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如今钢琴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钢琴艺术教学形式上,我们所采取的单独授课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学习钢琴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由于钢琴教学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巧、技能的传授方式,这就容易产生老师仅凭高超的演奏技艺和个人经验就能教好的学生错误想法,从而忽视了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且由于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导,也容易导致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而不善于独立思考,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授学生钢琴艺术演奏技艺的同时,更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去培养学生对于钢琴艺术学习的情趣与对钢琴音乐情感的表达,激发他们能够主动去思考、去创造,进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情趣
钢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钢琴演奏技能的过程中,学习与接受到更多的音乐信息,进而通过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培养与提高他们的演奏技巧,进而提高其音乐的修养。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有的的学生在演奏的时候,能够把每个按键的重点表达清楚,能够把握触键时的力量的大小、深浅和速度的快慢,都具有扎实的触键的基本功,但是,演奏出来的音乐与听者却无法产生共鸣,缺少生动的气息,没有感染力,这种现象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音乐的情感,缺乏对音乐的情境的了解,没有产生音乐的情趣所导致的。西汉文学家司马迁曾说道:“心正、身正、则音正。”即是说,要达到美的境界首先应正其心,正其身,正心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素质,纯洁他们的心灵,因此培养钢琴教学情趣的目的也即在此,教师将把单调的技能教学转化为生动的、丰富多彩的的课堂内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变刻板为生动,变填鸭为自愿的形式。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的方式常常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钢琴演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创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与情境,只有学生主动去揣摩创作者的情感与情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演奏音乐。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做出改变,在注重其自身对音乐美的理解时,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内容、钢琴演奏的旋律以及教学实践性等方面来激发与提高学生的情趣。教师作为知识、情趣和音乐素养的传授者,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音乐情趣,更应该在教学中倾注其自身的音乐情感,这样学生才能被教师的情趣所感染,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实现音乐美、教学美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
三、辅导学生感悟音乐情感
在钢琴教学和演奏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于音准、节奏、演奏的掌握与控制都十分熟练与准确,但是一曲演奏完毕,却给人以一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表现力不够。如果在练习和演奏的时候,仅仅强调的是音准、节奏等技术层面的内容,而忽视了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其结果必然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思想性都得不到充分的表达,更谈不上演奏者艺术个性的发挥。所以说,情感的体验和表现是钢琴演奏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决定了演奏效果的成败。首先,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美好音乐情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的揣摩,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音乐情感传达给自己的学生。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授方法。用不同的形式与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使其有所追求,鼓励学生去创新和发挥,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而后,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其情感的转向,培养其创新的能力。也就是说,作为教师应适当的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总而言之,钢琴艺术教育最终的核心是审美,而最终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具备审美理想、需求以及能力,进而获得全方面的发展。钢琴艺术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技能,还包括音乐文化理论沉淀的过程。换言之,现如今的钢琴艺术教育并不是单一的、纵向的课程结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各个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其在学习钢琴领域的知识理论的教学时,更融入了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好比和声曲式、视唱练耳等乐理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更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学习的要素,进而更深一步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演奏水平的同时,更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在文化艺术欣赏的水平,以及对于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认识不同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之间的比较有利于加学生深对钢琴作品风格特征的理解。
五、结语
总而言之,钢琴教学作为一种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更应当注重“艺术教育化,以及让教育艺术化”这一核心理念的渗透。钢琴的教学只有不仅仅拘泥于钢琴演奏技术范畴,才会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的发展,进而通过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平等发展的教学环境,并由此让学生获得一种发自音乐本身和自己内心的审美体验,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的问题。
作者:姚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