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经济学论文
一、传统《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政治经济学》侧重于对本质、制度、规律、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概念抽象,原理难懂。目前,中职政治经济学内容包括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流通与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还有对当前资本主义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总的来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但却与实际社会生活结合得异常紧密。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深奥的概念、原理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仍然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的,而这些往往又是学生所缺乏的。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的制约,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辅之于课堂讨论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的信息量大,便于教师掌控教学的进度,对于保持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作用,然而带来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质疑的精神,缺乏思考、缺乏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体验,学习成了完成课程学分,应付考试的活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法,师生对话的机会较少,信息呈单向传递,学生的所思所想无法及时反馈给教师。有些教师授课的时候照本宣科,只注重介绍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介绍不足,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学生缺乏兴趣。
(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并不平等,教师常常被视作“权威”,学生只能接受,缺乏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因而,学生无法在“质疑——探讨——思考——再质疑”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锻炼,也无法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据此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执行。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选择从基本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演绎出一套经济学原理,然后围绕这些概念和原理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和证明。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它使教师把备课、教学的重点及主要精力用在了概念的界定、逻辑推理和追求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上,而较少关注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这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互动式教学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教育平等是互动式教学得到贯彻的核心动力
人们深层次的思想观念主导着教育行为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学生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他们的自主独立意识较强,非常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个性张扬、叛逆,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比较注重实际或实用性。由于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他们拥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的关系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这使得他们并不甘于处在从属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他们希望能够以平等的地位与教育者分享知识、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而不是教育者独霸的“一言堂”。因此,教育者应树立起平等的观念,把自己看成是与学生平等的主体,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思想,传递知识,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满足他们平等参与、互相交流的心理。教育者与学生要消除身份、地位的差异,敞开心扉进行真诚的交流,才能使互动式教学获得持续的动力,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教学与现实探讨相结合
教材的编写大多是滞后于现实经济生活的,因而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运行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将市场的发展动态引入到教学中来,无论是使用现成的案例还是自己编撰案例,都应使案例在时间上更贴近现实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够对身边现实世界的诸多现象有所思考。例如“民工荒”、“农村土地流转”等,这些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非常容易了解的经济现象,他们更有兴趣分析了解造成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当学习的内容是以现实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便有了探究的兴趣,成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和发现者,而不是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学生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遇到的诸如工作调整与搜寻、工资增长、收入分配问题、工会维权等,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理论学习,更是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在不同假设条件下的最佳行为选择。这时候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如何选择才能符合效用最大化的目标。用现实的热点问题把学生吸引到互动的平台,推动互动式教学的开展。
(三)课前案例导入与课后案例分析相结合
每一章都可以应用“案例导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的课程安排。这种教学安排,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课堂,卸下理论学习枯燥的“包袱”。案例可以将枯燥的理论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从案例中对即将学习的理论获得感性认识。“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当学生有强烈的愿望去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更投入,并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发学生现实的关注,同时激发对此现实问题解释的兴趣。而课后的案例分析则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提升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当然必须明确的是案例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而理论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好经济学的基本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才能使案例教学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保证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四)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相结合
《政治经济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深浅不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无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授课,常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希望加深理论学习,了解理论发展前沿,而基础差的学生就课本本身都无法跟上进度,对更深的理论学习望而却步。因此,教学改革必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是实现互动学习的前提,是互动学习顺利展开的保障,互动学习使自主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得以深化,通过二者的结合,提高学习效果。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温习、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通过查资料、探讨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的中外文献,并归纳总结其理论思想,在质疑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当然课程的学习还是一个信息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可以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增加彼此的了解,形成良性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将不懂得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也可以通过邮件或者学校的教学平台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激发大家学习的热情。笔者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辟了社区讨论板块,讨论的主题涉及每一章节的问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根据学生回帖的情况,即参与讨论的情况,了解他们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把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有机结合,提高互动的主动性,扩大互动的范围。
(五)课堂学习与课后探究相结合
课堂教学可以让教师在集中的时间,将有限的信息授予所有的学生,然而,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以及课时的有限性,使许多相关理论无法在课堂得以拓展,学生难以完全消化,因此还必须利用课外的时间延伸学习。但是让本来就缺乏经济学理论兴趣的学生,课外再自觉学习有一定难度。这时可以尝试教师引导加团队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团队,让他们通过讨论、论文、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展开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引导他们讨论。例如在工资理论学习之后,要求学生收集各国各地区有关最低工资的法案,以及经济学家对此的不同看法,然后对劳动力市场作一定的调查,了解最低工资是如何制定,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等。尽管这些学习任务要花较多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是以现实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分析对象,学生大都表现出兴趣和热情,通过课后材料的收集分析和思考讨论,加强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学习与课后探究,促进师生进入更深层次的互动。
(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迅速便捷地传递知识的优势,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缺陷,方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与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交流,及时解答疑问,同时可以利用教学平台上随时添加的资源,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进程,进行预先课程准备,带着疑问到课堂学习,更能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利用上面的各种相关的电子书籍、视频讲座、专业网站链接等资源,加深理论学习,拓宽专业知识视野。本课程的专业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讲义,进行测验和调查,开展在线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修改以后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能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信息技术使互动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总之,互动式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以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为目的,提高课堂吸引力;以教师、学校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主要依靠力量,共同努力来实现。
作者:余燕玲 单位:广东陆丰市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