇 单位:贵州省桐梓县马鬃苗族乡农业服务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