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城乡经济与农村经济对比

2021-4-10 |

一、城乡经济的差距

1.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市场上的差距明显

(1)信息滞后,农民的生产很迷茫,经常生产跟风。产品忽多忽少、经济存在忽热忽冷。生产产品常常滞销或者短缺。(2)农村市场人气积累少,市场意识差。乡镇经济规模小、商品化率低、产业结构维持计划经济时期的小农经济结构模式,据资料表明,农业的商品化率仅为5%,而发达国家达到95%。(3)农业技术缺乏竞争力。面临外界低成本、高技术、大批量生产的产业冲击,落后的生产方式难淘汰,先进的生产技术缺乏资金支持得不到提升,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4)产品竞争力弱,产品缺乏定价权。国家掌控着与此有关的产品的定价权,农村的产品低于成本供应市场。(5)农村劳动力中人的劳动力价格低。(6)社会分工不明显,社会生产力能力低。存在经济弱、消费品供给紧张。(7)农民消费预期差,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劳动取得最大经济效用的发展方式在农村发展艰难。(8)农村经济裸露在“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环境中。

2.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在发展潜力上的差距

(1)农村找不到市场。农村在农贸市场卖几把菜可以,要是大规模的销售就存在问题。农产品在城市更是难找到市场。农村经济为了城市产品的销售,在人口多、交通便利、经济最繁华的地段设立集市,在特定的日子里聚集在一起消费城市产品。而农村产品在城市找不到地方销售或者找到城市旮旯那种极不理想的地方,更是缺乏相关设施。比如销售羊时,既没有草料,也没有羊圈。(2)生产要素无组织。农村的资金、管理、技术、劳动力都没有组织。现在生产要素由沿产品方向进行的水平分工向生产要素按垂直方向的分工转变,尤其是资金组织的社会化生产在城市已经相当普遍。(3)产业链不完整,主要产品接不到产业链条上。

二、城乡经济差距的形成原因分析

1.追求经济总量扩张的思想

建国初期到现在,城乡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在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整个社会都在“抓生产促发展”。政治的凝聚力也来自于农村经济,有“备荒备战为人民”“以粮为纲”等政治口号。整个行政组织和管理体系都围绕农村经济而展开,虽然中国的经济客观上也发展了城市经济,但城市经济基础太差,发展相对缓慢。可是中国人对经济结构不感兴趣,思想上一直喜欢经济总量的扩张,工业文明给经济总量的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城市经济给其发展带来了路径支撑。改革开放后,有更多的时间、技术、行政资源等条件来发展城市经济。再随着世界经济分工的深入发展,城市经济的聚集扩撒效应扩张,使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随即而来的是政府设立了许多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服务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依据城市的人在扩张,城市的人依据城市的需要在扩张,在职能部门、城市的人和城市的需要三者共同发力下也推动着城市经济发展起来了。党也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效益优先兼顾公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暗指经济总量扩张的政治口号。总之,这些原因使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经济在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在迅速扩张。更加疯狂的是:一个个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县级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城市经济中来,也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农村经济组织管理机构萎缩,管理人员结构性的转移到城市经济中。在工业品供不应求的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都得到了发展;但随着生产能力的极度扩张,一方面出口依赖度达到47%,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从90%的水平到了60%的水平,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农村经济萎缩,无力消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距拉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两个经济体之间不能顺畅交换。总之,在新中国的历史中,城乡经济是两个分割的经济发展体,顾此失彼。

2.国家以城市经济为主的资源配置格局造成的

(1)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本、技术、管理者才能等一切要素都要参与分配:而在农村大部分生产资料属于国家所有,尤其是土地、河流、矿山这些主要的生产资料属于国有,这就意味着国家要参与分配。国家掌控着与此有关的产品的定价权,所以农村的产品低于成本供应市场。农产品价格低,所以农业收入低,但支出的相对多。(2)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角色就是个“奶妈”,为国家建设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贡献了大量的物质资料。在改革开放前期支持城市经济的发展,后期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历史上,不但农业负担沉重,而且基本公共配置也倾向城市,农村则自我积累。(3)以城市为依托的市场布局。(4)中国的计划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工业品这种稀缺资源的配备而产生的,是对工业品和城市经济的计划,农村经济是计划经济的配角。农村经济的生产是根据自我优势来多生产、做贡献。因此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经济的组织、管理方法很有限;也就是说没有积累什么管理经验。(5)城市经济在发展初期,就在广大农村地区选择了一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当工人,现在则是一大批高学历,高智力的人加入到工人队伍中去。农村没有这样的条件。

