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京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价值及必要性
京剧演唱讲求运用混声,采用“小声哼,大声调”“大小嗓转变不留痕”的方式使唱腔的色彩更为丰富,从而达到抑扬顿挫、刚柔并济的效果。另外,京剧演唱注重舞台表演,它是通过“眼法”“手法”的运用来达到“眼神传情”“手势达意”的效果。总体来说,京剧艺术具有的这些内在特征都可以借鉴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提升民族声乐的“本土化”“民族化”气息,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创新。
凭借其内在的艺术特性,京剧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虽然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西化”色彩,但从本质上说,我国民族声乐唱法和西方美声唱法相比有着很大不同,我国民族声乐唱法不仅要求语言轻巧清晰、声音洪亮醇美,而且要求演唱者感情淳朴真实、技巧娴熟,既要传递出艺术美,又能表达出人类生活的真情实感,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这与京剧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也是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纵观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凡是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家几乎都与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艺术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李光曦、胡松华、刘秉义、任桂珍、吴雁泽、刘斌等都是凭借深厚的京剧艺术根基,在我国民族声乐界开创了一番天地。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之外,诸多民族声乐作品也是吸收借鉴了京剧艺术,从而成为不朽的经典,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绣红旗》《卜算子•咏梅》《祝酒歌》《梅兰芳》《故乡是北京》《千古绝唱》《醉了千古爱》等。从这些经典的民族声乐作品中,听众不仅可以领略到西方音乐的精华,而且可以很好地体会京剧特有的韵味。
总之,通过音乐创作实践证明,民族声乐作品不仅可以吸收借鉴京剧艺术,而且可以把其运用得很好。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过分依赖西方美声的“科学”唱法,培养的学生基本都有较高的声乐演唱技巧,这也导致教学中“千人一面”“罐头歌手”的现象普遍存在,即培养的学生只是在娴熟地展示歌唱技巧,却没有显示出“味道”“感染力”等深刻的东西,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打动观众。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声乐教学若能积极吸收借鉴京剧艺术的精华,就可以让学生的表演既充满个性,又极富表现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京剧艺术本身具备的特性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其的吸收借鉴发展提供了理论可能性,而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状况和教学实际的发展也为京剧艺术的融入提供了现实依据。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对京剧的吸收借鉴不仅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民族声乐教学深层次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吸收借鉴京剧艺术
在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下,随着民族声乐教学的不断改革,业界逐渐意识到传统戏曲艺术在民族声乐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吸收借鉴,虽然还没有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但是这种探索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其为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吸收借鉴京剧艺术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积极吸收借鉴京剧中的气息技巧。总的来说,京剧对呼吸的要求为自然平稳,因此艺术家应当具备灵活自如控制运用气息的能力。在用气的过程中讲求丹田用气,使气息始终处于一种有意识的严格控制中,包括偷气、换气、存气、歇气等。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京剧中传统的“喊嗓”技术,通过对“yi”音的“喊嗓”训练让学生在口型不变的情况下把音从高到低“喊”出来,从而保证共鸣与音色的统一。而这正是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如在经典歌曲《梅兰芳》中“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就可以很好体味其中蕴意,其中的“轮”字就是加上了一个倚音,歌曲的京剧韵味顿现,而后面的“如水的明月”中“水”字长度本身为两拍,可首先发“shu”,而到最后收韵时完全归为“yi”,从而把歌曲的京剧韵味完美地烘托出来,也使歌曲更有深意。
