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政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地位

2021-4-10 |

一、当前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原因分析

传统的政治教学是一种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它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知识的拥有量和授课水平的高低,而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获得知识则显得无足轻重。缺乏有效的主体性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这种评价只重视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态度的评价,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素质能力的形成是不利的。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当前政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难以体现。

二、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路径探析

1.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前提条件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在课堂上,真正的教学主体是学生。马俊仁和王军霞的师徒关系是最好的佐证。运动场上,马教练站在一旁指点着:王军霞,手臂摆开……前面要转弯了,注意身体的倾斜度与平衡……王军霞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而马教练只不过轻松地精心点拨一下,结果,王军霞成了世界冠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其一,教会学生自学。在课堂上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教师通过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己领悟知识,发现问题,质疑释疑。其二,教会学生讨论。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利用所学原理和规律,并且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意义的讨论。其三,教师要会讲。教师的讲不只是对课本内容、结构和基本知识的讲解,更需要解疑答惑,回答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其四,学生要多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做题的思路和技巧,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让学生多练习,巩固知识,并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在练习的基础上还可以发现漏洞,及时弥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自己独特思想、情感、意志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个体。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主体———“人”,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品质。一定要改变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的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2.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内在动力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严肃而且抽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将知识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要让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就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对话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使教材贴近生活,增强可操作性和可信度。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为此要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教学素材,像一些文学、历史、科学上的励志故事和人物,启发思考的名言警句,还可以制作漫画或小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在政治课中关注时事的兴趣点,把理论教学与当前时政“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激发他们对政治课的喜爱之情,唤起他们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政治教学如果没有兴趣,就等于是教师的“一言堂”,虽然讲得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却费力不讨好,学生无动于衷,主体性无从体现。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平台

社会实践是政治课的隐性课堂和重要环节,政治课的理论性和政策性必须要和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现实相联系,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厌学。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教学实践情境,使他们广泛参与、乐于参与、有效参与,在参与中思考、互动,在参与中感悟知识、判断真伪美丑,这种参与不限于课堂生活中的理论详解和命题讨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大课堂去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去调查了解国情民意,要善于利用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祭扫烈士墓等实践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比如:“慈善捐助”、“为灾区献爱心”、“我们在行动”、“学雷峰”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创造条件让道德模范、感动人物等先进典型走进学校开展巡回宣讲,用他们的崇高精神和道德力量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现实环境下巩固知识、锻炼能力,从而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内化和形成。

4.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制度保障

课程评价是对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的综合评价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政治教学和考核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自信心和进取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会沟通交际,善于合作,这就为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提供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和有力的机制保障。

三、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践效果分析

从积极的效果来看,师生角色转换形成了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的任务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勇于创新,自由地与教师展开讨论。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到最大,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了教学艺术。教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活跃了课堂气氛,创新了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大,形成了比较符合新课程要求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限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增添了相关的学习态度、品德考核、动手能力、参与活动等内容的考核,这样考核更加全面、科学、系统。效果的不足和改进之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精心设计,备课阶段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对课堂的引导、管理和控制作用不明显,教学手段比较死板单一,难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到底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平衡“主”与“导”的作用,这是值得教师同行们研究和学习的问题。思想政治考核和评价机制还受到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唯成绩论。学校对政治教育要求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课堂教学主题不明确,内容相对肤浅,总结缺乏科学性,教师单纯追求手段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结果却流于形式,得不到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到位,普遍形成了一种依赖教师、迷信教材的心理,不懂得主动学习的真正含义,不能去积极面对问题,总是被教师、教材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落实是一个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模式,是一项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综合系统工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统筹协调。国家要在教育制度上作出相应的调整,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给主体性教育提供政策性指导。教育主管部门要在考试制度、评价方式上作出相应措施,给主体性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学者对主体性教育从研究和理论上进行论证。政治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努力践行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一个事关民族强盛、国家兴旺的大事,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视之为己任,尊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作者:王月红 单位: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