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酒店管理论文
1、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根据酒店对人才的需求,由酒店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在充分利用双方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最后酒店依照最初的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到酒店就业的办学模式。该培养模式主要针对某一特定岗位,对接式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迅速完成学业与岗位之间的转化,但是,单一化和填鸭式的教学致使学生所学专业能力过窄,毕业后转岗难度较大,且该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迎合了企业的需求,却较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教育和职业发展需求,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借助于酒店与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通过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交替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能与工作经验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海南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取该种模式。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鲜有科班出身的双师型教师,大多属于半路转行;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又难以进行管理监控,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考评;此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而酒店给学生安排的工作职位服务性过大,且将学生长期固定在某一个工作岗位上,缺少岗位与岗位间的轮换,学生所学专业能力受限,毕业后完成转岗的难度较大。
1.3“校企合作”。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断努力探索的一大途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酒店不仅参与研究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式的制定,而且参与学生校内的实训课程。该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学校与酒店的之间的合作更多的体现在学生实习方面,然而涉及较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交流与科研、教育与就业等方面合作较少。学校和酒店合作的范围不够广泛,结合度不高,缺乏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上面所提到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海南省各高职院校在对外学习的基础上,在寻求适合酒店业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旧有其自身的弊端: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化学生胜任企业职业要求的能力,弱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生涯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端正的职业态度、过硬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探索适合当前酒店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突破。
2、海南省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基础首先应是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考虑,构建以职业教育为主,兼具有行业与国际酒店标准的知识结构、能力与专业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高职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要反映该专业的职业教育特点;其次,可以学习瑞士或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并将其融入教学体系,保证人才培养水准;第三,随着酒店经营管理的集团化和国际化,学校的酒店管理教育体系应考虑到类似企业标准。这些标准反映了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复杂性,也意味着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上述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实现必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客观上需要学校、酒店和学生三方的共同配合,所以海南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今后的改革应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人才培养应以实现学生职业教育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为目标。需要教师具备国际化视野和专业职业教育能力,特别是国际化行业与酒店经营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内部要形成适应这一目标的教学实验与实训条件,并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师资培训和挂职锻炼机会,以确保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具备相适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其次,人才培养涉及学校、酒店与学生三位一体。作为高职院校,应与酒店建立起更深层次的合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当前较低层次的合作上。随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培养出适应时发表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各高职院校应努力探索,研究出既能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又能满足酒店行业与市场需求,并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从而形成学校、酒店和学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学校和酒店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其中,学校要有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通过指导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学生的未来社会与职业发展定向,在此基础上,让酒店共同参与培养,联合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端正的职业态度、过硬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并适应未来国际酒店业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领导人才。
作者:林文曼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