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1大学语文学习状况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面向非中文专业的所有大一新生,这里面包括文、理、工、管等各个学科。这次调查显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有6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35%的学生认为大学就应该好好学习专业课,从幼儿园到高中他们都一直学习语文,大学没必要再开设语文课。数学教学专业的学生中有3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通过上课可以扩大自己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及写作能力;30%的学生认为他们是学数学的理科生,与语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没有必要再去学习语文。还有35%的学生表示中立,对大学语文课有些想学但比较困惑,期待与迷茫并存,只是希望不要学习文言文和背诵。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依然停留在高中语文的阶段。尽管近些年新课改已经在高中教学中推广,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知识能力,丰富他们的文学情感。但在当前高考的指挥棒下,要使新课改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确实很难。尤其是一些理科生对语文早已失去兴趣,加之基础薄弱,阅读量少,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着实不易。《中国教育报》曾对一些高校进行调查,发现有些高校只有一些文科类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理工类的专业采用写作课取代大学语文。在这次调查问卷中,还对学生的读写说能力进行调查,文科生中有55%的学生对自己的读写说能力不满意,18%的学生对自己的读写说能力很不满意;理科生中有65%的学生对自己的读写说能力表示不满,甚至有25%的学生恐惧于读写说。在教学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学生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语表达方面,都不能令人满意。许多同学连请假条的格式都不会,助学贷款申请书病句错词连篇,这些现状着实让人担忧。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冲击了传统文化,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授课功能如何做到兼顾,既强调说写能力的培养,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涵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迫切需要大家加紧努力的方向。
1.2使用教材
据统计,现在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可谓汗牛充栋,给教学部门和教师在教材选取方面带来了难度。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院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在教材的选取上不断研究和思考,力争选取更加适合独立院校学生学习,能兼顾不同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为学院教材的选择上留下很大余地,但实际上这些教材万变不离其宗,甚至有些教材间还互相重叠,表面看内容思路上有了创新,但实质上换汤不换药,具有特色的教材数量较少,能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的教材更是寥若晨星。
1.3师资建设
独立学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学生的大量增多,加重了大学语文课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绝大多数大学语文教师都身兼一门或两门专业课程,诸如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水平,但也使授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要兼顾好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程,会有较大难度。因此,适当增加教师数量,减少教师授课门数、专业和班级,显得非常重要。
1.4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开课时间为一个学期,课时安排为每周2学时。在这样较短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难度很大。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教师如何才能给学生一个合理公平的学习成绩,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除考勤作为参考外,其他的方式多为让学生们写一篇文章,根据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给分。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一些学生并不愿意主动积极思考,而是依赖抄袭修改网络论文蒙混过关,雷同现象严重,给教师判定成绩带来困难。
2、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分析,要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并结合独立学院独特的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使该课程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联系,人文素养的提升与职业素质发展相联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2.1强化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在对课程系统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授课程的一种敏感性和自觉性的心理认识过程。课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当前许多高校教师都存在课程意识不强,对大学语文课重视不够、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切实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成为了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是突出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是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为主,还是以思想素质教育为主,还是二者兼顾兼得,应当结合独立学院的发展特点,真正找准定位。合理的定位和明确的课程意识是考验教师的一个重要砝码,直接决定着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需要广大任课教师唤起深度自觉,切实从我做起。
2.2强化教材的编订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影响着教学水平和质量。目前教材种类繁多,挑选较难。如何能够针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情况,兼顾好不同专业学生教学需要,切实选好用好相应教材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一些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已经着手编订一套符合独立学院的教材,如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有关教师已编纂出《大学语文实验教材》等。作为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应有志担当起这样一个重任,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校不同专业,编订最适合教学需要的教材。比如需要较强写作表达能力的专业,可以在欣赏文学的同时增加应用文写作的内容。还有一些专科生,由于高考的失利使他们身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部分学生对未来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针对这一问题,应积极发挥大学语文传播人文精神的作用,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精神力量的滋养和熏陶。比如在带领学生去感受苏东坡的作品,给他们讲述苏轼一波三折的人生,挫折成就了他文学和人生的高度。教师也可以自由发挥,举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及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的编订上,可以适当地减少一些古文,增加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比如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可就这个时代敏感话题来吸引学生兴趣。
2.3增强专业针对性
大学语文这一课程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语言文字的作品不仅仅包括纯文学作品,还包含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甚至自然学科的内容。大学语文教材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篇目,以此在专业与语文之间找到契合点。如数学专业可根据数学史的发展线索安排课程。数学科学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最早的记事方法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结绳记事,在《易•系辞下》有记载:“上古结绳而治。”《易•九家义》中又明确阐释了这种方法:“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其中,语言文字功力深厚严谨,运用得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英语专业,可以适当增设外国文学单元,也可将英文原文引入教材,通过原文与译文的比较,使学生体会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从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也可体会同一诗歌意象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
2.4构建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构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007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教育部与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大学语文虽然说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它涉及范围广,内容多,非常需要构建、打造一支学历学术水平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华东师大谭帆教授指出:“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20世纪前期大学语文就有名师从教的优良传统,如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目前在一些高等院校依然保持了这一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广博的知识,通晓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写作等相关知识,还要有自己所研究的精专领域,使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逐步实现向专业化过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语文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处理好审美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发挥出大学语文这个重要教学平台的应有作用,培养出更多专业素质过硬、人文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构建与改革,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挑战之路。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与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高度吻合,在独立学院中必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学院有关部门和任课教师应当发挥这门重要课程的积极作用,使其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焕发应有的活力,能够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杜泳林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