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人“工具型”为主的英语学习动机
就社会人员而言,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围绕于升职、评职称、出国办公、移民、旅游等方面。相关数据显示,英语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能让求职者比同样有才能的竞争对手有35%的优势(2010)。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成人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英语”充电。1999年全国实行职称外语考试以来,更是促使国内出现了“行行需英语,人人学英语”的外语过热现象。
然而,与这种“外语热”不相称的是学习的效果。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相比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目前,能够真正用英语进行无障碍跨语际交流的人才所占比例不超过5%(2013)。
二、“工具型”动机下催生的“中式”英语教育
Jakobovits等学者认为,在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中,动机占到33%的比例。(史慧,2010:9)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语言甚至文化习得,学习应出于兴趣爱好或交际需求,学习应充分体现主动性。但由于国内英语学习者“工具型”为主的学习动机,使得中国的英语教育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被动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力量、考核模式、教学效果等各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的交际需求。
从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数学生应试性的学习动机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以权威的身份站在相对被动的学生面前(史慧,2010:10)”,以讲授知识,尤其是语法等应试知识及技巧为主,不重视听说训练、文化信息等考试不重点测试的内容。学生很少能在课堂上开口讲英语,课下也没有受监督的自主学习活动,误将英语学习与“死记语法”、成功“解题”画等号,对于英语世界则更是缺乏了解,导致其一旦进入英语国家环境,因文化背景、语言技能的缺失,无法顺利进行跨语际沟通。
从教师队伍而言,目前中国有近3亿人学习英语,但大多是“自学自教”,外教与学生人数比为1:60000(2010)。这客观上导致学习者缺乏真实直接的英语交际对话环境,同时,由于“应试性”的学习动机,大多数学生缺乏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外教的听说课也大多抱着“听新鲜”的态度,没有与老师深入互动的兴趣,从而使得“中式英语”代代相传。
从考核模式来看,除雅思托福等出国考试以外,国内的英语能力考试(甚至包括英语专业学生的等级考试)多以笔试为主,口试即使有,也大多属于选考内容或过关门槛极低。近来热议的英语“一年多考”等考核模式改革虽有调整学生学习动机、遏制“畸形”英语热的作用,但仍不能有效考查学习者的英语交际能力,仍难解决学生英语“开口难”的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这种“中式”英语教育现状的形成与大众以考试等特定目的为主的“工具型”学习动机密不可分。因此,如何通过改造课堂环境、改革考核制度、调整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工作来弱化学习者的考试情结,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其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学习动机、提高中国人的英语学习效果,使得学习者真正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获益,就成了摆在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议题。
作者:李妍 单位: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