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一、任务驱动,构建平台
1.通过作品竞赛,构建活动平台
开展信息技术作品创作竞赛活动,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学习形式,同时该活动还具有更宽广的实践性意义。因为学生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需要经历作品的构思、选题、开展实践活动、采集信息、加工素材、表达思想感情、完成作品集成等系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有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还有同伴之间的相互启发,有完成作品的活动体验,有跨越时空的网上交流学习。学生在这些环节的经历和体验已超出了竞赛结果本身的意义,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用作品竞赛活动来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平台,是课程实施途径的一种有益尝试,对课程的普遍实施是一个有效的抓手。
2.巧借作品创作,预设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作品创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为了让这项学习活动能有效地承载课程的目标任务,我们选择了电脑绘画、动画创作、电子报刊、网站创建、平面设计、DV摄影、微电影作品等项目,使其创作过程既能包含七至九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各项技能学习,又能便于融合课程的其它学习领域。并对参赛作品提出具体要求:①一件电脑作品呈现一个主题活动过程,做到一件作品表达一个主题思想;②用作品反映主题活动经历事件,做到作品内涵与实际活动相吻合;③作品中的图片、视频、动画、平面设计等素材必须是学生自身在主题活动中的亲历或原创;④提倡作品成果以综合性题材呈现,尽可能融合多项学习活动;⑤鼓励以小组形式合作创作,变创作过程为合作探究、交流学习的过程;⑥设定作品创作递进学习目标,即:有技术含量,有活动乐趣,有丰富内容,有文化内涵,有思想灵魂。
3.精心策划指导,引领探究学习
以信息技术作品创作这个总的任务去统领课程学习的各项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有效指导。在信息技术技能学习活动中,把技能学习与作品选题策划紧密结合起来,并有意识有目的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例如,在学习信息及搜索、筛选、编辑、保存等技能时,就开始引导学生确定一个主题方向,为自己的作品创作确定一个主题内容,学会收集相关信息。在学习图像处理技术时,要求学生搜索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或用信息工具自己采集相关的图像素材。在学习音视频处理制作技术时,引导学生用音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活动过程或精彩活动片段,并学会加工处理成作品所需的音视频素材。学习动画制作时,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意思维,增强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呈现艺术。学习网页设计技术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创作综合型的主题网站,把动画作品、图像处理作品、音视频制作成果、活动感悟、设想与建议等都集成于网站创作中。
二、主题贯穿,促进融合
以主题为线索进行信息技术作品设计制作是参赛作品的主要标准。在策划作品的主题内容时,要求尽可能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它学习领域整合其中,用主题贯穿系列活动,用系列活动实现多领域的融合。在主题系列活动中要更多地考虑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活动形式纳入其中,并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以主题贯穿过程,增强活动实践意义
确定了作品创作的主题内容,在采集素材、收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活动感悟、加工编辑素材等系列活动中,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现以“节粮在行动”这一主题网站创建为例,同学们在收集素材时,围绕主题目标分成三个信息采集小组,第一小组到学校食堂和企业职工食堂观察并用视频或图片形式记录现象;第二小组暗访各大餐馆酒店,用手机视频或图片记录采集素材;第三小组深入社区观察、采访、获得数据。“节粮在行动”的主题目标就是通过观察、取证、分析各种形式浪费粮食的现象,用事实和数据向人们说明节粮的重要意义,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倡议。学生所开展的调查、观察、走访、采集素材的活动,渗透着浓厚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思维品质因素,使活动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得到提升。
2.用作品呈现活动,蕴含思想文化表达
以作品创作为载体的综合学习活动,要求作品在形式上是一件信息处理技术的结果,在内涵方面则是思想和精神的产品。每件作品表达一种思想,弘扬一种精神,传承一种文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法,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主题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中的不同细节,尽可能地选择恰当的信息处理手法来丰富表达形式。对不同的活动类型应选择不同的素材来形象、直观地表达活动的主题思想。例如:制作类活动可用视频表达,静态直观内容可用图片表达,幽默诙谐主题可用漫画表达,观察思考则用文字表达,调查分析就用数据表达。表达手法越细腻,作品的呈现形式就越丰富,其思想文化品味就越浓厚。