第二,积极吸收借鉴京剧中吐字咬字技巧。“字正腔圆”素来是京剧演唱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就突出了京剧艺术中“吐字咬字”技巧的重要性。京剧中对“吐字咬字”的要求主要通过“念白”来体现。包含韵白、京白、方言白等在内的京剧念白几乎完全依靠演员运用咬字、发音、声调以及语气、音节音律等技术支撑。通常京剧中的吐字咬字都在唱腔中进行,这对演员有着极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也是民族声乐演唱的主要原则。近来流行的歌曲《醉了千古爱》就是一个吸收借鉴京剧艺术精华的作品,其中“一曲梅花引,醉了千古爱”不仅具有强烈的京韵,而且演唱者令人叹为观止的“吐字清晰”也为其艺术感染力的提升增加了重要砝码。
第三,积极吸收借鉴京剧中的舞台表演技巧。演员的舞台表演是京剧艺术的另一重要语言,我们可以把它提炼为“眼法”与“手法”。京剧大师程砚秋提到“眼法”时曾经说到:“上台全凭眼,一切用法要心中生”,即强调了“眼法”的重要性,同时手势也是艺术家表演中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而且只有“眼、心、手”做到了和谐统一,才可以很好地体现作品的艺术魅力。《梅兰芳》《卜算子•咏梅》《贵妃醉酒》《千古绝唱》等都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诠释,比如表演者在演唱《梅兰芳》中第一句时,其眼神、手势必须与心中“上空”的明月位置对应,以产生一种自然协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整个表演浑然一体,否则便是“支离破碎”的僵化表演。当然这只是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中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应当全方位学习京剧中的舞台表演艺术。
三、结语
总之,京剧艺术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教学中融入京剧艺术既是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本质需求,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实需要。业界应当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并在气息运用、吐字咬字、舞台表演等方面加强实践训练,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从而培养出更具特色的民族声乐人才。
作者:刘慧慧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第二篇
一、民歌演唱
民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即兴创作,展现其生活内容和本质且风格多样的一种歌曲形式。它的传播模式几乎都是以口头传授的方式流行于民间各处。人们常常在休闲或是工作的场景中歌唱不同体裁的民歌,作为劳动过程的调试剂,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在古代,民歌往往能反映出当时社会里的一些现象,如国君是否暴虐,国家是否和平,它经过了人民的挑选和改良,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汉族的语言环境中,民歌有劳工号子、山歌、小调等分类,且各自都有不同的寓意,如劳工号子大多以节奏感强,充满力量为主,作为提高人民劳动干劲和劳动效率的娱乐工具。
山歌则体现出自然中的各种美,山之美,水之灵。小调则体现一种歌者细腻感情的表达。而在少数民族的民歌中,将他们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语言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如羌族的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白族的《姑娘生来一朵花》等歌曲,都是本民族文化特征和地域环境的体现。
在民歌的学习中,我们应更加通入到普通的生活中来,它没有戏曲那般夸张的故事演绎,却是我们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的再现,需要我们够接地气,在平凡中演绎精彩,平淡中感受生活。
二、改进措施
“接地气”的民族歌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这也是我国重视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在新时代到来之后,像《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之类的歌曲在电视媒体上的播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些歌曲充满了本土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及时的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丰富的娱乐生活。现当代更是有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歌唱家为我们带来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创作。虽说民族歌曲在中国越发的受到重视,但我们现代的声乐学习中却充斥着大量来自外国的发声技术,过于依赖于西洋美声的唱法并不是一条太长久远的路,发掘本民族的唱腔并将其形成系统的学习方式,才能让民族声乐走的更远。
在民族声乐的学习中,我们应当从学唱入手,注意方言的吐词发音,旋律是否润腔等,然后就需要我们去把握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演唱特点,普遍的去感受民族声乐的的风格与语言,从各民族的文化上去理解这个民族的审美和创作灵感。现代我们的民族教学缺陷就在于并没有很好的传承前人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吸收传统声乐的精髓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我们需要不断的拓宽自己的教学之路,去寻找我们所需要的声乐情感和方法技巧。
