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大学园区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

2021-4-10 |

一、大学园区信息素质教育资源分析

松江大学园区7所高校因学科特点和培养特色不同,各有其教育资源优势。东华大学为多科性大学,专业覆盖理、工、文、管、艺,有专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在理论教学、课程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工程化培养、技能训练方面有教学特色;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在与应用领域结合方面各有其课程特色。松江大学园区地处松江新城,周边有松江区政府、松江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各类企业在信息化技术、人才方面需求量大,为学生信息化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松江大学园区为信息化素质培养、社区信息化提升可提供多层次的教育资源。松江大学园区的后勤社会化使园区内以及大学与周边社区之间在生活设施、文化服务等方面已经实现共享,为教育资源共享、协同互动提供了基础。利用大学园区和周边社区的地缘优势,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发挥各家所长,就能提高整个园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同时联动社区,提升社会的信息化程度。

二、校区、园区、社区联动机制

区域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建立有效的协作模式,形成持续有效的组织保障。在松江大学园区本科教学协作组的支持下,成立了由东华大学担任组长、7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负责人参加的教学协作组,负责园区范围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协作。通过研讨各校教学现状、特色优势,制定了课程共建计划,筛选出各校优质开放课程,并持续跟踪课程建设和实施情况。各校轮流开设的计算机新技术讲座、学习指导、经验交流等活动,活跃了计算机学习氛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成立了由一线教师组成的各门开放课程的课程建设小组,具体实施课程建设和资源开放工作,在7所高校教师的通力合作下,在课程、师资、实验室、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协作开展顺利。另外,在协作组的推荐下,园区的高校积极参与上海市和全国的教学改革工作,目前有8人是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命题组成员,20多人参加了计算机综合应用系列课程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依托园区管委会和松江区工程师协会,教学协作组与园区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和应用实践的机会,为课程创新提供了更多需求来源和案例来源。同时,师生的教学活动和信息技能直接产生了可应用的作品。

1.园区共享优质教育、学分互认

园区各校特色课程共享、学分互认,使园区所有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取有特色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提供了更好的支持。首先是开放课程,每周二、四晚定为园区开放选课时间,各校选派优秀教师提供优质课程供园区所有学生选修。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园区开放的唯一实验类课程,东华大学的“信息系统与数据库”“计算机系统与网络”,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多媒体应用系统”等课程在跨校选课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其次是实验室共享,东华大学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电子商务实验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计算机及网络组装实验室为各校提供了补充实验资源,为学有余力 的学生提供了课外创新实践、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的实验指导。另外,在协作组指导下依托东华大学共建了计算机综合应用系列课程公共服务网站,发布共建课程的资源库,包括教材、课程PPT、课外辅导材料、试题库、优秀学生作品等,通过资源网站在7校师生间共享。

2.共建课程,全面提升各校课程质量

开放课程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但由于学生的差异和资源限制,只有优秀学生才有能力参与跨校选课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要依靠自己学校开设的课程学习。因此,单纯开放一些课程是不够的,要普遍提升各校的课程质量,才能惠及园区内众多学生。依托东华大学牵头的上海市计算机综合应用系列课程建设,将7所高校教师引入到课程建设工作中,并通过研讨,修订各校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要求,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逐步开设出了高层次的选修课程。在保持各校原有教学特色的基础上,跟踪信息技术发展和高信息素质人才培养需求,依托上海市教委和园区的课程建设立项支持,动员一线教师参加共同建设计算机综合应用系列课程资源并辐射园区高校,对课程的后续实施奠定了基础。2008年编写出版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学习指导及习题解析》《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学习指导及习题解析》《多媒体应用系统技术》《多媒体应用系统技术学习指导及习题解析》,2012年根据教学实践反馈的意见又修订出版了第2版。许多教师还参加了教学辅助资源、教学案例等的建设。参加课程建设的教师陆续在自己的学校开出了选修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而且持续的协作使各校的课程始终保持技术新、实用性强、教学效果好的特点。结合各领域的信息技术需求,联合园区内高校和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特色课程,如SAPERP导论、SPSS数据分析、OFFICE软件VBA制作等课程。东华大学自行开发了可视化网络配置模拟器,支持虚拟网络配置实验,建设了企业信息化应用综合案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建设了商贸信息技术系列案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设了与应用密切结合的C语言应用案例库。这些资源具有特色鲜明、与应用结合紧密的特点,协作共享不仅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保证了教学资源的高起点、高水平。

3.园区、社区良性互动,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共赢

大学园区的功能定位除了人才培养,还肩负着推动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占学生总数95%以上的学生群体,他们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其信息素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应用意识、全面的系统应用观点、设计解决方案的初步能力、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新技术的能力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学生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到信息能力的构建。除了在课程中增强实验要求,设置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项目环节,与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应用的结合更为重要。依托松江大学园区管委会、松江区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基础教学协作组与园区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了社会教育资源支持。通过直接参与它们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聘请企业的信息化项目负责人,以企业的信息化硬件、软件和系统建设发展为例,介绍信息需求的分析、技术需要、管理要求等,使学生面对真实的案例,激发学习热情,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有更直接的认识。例如,邀请青岛啤酒上海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该公司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ERP系统、生产制造系统、OA系统以及宣传广告设计等各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情况,还整理了依托网络的零售企业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的系统建设和应用案例、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ERP案例等作为学习参考资料。社区也为教学改革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实践应用和服务社会的舞台。园区教师为企业进行项目研发,为企业开展信息技术人才培训,不仅锻炼了科研能力,也直接为社会贡献了智力资源。园区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建设,建设了松江区工程师协会网站、松江区知识产权网、松江区文明网等,并将这些需求梳理为实践应用项目作业;学生作为IT技术志愿者参加社区和图书馆的志愿日活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作为信息助管参加勤工俭学。我们还将松江区开展的“茸城之光”公益广告作品征集活动纳入多媒体应用系统课程,作为备选作业,学生的优秀作品有机会直接录用,作为松江区宣传栏、平面媒介、网站、电视等的公益广告。这些来源于实践的问题和服务社会的课题都为课程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发挥了大学园区服务社会的作用。

三、实践效果

2007年以来,松江大学园区不断完善的合作、协作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学生、园区、社区带来了新的体验。(1)协作机制和平台持续发挥了联动的纽带作用,从整体把握松江大学园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吸纳优质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要求,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园区高校80多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形成了一个协作的集体,互相学习,互为支撑,为近8万名大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计算机教学服务。(2)开放的特色教学资源为园区优秀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促进了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交叉,为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支持。(3)共建的系列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推广。大家共同建设的8门系列课程不仅在园区发挥了教学提升作用,目前也已经在上海市一些高校获得推广,出版的系列教材被多所高校采纳应用于教学。教学资源网站对外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匿名访问。(4)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为地方社区服务获得肯定。松江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委员会、松江区委宣传部、街道社区、企业单位等对学生参与地方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为发挥大学园区的社会服务功能作出了贡献。(5)教学协作的开展在推动园区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得到了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充分支持和肯定。(6)在全国教学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和专题报告,介绍园区教学协作和课程建设经验,获得了同行的认可。

四、结语

通过园区高校间、高校和社区间的协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松江大学园区内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在整体上得到了提升,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高水平信息化人才,为松江社区提供了服务。同时,也为其他大学园区的教学协作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式。

作者:刘晓强 宋晖 杜明 郭新顺 史志才 单位:上海东华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