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1-4-10 |

一、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生性敏感

贫困生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闭起来,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同,达不到别人的生活水平,害怕其他同学瞧不起自己,从而不轻易的与同学交流,无法敞开心扉。民办高职院校中,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更加缺乏。另外,贫困生因为自尊心较强,性格相对敏感,当别人讨论话题时,总情不自禁地与自己联系起来,不自然的联想大家是否在讨论自己,将自己与大家讨论的对象对号入座。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和社团,因为这类活动需要缴纳活动费用或者会员费,经济上的负担,让他们觉得能省则省,这使他们与其他同学间缺少了共同爱好和交流的平台,即使是在集体活动中,也容易出现被动顺从行为,容易与人产生隔膜,交际圈子狭窄,人际关系不佳。而又因为人际关系不佳,缺少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不利于自身的成长,造成恶性循环。

(二)极易焦虑

贫困生因家庭经济条件不足,无法提供其足够的生活费和学费,使得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常有不稳定感,极易产生焦虑症状。一是为家庭经济焦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足,贫困生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供给,担心家中的欠债增多,造成家长生活无以为继。二是为人际关系焦虑。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里的“拜金主义”、“攀比风”等不良风气也常困扰着贫困生。贫困生因为经济拮据的同时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缺乏学习和生活的激情,不能主动融入集体活动和交流。三是为自身发展焦虑。面对目前社会就业压力的紧迫性,心中常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产生无穷无尽的忧虑,害怕毕业后还不起债、报答不了家长养育之恩、成不了家、生活不幸福、事业不顺利,对未来没有信心,平时情绪抑郁消沉,神情恍惚,多愁善感。

二、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特征成因

(一)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

人的成长受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较大。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家庭经济收入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生活于家庭收入好的学生,因为经济条件优越,接触外界事物比较多,视野宽、见识广,接受能力强;生活于家庭收入不足的学生,因为受限于经济条件,对高科技的产品、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接触较少,有些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两者相比,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过早承担来自生活的压力而显得思想较为成熟;因为知识面的狭隘、生活条件的落后而产生自卑和过于敏感。

(二)学校资助不足的影响

研究表明,贫困生获得学校资助越少,其心理健康问题越多;反之亦然。近年来,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国家贫困大学生助学政策,部分民办高职院也根据自身条件相应地组织实施“奖、贷、减、助、勤”等助学手段。贫困生助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受办学经费和条件的限制,在“减、助、勤”方面力不从心。获得减免学杂费和专门困难补助的贫困生比例很小,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贫困大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受办学成本约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少、稳定性差等问题也很突出,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大多数贫困生为维持在校期间的最基本生活,甚至来年的学费不得不奔波于企业和学校之间,无法预测将来发展状况,极易产生焦虑症状。
(三)学生个人认知的影响

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社会文化不断变化,一些人视金钱为唯一目标,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种现象使贫困生感到,在现实生活中金钱具有重要作用,金钱决定人的地位,与身边的同学相比较,有时候感觉自己就低人一等,处处被别人看不起,甚至受到排挤。另外,大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认知金钱的作用,对“没钱”的困窘表现得较为强烈,将金钱等物质条件看得过重。由此导致心理失衡,总认为自己经济不宽裕、穿戴不时髦、被人看不起,因而很容易产生自卑和抑郁等敏感与焦虑症状。

三、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

第一是民办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帮扶体系,特别是要加大助学贷款力度,完善奖学金制度,为贫困生提供帮助。充分利用国家资助政策,大力发展以国家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逐步完善的资助方式,设立勤工俭学岗位,鼓励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减轻经济上的压力。把资助的重心从无偿变为有偿,引导贫困学生通过“奖、贷、勤”来解决生活和学习费用问题,鼓励和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性格,增加贫困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完善“奖、贷、减、助、勤”的资助体系。此外,校企合作办学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色,丰富的企业资源是此类院校的强有力的后盾,在解决贫困生就业和兼职岗位的问题上相对容易。第二是完善心理资助,通过讲座、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举办素质拓展、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开阔贫困生视野,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焦虑的心理问题,使得他们健康成长。

(二)优化贫困生管理机制

一方面,在新生入学时即开展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高校中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高校的心理工作者应该主动干预,加强引导,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另一方面也为心理干预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完善诚信档案的建设,表彰先进,树立榜样。通过建立健全全校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诚信档案,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生活费,并动员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帮助他人的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并将他们的实践经历写入诚信档案中。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总结和表彰,对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贫困生颁奖,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并提供宣传栏、海报、横幅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计入诚信档案,让更多的贫困生看到与自己相似的同学通过努力获得的成绩,进而鼓励贫困生这一群体开放思想,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减少自卑的心态。

(三)创建团结互助校园文化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部分贫困生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强,但实际上内心脆弱而自卑。健康、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感情,化解贫困生的孤僻、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老师、同学们的关心、支持不会损害贫困生的自尊心,相反会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被需要,从而产生正能量,有利于贫困生努力走出困境、积极奋发向上。首先加强班级、宿舍文化建设,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引导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贫困生从心理上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其次,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技能比赛,营造宽容友善的校园氛围,帮助贫困生融入集体,帮助贫困生产生归属感、安全感,有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四)构建心理健康疏导平台贫困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交际能力不佳,对此,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平台和渠道,收集他们的意见,提高一个贫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大家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中放开心扉,抛开包袱,有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微博、微信、微群、博客、BBS等建立网上沙龙,加强与贫困生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收集贫困生的诉求。贫困生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需要有人去关心、理解和开导。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羞涩、隐私、或者怕被看不起等原因,主动去咨询的学生并不多。因此,互联网的及时性、广泛性、隐蔽性等特点,有利于吸引贫困生参与,更深入的了解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讲座、团体辅导、举办素质拓展、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开阔贫困生视野,了解贫困生身心发展障碍和困扰的问题,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焦虑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点,重新树立自信自强的意识,使得他们健康成长。

(五)加强贫困生综合素质教育

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视困难,从思想上脱贫;其次是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感恩教育,培育贫困生珍惜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学会感恩,并以此为学习的动力;再次是加强贫困生的专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依靠所学的专业知识参加劳动,改善生活水平,进而从现实上脱贫。总之,随着贫困生人数的日益增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有效解决贫困生思想健康问题,有序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对高校的稳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有用人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作者:林春梅 单位: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