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浅析

2021-4-10 |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一)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理论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基本上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以及环境容量理论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源和环境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要努力使得社会、经济、生态三者之间和谐共处,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人类经济活动都应该与自然生态之间保持一种有机的协调与统一关系,从而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成为一个整体,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根据环境容量理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应该要在自然环境承载容量以内,从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环境自我修复功能。

(二)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它追求资源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因此,它包含了经济特征、生态特征和社会特征。就经济特征而言,循环经济主要是要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循环。生产方面,循环经济要求减量化与清洁化。消费方面,循环经济要求持久消费和集约消费。就生态特征而言,循环经济要求对资源环境实行全过程控制,要让生态条件改善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成为社会进步的根本性标志。就社会特征而言,循环经济的根本性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改善以及社会进步三者间的涡合式发展,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发展。

二、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剖析

(一)生态农业产业化概念

所谓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指以生态化作为前提条件,以市场作为主导方向,充分发挥出农业地区生态、区位、产品的比较优势,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使得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成为一条龙服务,从而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并进而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生态农业的产品应该是优质、安全、无公害的产品,努力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效、协调、统一。事实上,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把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各自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精华就在于把生态学原理很好的利用起来,从而不仅带动农业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还可以使得农业产业化发展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1、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不完善。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引入较晚,其试点应用更是滞后,直到现在还没有发展到全面推广和实施的阶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并没有一套建立在国家层面上的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此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没有从国家层面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仅仅有一些并不是专门针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其中提及或涉及生态农业而已,有时政策和法规还会出现内容不一致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着难以推进的矛盾。另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标准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约定,还有些制度与原则已经落后了,影响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正常发展。

2、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发达。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仍然较为滞后,科学技术水平还非常有限。具体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落后,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转化推广体系尚未建立。因此,我国当前的农产品中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仍然占据着少数,很多农产品只是经过初级加工就进入市场,缺乏深加工技术,从而无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这又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生态农业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此外,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的技术开发创新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有效的具体的优化组合和创新,无法满足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加之,农业技术推广还缺乏有效的服务体系,从而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3、农民群体整体性素质偏低。我国广大的农民群体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与实施者,但是,他们的整体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没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往往会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而片面追求农业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我国当前的农民群体仍然属于小农经济的主要经营者,他们对于市场竞争的意识还不够强,不了解市场需求,盲目性与趋同性生产较为明显。农民并没有从市场角度来形成完整、科学的营销机制,也不会让产品变得更为特色与多元化,很难分散经营风险。此外,农民更多的重视收入增加,并没有考虑农业发展的长期效益,从而容易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从而不利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一)大力发挥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建设

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之一的农业,其本质上仍然属于公益性产业,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挥出政府部门的宏观政策引导作用,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建设,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法律法规指导。具体来说,政府应该认真研究并制定出适合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性、引导性政策,提供它们优惠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还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修改并制定适合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控制性、协调性政策,还要针对它制定并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让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与法律体系,从而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二)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投资力度。这就需要政府提供大量资金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当中去,或者借助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来建立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还可以组建一个融科研、试制、生产为一体的研发机构,使得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较好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还要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有选择的借鉴或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设备或工艺,从而为农民提供高科技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三)以市场为主导推动农业生态化与产业化升级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然离不开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否则,生态农业的高经济效益就无法体现出来。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必须以市场为主导方向,确立生态农业中的主导性产业,大力扶植生态农业中的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努力构建一个农工贸一体化、种产销一条龙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让农民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营销观,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当然,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以市场为主导,还会促使农民努力发展健康食品,主要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生态食品等,还要让生产各个环节都是环保、健康和无公害的。此外,我们还应该大力宣传健康食品,结合农村区域优势,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转型和升级。

(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全方位地发展生态产业,要避免盲目跟风,而是应该科学选择主导产业,优化生态农业模式。而这些都应该以农村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构建一个集农业信息、技术、金融、物资、人才、中介服务体系等于一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业生产经营实现集约化模式,使得农业向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让农民在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下,以及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下,提高农业经营的整体效益,促进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

四、结论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依据循环经济模式而开展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正是迎合了“低碳农业、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应该在追求规模效益和分工效益的同时,兼顾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维护好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这样的农业发展模式才是真正符合国际趋势,又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作者:陈广桂 陆建飞 单位:扬州大学农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