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际关系改变带来的压力
从本科进入研究生阶段,研究生个体与导师及同学间将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与本科不同的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科研主要是以课题组为单位,班级概念较为淡薄,人际交往面较窄,个人容易变得孤僻,自私,做事不考虑他人感受。另外,研究生生源复杂,很多其他院校考入的研究生由于自身学习功底薄弱,容易产生自卑、逃避与他人接触的心理,轻者影响课题和科研进展,重者延误学业从而引发其他心理危机。
2.就业造成的压力
2014年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了28万人,毕业生将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年。而就业难现象已波及到研究生这一群体,很多研究生希望通过读研来提高学历层次、提高就业层次、提升核心竞争力,而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且在择业过程中的好高骛远导致择业挫折和失败,极度挫伤其追求成功的积极性,甚至怀疑读研的价值,这种矛盾心态一旦得不到有效化解,则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当前,多数高校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而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建立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第一级是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及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对全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总体的规划与指导。第二级是以学院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及心理辅导教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落实日常生活中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举措。第三级是经过系统培训与培养的研究生心理骨干队伍,以班委、宿舍长、教研室负责人为主,此群体深入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每周不定期召开骨干例会,汇报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便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建立网络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强有力的服务队伍,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积极开展心理调查工作,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
第一,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不定期的对研究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通过网络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测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个人的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跟踪和关注,对心理健康指数较低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指导,及时进行矫正和疏导。第二,把握规律,做好关键时期工作。研究生心理问题有较大的突发性和随机性,但其中存在较强的规律性。经过调查,研究生最易出现心理困扰主要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开学后的1~2个月,这段时间是研究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部分读研目标不明确、对研究生生活期望过高、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落差;第二个时期是研究生在课程结束临近阶段,这个阶段学业压力较大,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在结束课程之后但还未正式进行科研过程,心理最易产生空虚感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毕业前3~5个月,这个时期研究生们承担着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因此,有必要把握好这些关键时期,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注重进行引导,及时将心理问题控制在萌芽中。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不定期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如邀请学校、校外知名的心理专家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人际交往、恋爱、师生关系处理及科研压力缓解等方面给予研究生专业的教育和指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促进研究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4.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与心理疏导
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方面的暖心工作室,工作室需要建立一支经验丰富的、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仅可以对突发语言文化的导入,只有使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得到真正的实施,才能有效地实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作者:张天娇 单位:江苏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