3.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缺陷

市场经济是有假设条件的,假设每个人都会交换劳动产品或者服务;假设每个人的交换都是公平的。事实上这两个假设对我国的农村经济来说是不成立的,市场经济是有缺陷的。(1)农村经济处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岔道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农村市场意识差、管理能力低、市场人脉积累少。通过分工、合作、交换来发展农村经济的愿望很无力。(2)在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处在生产的初级阶段、消费的末梢、市场的边沿。根据水从高处流、物向高处走的道理可知:农村经济体与城市经济体在交换时的支出远远高于物品的社会价值。农村经济体的输入量大于输出量,收入低于城市经济体。(3)农村经济脆弱,长期积贫积困。面对外界低成本、高技术、大批量生产的产业冲击,落后的生产方式由于缺少资金、技术、人才支持难淘汰,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不到提升,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4)在资金整合、劳动力整合、技术整合世界市场的趋势影响下,农村的积蓄被城市经济和全球的市场所吸收,劳动力也流向了农村经济体外。这些因素导致农村改革面临资金和人才的双重困难。(5)农村的信息不畅通,农产品本身的耐储存性差。信息不畅通使得生产很迷茫,生产产品常常偏离正常需要量,产品忽多忽少造成滞销或者缺货。耐储存性差使得产量的峰谷得不到平抑,滞销造成今年的农村经济体的劳动得不到承认,缺货指导明年的滞销,造成明年的农村经济体的劳动得不到承认。(6)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供给充足,所以农村劳动力中人的劳动力价格低,导致产品竞争力不提升。人们通常认为劳动力价格低,产品成本低,自然能占有更多的市场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经过长期竞争劳动力价格自然会提高。事实上农村收入不足,导致消费不繁荣。进而影响人们之间相互交换劳动产品和服务;人们都自给自足,社会分工受到影响;自然而然的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7)现代的机械化生产,使得人的简单劳动被机器替代,机器劳动效率也比人的劳动效率高,没有被取代的才是低价的活劳动力。而农村经济体的活劳动力价格低,所以使得农村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升。

4.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社会主义认识上产生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内容,虽然带来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但也带来新的问题。

(1)农村经济裸露在“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环境中。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实际上是城市经济引领农村经济。城市经济面对的是世界市场,农村经济是很少面对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城市和农村组成的经济变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其面对的外部环境变了,尤其是农村要自己在全球开放的大市场中寻找发展点;其面对的外部环境如中国共产党十八次代表大会指出的“外部环境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2)农村经济中的计划思维继续前行,市场经济已经潜入,导致乡镇经济存在规模小、商品化率低、产业结构维持计划经济时期的小农经济结构模式和市场化分工的经济结构的要求。用计划经济的思想指导生产存在经济弱、消费品供给紧张。用市场经济的思想指导生产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劳动取得最大经济效用的发展方式消失。有些人对社会主义认识太感性,读死书,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清。有的完全照搬市场经济的模式来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有的篡改马克思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妄加评论;有的脱离经济基础,单从社会管理方面谈社会主义。

(1)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需要效率,只有有效率才能生产更多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而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因此主张照搬市场经济成功的模式来发展社会主义。实际上首先市场经济是有缺陷的。其次效率有当前效率与长远效率的区别。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效率是一种短期效率,迟早要崩溃。我们社会主义的效率就是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长远快速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要利用市场经济来提高效率,但要求克服两极分化,防止交换不畅,导致高效率高崩溃现象的发生。

