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教育行为的思想性
人们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受内在的思想意识支配的。教师的教育行为不是单纯的机械的外在动作表现,首先是在大脑的思维基础上说和做的,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这是由教师是脑力劳动者的特点来决定的。教师教育行为的思想性,是指教师行为内涵深远,善于思考,以正确教育思想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其一,教育的情境是复杂的,教师对教育事件的处理和对教育问题的应对,需要对事情的了解、感知、思考、判断后才能应对。教师的思考判断,是教师教育知识、思维能力和智慧的表现。缺乏思考和审慎的分析判断,教育行为难免失当。其二,教师的教育行为总是受着社会一定思想观念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或思潮,脱离一定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没有的。其三,教师教育行为又总是受着个人思想观念意识支配,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打上个性品质的印记,体现着教师个人的教育行为文化和风格,具有一定的教育行为个性特征。良好的教育行为是社会性与教育个性的辩证的统一。教育思想是从长期的教育活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思维成果。教育行为正确与否,固然与思考的远近、思想的深浅及思维水平的高下有关。作为教师要能思考、学会思考,做有思想的人。凡事要三思而后行,思考要深一些、远一些,要富有理智和理性,切忌主观武断和盲从。教师需要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用正确教育思想武装头脑,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教育行为的教育性与思想性是统一的,教师教育行为要以人本教育思想为灵魂为思考,教育行为的思想性要体现对生命的关爱。热爱学生是教育思想的灵魂,教师教育行为有爱,思想深远,才能提升教育品位。
二、教师教育行为的社会性与目的性
1.教育行为的社会性
教育行为的社会性,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尽管教育行为是表现在教师个体身上,“但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的目的均具有社会性。现代教育的实施是在社会团体进行的,教育的内容也来自于各自的社会团体文化,教育的目的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所有真正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教育。”教师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社会团体文化需要来施教,教师教育行为具有社会性。教师是按照国家教育目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来对学生施教的。教师职业行为表现来自于社会团体的文化,在社会也起着教育影响作用,要接受社会和学校团体文化的制约和社会舆论监督。教师需要划清在校的教育行为与学校以外生活中非教育行为的界限,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教师应明确教育行为的社会属性,不要违背社会常规和教育常规,不能把纯粹的个人意志或习俗强加给学生,不能使自己的行为有悖于社会、有反于教育。教师教育行为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教育行为具有社会先进文化的内涵。《教育法》第七条指出:“教育应当承继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教育法》第八条指出:“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人们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主要是从教师的职业对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和崇高性来理解的,教师要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使人走向完善、走向真善美的高尚文明行为,需要吸纳社会的民族的优秀先进文化来滋养,以使自己的教育行为体现出社会人们对教育的文化心理常态需求,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需求,以利于自己教育对象的生命幸福成长。教师应有自觉意识,站得高、看得远一些,不断追求自己教育行为的文明和高尚。
2.教育行为的目的性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造就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总规定,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具它的有社会性。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是一致性的,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师教育行为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教育目的决定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正确的教育行为要有利于学生人格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教育行为要与教育活动机制诸要素相协调,具有一致性。教育活动是由其教育目的、内容、情境、行为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学生等物和人的相关教育因素构成,具有活动的结构性特点,各相关要素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相互影响制约性。教师教育行为要素要与教育活动目的、背景、内容、情境等相关要素协调一致,使教育行为与教育目的保持在一个坐标尺上,不能偏离。第二,教育行为之间要有连贯一致性。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行为是由一组序列性的具体的相关行为要素构成的,并具有序列性、组合性、配合性、互补性和同一性,相互影响和制约。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始终保持前后连贯的一致性,不可出现前后矛盾不一致,以免出现教育行为的要素游离教育目的的效应抵消或干扰现象,影响教育实效性。教育的社会性要求教师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施教,教育目的是社会对造就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规定,教育的社会性与教育的目的性是一致的。教师教育行为文明高尚,目的明确,符合社会公共利益需求和国家教育方针,才能施之以教育。
三、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与文化性
1.教育行为的科学性
教育是一门科学,要科学育人。教育行为的科学性体现在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在把握对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优化教育活动过程,按教育活动规律办事。一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教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要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先天秉赋和成长需要,确定相应具体的教育目的、内容、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切忌“一刀切”、“成人化”。一般地说,对小学生的教育要求不宜过急过高,要循序渐进,重在引领;对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特殊矛盾时期的初中学生的教育来说,切忌生硬、斥责、说教,重在引导;对于有一定的独立性、自觉性的高中学生来说,在教育行为方式上多一些信任和尊重,重在指导。二是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育人要育心。人的成长规律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育人育心。教育活动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成长的需要,多采用平等交往沟通式、体验式、激励式、启发式和防范式等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行为方式。三是尊重教育活动规律,优化教育过程。教育活动过程具有动态的复杂性和结构性特点,教育活动规律反映的是教育活动结构要素内在的联系性和一致性。优化教育活动过程,教师教育行为要与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学生成长的相关要素和谐统一,具有内在联系的一致性。一是认识把握好教育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与教育活动目的的内在联系性,要具有一致性,而不是相悖或不相关;二是教育活动内容、形式方法要适合学生,而不是相悖或相违。
2.教育行为的文化性
