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

2021-4-10 |

一、凝聚教育改革发展共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西教育战线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目标,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明确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公平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总体要求,以改革为主旋律,坚持导向、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加大投入、转变职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向为地方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转型、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转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学前教育普及发展得到扩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加快,中等教育特色发展得到深化,职业教育能力发展得到强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得到加强,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从高等教育说,这两年江西博士培养单位一次性由建国以来的4所猛增到9所,培养单位总数在全国由26位跃升至第12位;一次性有3所公办学校和2所民办高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全省普通本科院校数量也由原来的24所增加到29所。前不久,江西一次性评审增报了2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得到教育部的大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江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些成绩的取得,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这充分表明了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最新概括,揭示了什么是教育、怎样发展教育的科学本质,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当前,江西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不是硬件建设的问题,也不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是钱还是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需求的问题、人民满意的问题,不能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就江西高等教育来说,一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坚持以德为先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育人观念从学校到社会出现了偏差:知识和专业的培养得到重视,而德行的培养被边缘了,甚至被忽略了,这显然违背教育传统和育人本质。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十分重视德育的民族,对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首位作用很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中国人追求的“三不朽”,其中“立德”是第一位的。古人认为,无德则无以立功、立言;德劣则无以建善功、立善言,自然也无以“不朽”。“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德育也是放在首位。可以说,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既是对我国“德育为先”优良教育传统的坚守和继承,是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强化,也是对当下育人过程中德育淡化现象的纠正。

(二)坚守育人之道

我们通常都认为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高校管理者都认为这四者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这样的排列只是先后之别。科学理解大学这四项功能,应该是,人才培养这一项是核心,后面三项都是由第一项派生的,并且它们首先是为第一项服务的。大学作为“学堂”,是以培养人为初始目标的,也是以培养人为存在的终极旨归,离开了初始目标和终极旨归,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若以科学研究为根本目标,那就是“研究院”。因此,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总体上要围绕和服从于教学与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也是大学传承文明的主渠道。所以说,育人在四项功能中不仅是首位的,而且居于核心地位。现在不少高校把科研排在育人的前面,很多大学的领导和老师都把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教育教学这个根本。学校在评价教师时也以科研成果论英雄。当然,不是说科研不重要,科学研究固然是高校职责之一,学术研究的提高也会促进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人才培养。但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是培养人才,要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尔说:“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重要的教育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从国际上来看,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不断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紧对高校渗透和破坏,与我争夺青年学生;从国内来看,我国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各种利益的调整、冲撞会加剧,各种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再者,随着高校改革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本身会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加重视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尽管这几年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师生对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形势也不容轻视。因此,我们的高校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家,为师生作出榜样;要实行教师师德全员考核、学校师德建设全覆盖监测,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省现有高职院校44所,在校学生40万人,各类中职学校551所,在校学生66万人,全省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超过100万人,占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实现了中职与普通高中招生及在校生大体相当的目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发展条件明显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呈现良好势头。职业教育为我省经济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人民群众接受教育创造了更多机会。同时,职业教育存在重视不够、观念陈旧、资源分散等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伍,层次结构不尽合理,职业教育体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不能很好地适应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今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提出“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响亮口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江西要按照中央的部署,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大学贯通衔接试点,积极推动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探索五年一贯制、“3+2”、“联合招生、分段培养”等多种教育方式。推广弹性学制,实行工学结合,完善顶岗实习办法。实施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着力构建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点、理论实践一体化、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招工与招生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升级“中国制造”提供人才动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

坚持与现实需求接轨,研究制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具体政策,鼓励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加快职教集团建设,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真正打通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流动通道,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整合职教资源

采取撤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对全省中职教育进行布局结构调整,着力解决我省中职教育“散、小、差”的问题,3年内将我省中职学校调整至100所左右,每个县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中职学校。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五)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加快研究出台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完善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加强职业学校达标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办好一批高水平示范校、品牌专业,引领带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

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西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是把人才队伍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作为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当前来看,加强江西高校内涵建设,重点是要推动学校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转型,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抓住了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新校园建设,很好地实现了我省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让更多的年轻人跨进了大学校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建新校区、建新大楼只是阶段性的特征和任务,下步的改革方向是内涵式发展。2012年5月,江西明确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力促两大转变,实现五个一流”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和目标,目前高等教育在内涵式发展方面呈现出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下一步要继续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坚决按照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均衡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增强创新能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高校品牌,培养应用人才,提升管理水平,推进高校内涵建设。

(一)促转型

按照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思路,积极推动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的转型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现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江西已经在探索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工作。

(二)重质量

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育人环节,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三)调结构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着力解决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契合度差的问题。调整教学结构,进一步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工作,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着力解决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调整学生结构,逐步压缩本科生培养规模,积极扩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调整教师结构,今后本科高校除体育、艺术等特殊专业外,担任教学的一线教师一般要有博士学位,担任学校行政工作的一般也要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

(四)抓创新

继续深入实施高校“2011协同创新计划”。2012年,江西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高校2011协同创新计划”,投入8亿元,用4年建设40个面向科学前沿、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发展、文化传承等领域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到现在江西已经评选了两批共计2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这在全省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下一步,要重点培育这些协同创新中心,对那些“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运行良好、培育成效明显、高水平、有特色”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要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实现在国家层面的突破。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引进和造就一批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学术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打造一批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科学技术关键领域问题攻关,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协同创新能力。

(五)建机制

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简政放权,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实行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支持高校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自主选聘人才、自主开展科学研究、自主管理使用学校财产经费,更好地发挥高校办学主体地位。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快高校“一校一章程”建设,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规范学术委员会的组成、权责和运行规则,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分离,实现“学术立校、教授治学”。

作者:朱虹 单位:江西省人民政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