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思维下大学语文考核的弊端
大学语文课程的最终考核在不同学校、相同学校不同老师的设定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尽管综合考核比例有所规定,但是就平时成绩来看,教师的随机性和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学生成绩的高低,由于作品完成情况、学生课下动手操作能力、期中考试等相对复杂,无论是从对成绩统计还是从汇总分析角度来看,均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精力,因此在实践中很容易被教师所摒弃。大学生的逃课率在近些年的调研中已经成为一项无法控制的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人为因素,但是对此而出现的课堂提问式考勤核查法并没有在所有高校中普及,相对来说很多语文教师会使用随机点名的方式作为日常出勤率的依据,从根本来看,这种做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新思维下大学语文考核的创改
(1)以教改内容为立足点,实行灵活的考核机制
首先要转变现有教学思维和观念,从汉语的自身魅力和应用需要入手,相应加大日常测试的频次,不一定必须通过期末和期中两种答卷式考核来完成最终统计,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等均可以在日常情况下按照教师的课堂内容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完成主题型实践项目的调研,学生对调研进行的前期准备、调研过程中的步骤规划、调研结果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均可作为大学语文考核的方法之一。重视日常测试的设计,加大日常成绩与教改之间关联点的紧密度,可以作为保障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措施。
(2)建立多元化的评估制度
学生长久面对应试教育和应试考核体系,很容易形成疲惫麻木的心态,因此在面对此种考核体系时无法提起自主学习的兴趣,更不会从各个角度加强对大学语文的探索和视觉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覆盖领域的宽广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正是因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一旦考核评估机制可以在贴近现实执行要求后,不仅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更能使学生从操作中获取自信心并建立独立探索和思考的思维体系,相对于传统的应试考核来说,这种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更具有灵活性和人文性。
作者:张文通 单位: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