教育是促使人的生命主体的身体和精神成长的统一,学校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用文化精神培育人,而不是用技术行为制造人。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对人的主体的灵肉交流的活动,它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长并启其自由的天性。”教师从事的是人类精神文化育人活动,教育行为蕴含着的是科学文化内容与教育方式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学校的人际关系、思想行为、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文化性。一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现象。教育培养人的活动表现的是一种更直接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医生与病人、狱警与劳改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行为主体间的关系意义不同。师生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本然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又有民主、平等与合作的一面,教育行为又表现为关爱、友善、激励、宽容等情感性,反映了教育行为的文化育人特点。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的文化心理,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提高教育效果。二是教师教育行为文化培育学生的情操与心灵。教师教育行为是教师的思维方式与道德文化、精神世界、教育方式的综合表现,更多的采用的是欣赏、说服、启发、帮助、对话、沟通等非强制性的行为方式。这些教育行为方式体现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呈现出人类文明的特有文化,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成长的智慧火花,激扬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受到熏陶。教师以良好的教育行为文化培育人,才称得上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三是教师的师表文化影响人。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做人做事方式的文化性,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学识学风、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乃至气质、风格表现出文明、文雅、善良、美好、圣洁的优雅文化,健康的审美情趣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可能影响到一生。教师为人师表,不断加强文化修养,会使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和爱戴之心,甘心情愿接受教师教诲。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蕴含着科学育人的文化性,教育行为的文化性也内含了教育行为的科学性。教师教育行为真,符合教育科学规范,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教育行为雅,才能熏陶人生美丽。
四、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
1.教育行为的规范性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处理调节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准则。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历来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可见,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依法执教遵守法律规范具有一致性,需要认真遵守,模范执行,才能体现出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依法执教的严肃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对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无意识的效仿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做人。师德重要的教育力量,是通过教师规范的教育行为文化来呈现的,教师主要从言和行两方面彰显师德的教育魅力,为人师表;主要是通过严谨治学、热爱学生等教育行为文化来表现教育行为规范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以外在的“应当怎样”的尺度和内部命令规范教师言行,指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社会成员也具有教育价值,起着对社会文明示范功能。教师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需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遵守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2.教育行为的合法性
教育行为的合法性是依法执教的必然性决定的。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所作所为是否具有合法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力。教师教育行为具有合法性,才谈得上教育行为的端正规范,才谈得上教育,否则就是教育行为不端,或者是反教育性的。《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教师教育行为的合法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行为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在教育活动内容和行为所蕴涵的精神方面,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渗透一定的法律文化精神;在教育行为方式上要端正,要自觉体现对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合法权利的尊重和维护,不能做出对学生侵权和伤害的蠢事,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和负效应。教师端正教育行为,就要依法执教,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和维护社会教育秩序。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具有一致性,相辅相成。教师教育行为端正,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意志规范,才能教书育人。
五、教师教育行为的策略性与艺术性
1.教育行为的策略性
教育行为的策略性,主要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活动背景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从具体的教育活动背景和情境出发,在讲究教育行为教育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艺术。一是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方略。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出发,与学生现实的生活相对接,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相联系,与学生道德情感、思想行为品质成长的最近发展区相联系,使教育活动增强现实生活性、趣味性和感知性。教育要有亲和力,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避免教育行为方式的简单说教、控制和硬灌。二是创设教育情境,增强教育活动吸引力。要使教育活动充满情境性、生活体验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吸引力和注意力,引起学生体悟、内化和思考,使教育活动入脑入心,以提高教育活动效果。三是在教育行为细节操作上讲究方法。在教育行为的控制、交往、对话施教具体环节方面,要少一些居高临下的控制和管卡压,多讲究一些互动、启发、沟通、表扬、引导和说服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上,讲究关爱、友善、宽容、理解、理智和理性等。教育行为的策略性与教育行为的科学性是辩证统一的,又是与教育行为的艺术性一脉相承的。
2.教育行为的艺术性
教育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感染学生、激励唤醒和启发鼓舞学生。教育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师情感、语言、启发激励等艺术要素的和谐统一上。教育的艺术性表现在教师情感上。情感是一种感染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将积极情感渗透和体现于教师的语言、神态、手势等和教育活动有关的一切活动中,以情激情,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的勾通,才能感染打动学生。教师通过对话、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与学生情知互动,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信力,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智慧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教育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语言上。古希腊教育家色诺芬说:“最好的教师是最会运用语言的人”。教师语言是知识与情感的载体,语言优美,富有情感,给学生以尊重、信任、宽容、鞭策和祝愿,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教师语言优美,具有真知性,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是“精神食粮”,给学生以启迪与感悟,使学生增长才智和增强做人的良知。知所启发,是教育艺术性和策略性的最佳结合。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用富有独创性的传授方法和知识给人以快乐,这是教师最高超的艺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增长知识的教学活动,是不能滔滔灌注硬塞的,因为这只能使学生感到厌倦而不快乐,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教师因势利导,善于给学生以启发激励和鼓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追求真善美,这是教育艺术魅力之所在。教师教育行为的策略性与教育行为的艺术性具有内在的联系性,教师教育行为善和美,具有教育策略性和教育艺术性,才能增强教育感染力,提高教书育人效果。教育行为是一门科学,并受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师德修养、文化修养、教育知识素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上述教师教育行为五大特征具有内在的联系性,是教育性总特征的辩证、和谐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整体性。要获得教育成功,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不断学习和反思,切实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
作者:赵印奖 单位: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