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高中政治教学活力的激发

2021-4-10 |

一、预留悬念,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悬念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想让学生积极思考,不想把结论直接告知学生,于是就设置了一个关子,使学生处于一种无法立即预知结果,但迫切希望知道结果的状态,即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学悬念的合理预留,使学生的学习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对于老师设置的问题,学生会主动展开小组讨论,或者课下积极搜集材料,进行论证,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例如,在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张“一哄而下——下海”的漫画,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下海经商、校长教师下海淘金、编辑作家下海捞金等不一而足。

让学生仔细观察漫画中的各种人物及其举动,预留悬念:市场经济下,漫画中的“一哄而下”的结果会有几种呢?下海会不会被淹死(即倾家荡产,还欠巨债)?这里,面对“大海”里形形色色的商人,他们的竞争是否有规有序,有没有管理者、组织者和裁判员呢?面对悬念,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我故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之间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市场经济下,除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外,还有一只有形的手即“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起作用,无形手、有形手,手拉手,才能向前走。正是教学悬念的预留,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讨论、论证,最后获得了一致的结论,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使课堂处于紧张活泼的状态。

二、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应试教育下,一些教师为了拼成绩,大讲特讲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案例,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罐子。只管自己的灌输,不管学生的学习感受,从而使整个教学处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离的状态,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完全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为此,教学过程就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于是,我尝试新的课程改革,每节课给学生留有1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让学生就教学的重点、难点、疑惑点、易错点、易混点等,运用分析、论证、辩论等形式,深入探究一些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的问题,使真理越辩越明,也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政治课的教学,从而激活政治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平等性,便于学生主动搜集知识,准备论据,也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综合运用问题等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的综合运用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降低政治学科理论教学的难度,激发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力和魅力,从而大大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效果。

作者:欧阳清泉 单位:湖南省江永县第三中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