三、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样的一句话在所有的艺术中都是适用的。声乐的学习并不能只是单一的音乐理念的学习,更应该关注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审美情趣的发展。在世界民族化的大潮流中,我国的声乐教学更加应扎根本土,批判继承历史遗产,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学模式。
作者:肖红艳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第三篇
一、声乐教学演唱中的艺术处理
(一)歌曲演唱剖析
根据歌曲的语言特色、旋律特色及歌曲内涵,在演唱的时候要唱出不同的感觉,在力度、速度及音色的处理上要有所区别。第一乐段为辽阔舒展的散板,“蓝天、白云、小河……”场景的引出给歌曲增添了绚丽动人的色彩,在演唱时要唱得高亢、明亮、略为粗犷些。音色要透明、清脆、嘹亮,力求字正腔圆,每一个字都要吐得真切,富有西北特有的风格韵味,长音甩腔要拖得圆润,声音要走得开。第二段为快板,节奏非常明快,曲调流畅,歌词幽默而又纯朴,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这一段更加突出。尤其是甩腔的加入更加强了歌曲旋律的活力与美感。要将钢琴伴奏与自己的演唱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音乐节奏轻松欢快,旋律上下起伏有致。演唱时情绪要开朗、奔放、激动,要欢快活泼,表现出对生活充满信心。第三段也是一段散板,基本上再现了第一段,但是,在演唱时要比第一段更加悠扬,字、情、意的表达要更加深远。特别是最后结尾处假声的演唱,声音不能发虚、发空,要表现出由近渐远的音乐形象,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歌曲里的装饰音在演唱时一定要唱得自然、优美,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这段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演唱风格把握
这首歌曲在演唱的时候整体上应该抓住歌曲羽调式的这一特点结合歌曲内涵、整体布局,唱出一种惆怅、期盼的感觉,尤其在结尾处这种感觉更要加强。另外在演唱这首歌时要抓住它长音多的特点,但不能为了拉长音而拉长音。在唱每句长音的时候要加上歌曲感情基调所需的表情。这首歌曲还有一个细节处就是非常鲜明的“甩腔”,翻高几度,以小字三组的c音作为“冒音”,突出了山西民歌豪放、纯真、质朴的特征。要演唱好这首歌曲,除了要掌握好声音、节奏等基本的东西外,还要把握好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感情基调。假如把一首很高亢、欢快、有力的歌曲唱得十分委婉、幽咽,即使声音再优美,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这首歌曲就是要使用不那么圆润的音色,用高亢、粗旷、“并不完美的声音”来演唱的。所以从歌曲的内容上把握风格特点也是很重要的,要把歌词里面表达的意思用心唱出来。在这首歌曲中,歌词里面以蓝天、白云、小河、羊群、青草坡、歌声等为背景衬托,引出“妹妹洗衣坡下过”的动人画面。然后就是对妹妹的动人描绘和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期盼的思想感情。其实,唱歌就相当于带有旋律的“说话”,是不能改变作品原来思想的。
(三)钢琴伴奏的合理运用
该首歌曲的钢琴伴奏从一段连续琶音开始,由慢至快,从低到高,在高音区重复,强弱力度的变化等,给人一种舒展的辽阔气象,高高的蓝天白云下流淌着小河,让演唱者很快进入歌曲场景之中。紧接着歌曲音乐主题的出现和又一连串琶音的出现,渐渐把歌曲引出让演唱者很舒服地演唱出舒展辽远而高亢的第一段;第二段以活泼而俏皮的音乐、跳动的节奏开始,很快地让演唱者心情随之愉快跳动,在快乐的心情中唱完这段的三个小部分;第三段基本重复第一段,也是从一连串的琶音开始,但比第一段更加舒展,太阳西下,妹妹伴哥唱山歌的感觉更强烈一点。最后依然落在高音区,点珠般的声音由近渐远,很好地营造出歌曲的气氛。
二、声乐教学中的艺术魅力
纵观《山西牧歌》全曲的旋律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说是想要描绘的画面,富有特色的语言和“大跳”音程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得歌曲整体的旋律更加优美动听,把歌词所要表达的含义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样,这种特色的运用在声乐教学中要求歌唱者更加努力地去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一种内在的东西,让歌唱者能抱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思考怎样去驾驭歌曲跌宕起伏的旋律。《山西牧歌》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得其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求声乐学习者要完美地展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含义,让歌曲的旋律性更强,让观众仅凭听觉就能感觉到那种内在的震撼力、感受到那种内在的感情爆发力。
三、结论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歌曲的演唱更是来源于生活,歌唱者必须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展示歌曲的艺术特色。在欣赏与演唱民族歌曲时,我们不仅要去聆听音乐,更要去了解歌曲中的艺术创作手法、地域特征以及歌曲的创作特点。由此不断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不断升华我们的欣赏能力,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乃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者:杨晓彬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