(2)有的经济学家政治观念模糊,一味强调GDP,认为农村经济的GDP低,就应当少分配、农民自然也应当低收入。这与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相背离。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是与单位产品凝结的人类一般劳动相联系的,而不是和衍生的劳动贡献相联系的。现在许多经济学家把其看成劳动贡献,所以有的理解为劳动对产品的贡献是正确的,有的错误理解为劳动对GDP的贡献。比如种10亩土豆花费了200个人类一般劳动,创造了1万元的收入;造一架飞机花费了1000个人类一般劳动,创造了1个亿的收入。按马克思的思想理解这两劳动的价值之比应为200:1000;而按GDP比较这两的劳动价值比是1万:1亿。

(3)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就是对社会交换体系的疏通。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就会以社会和谐稳定为借口反对改革农村。这些言论是对和谐社会的不正确理解,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实事求是,是科学;只有坚持科学,只有坚持经济顺利通畅的交换,才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不能撇开经济基础的运行情况,空谈社会和谐。

5.个别问题处理上采取的方式方法不正确引起的差距

(1)用财政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存在重视财政资金的索取和购买,轻视财源建设的引导和实际的用途,把公共经济搞成一种权力经济、财政支撑的经济。结果造成群众得实惠少,干部腐败多;财政资金有限、灰色消费盈余。在财政资金的走向上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装门面,弄形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权力经济、财政经济代替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经济被私人化问题突出。在实际效果上,财政资金被条块分割,其整体效用难以发挥,甚至中央对农村的财源造血项目变成抽血项目。

(2)农村建立了许多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改革一直停留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文明等最终结果方面,而对农村经济的直接管理者—村镇政府的能力建设不够重视。对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也不重视。实际上农村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是过程,在过程中挣扎。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各地财政吃力、政府费力、三农乏力、城乡一体化不得力。

三、城乡经济分割的结局

中国的城乡分割,迅速积累了资金,促进了工业的发展繁荣,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圈地运动”的老路和让其人民承受残酷剥削的事实,给世界发展中国家跨越发展提供了经验。城乡分割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物资短缺发展到生产过剩。然改革打破了原来城乡经济交换的渠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遇到了市场固有的缺陷,农村经济没有真正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参与社会化生产,再加上缺乏可操作性的影响措施,所以农村经济迷失了发展方向。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提高农村经济的生产效率

给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成果或者服务,扩大其服务覆盖的范围,才能更多的交换他人社会的劳动成果或者服务,才能提高自己的收入。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

2.整合农村的生产要素

把原来生产要素按产品界限进行的垂直分布转到水平分布,成立专业的生产要素公司,国家做好相关支持。

3.理顺物价形成机制,坚持劳动和服务在价格形成中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是不公平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是指社会有更多的劳动和服务,并让人人都更多的享受他人劳动成果和服务;是社会中的人相互交换劳动成果和服务的结果。市场在其中的作用是提供交换的场所,用价格来调整资源流动方向,用竞争来淘汰落后的产业。如果利用信心支撑的价格系统来获取货币的最大利润,并把这作为生产的目的,那我们就是走了邪路。当利用市场行为使一部分人的劳动或者服务得不到社会承认,那么这部分失利者就不能完全参与社会交换,得利者得到的仅是货币符号而已。

4.维护公平的经济环境

公平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当面对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考验时,没有公平的经济环境产业发展就会停滞。维护公平的经济环境,就是要象对待城市经济那样来呵护农村经济,像发展城市经济那样来投入农村经济,用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来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是要用发展城市经济的方法手段来全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如用高科技武装农村现有社会需要的产业,千方百计把其拉到产业链中。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物流运输仓储系统。依托城市建立农村经济贸易站,留足农村经济的活动场所、完善配套设施。

5.借市场的无形之手逐渐恢复农村经济

经济发展要自力更生,不是“劫城济乡”。我国的农村经济虽然处在不利、不公平的市场环境中,但还有许多人愿意从事农村经济的生产,这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契机,通过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商品化水平,不断提高收入,不断提高其竞争能力,能很快恢复农村经济的活力。借市场的无形之手,就是改变农村经济长期低成本提供产品的现状,提高农村经济的保护价格,让其恢复到正常价格水平,再借用市场之力去发展。

作者:陈旺俊 单位:甘肃正宁县委党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