3.借助素材采集过程,促进学习领域融合
作品素材的表现手法不同,所涉及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也不同。在一个主题活动中,表达主题的素材和表现手法越丰富,所涉及的活动领域就越宽广。例如:在“节粮在行动”这一主题活动中,为了获取不同群体浪费粮食现象的素材,同学们分别选择了学生食堂、企业职工食堂、社区和家庭、社会餐馆膳后残余等场所,开展观察、取证、汇总、分析、筛选、交流体验、发表感言、提出倡议等系列活动。同时为了解饥饿人口现状,另一组成员则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数据资料,形成一个数据分析对比效果。为了表达盘中餐的“粒粒皆幸苦”,还有一组成员在农村同学的配合下参加了生产劳动,并用视频记录了亲历“汗滴禾下土”的过程。最后是对各路素材的筛选、信息处理、加工制作、文字编辑、网站作品集成。通过“节粮在行动”这一主题网站的制作活动,很自然地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活动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课程多领域学习活动的融合。
三、多元评价,彰显个性
搭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其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与传统评价有所不同。因为这时的评价对象不仅仅是一件信息技术作品本身,而是融入了同学们对生活的困惑、思考、探索、体验、感悟、创新、喜悦等情感元素,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艺术情操熏陶、技术能力提高、生活体验加深的全部经历。所以单一的等第评价已显得苍白无力,实行多元评价彰显个性才是明智的选择。多元评价就贯穿于作品创作活动的过程中。
1.过程自评注重反思
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次活动表现都有评价的意义,在一个开放而又不确定时空的活动过程中,由谁来评价?用什么标准评价?如何进行评价?我们从“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中借鉴了一个方法,对竞赛作品的要求分解为过程“评价量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不断对照评价量规进行自评。在选题议题阶段有“审题评价量规”,这个量规主要把握选题的实践意义、现实意义,以及对可操作性方面的论证,确保作品有思想、有主线、能反映时代精神。在收集素材阶段有“资料审核量规”,这个量规用来把握材料来源的合法性、代表性、艺术性、原创性、以及素材与表达主题的关联性,确保材料充分、呈现方式丰富、能表达主题思想。在作品集成阶段有"作品评价量规",用来衡量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实践性、观赏性、可读性、表现手法的创新性,确保课题目标任务的有效搭载。
2.阶段互评提升品质
每一项主题作品创作活动都要进行三个阶段的互评,阶段互评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启发的机会。互评的标准依然是各阶段的“评价量规”,但评价的主体已由自我变为同伴,在互相评价中要发现优点、肯定成绩、加以借鉴,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使同学们在互相评价中,传递创作思想、交流技能技艺,不断提升创作品质。
3.作品终评彰显个性
作品终评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校内进行展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这个阶段的评价目标是肯定成绩、欣赏成果、收获喜悦。评价主体以指导教师团队为主,对作品的终评不是仅限于作品本身,而是侧重活动主体的表现情况。要求小组成员汇报活动感受、介绍过程体验,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乐于助人、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团队精神等优良品质,都要给予表彰肯定。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去发现肯定每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彰显个性,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后以师生共同推荐的方式,选出优秀作品若干件代表学校参加县级评选。第二阶段的评选活动在各校选送的作品中进行。县级评价的标准为:①作品是否有鲜明的主题思想,②作品是否有效搭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③主题活动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④运用多种媒体表达主题的艺术性,⑤作品内容的详实性和可欣赏性,⑥作品内涵是否彰显了本校的办学特色。
四、总结
我县在以信息技术作品创作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更加深刻地领会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践行了教学方式转型、学习方式变革、师生角色转变、评价方式多元化对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做了有益尝试。
作者:陈春兴 单位:顺昌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