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通识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通识教育中的问题

2021-4-10 | 通识教育论文

一、地方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通识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对通识教育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正确而深入的了解,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理念上存在着一些偏颇,认为推行通识教育是综合性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而地方高校由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应将重点放在主抓专业教学,强化实践与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甚至有少数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持观望态度,对通识教育重视不够。

2、通识教育目标不清晰

地方高校存在对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清晰、不明确等现象。部分管理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具体的课程设置就是公共选修课加上公共必修课;还有部分管理者和老师认为实施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理科的学生有点文学艺术修养,文科的学生懂些自然科学知识;甚至少数地方高校只是为了应付通识教育的要求而开设一大批通识意义不大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课程内容杂乱,课堂上仅仅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讲授,无法起到通识教育应有的作用,背离了通识教育的本质与核心目标。

3、通识教育实践模式单一

对于大学通识教育,需要反思的不仅是认识上的模糊与概念的混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中的首要问题是不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实际出发,不从本校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出发,盲目模仿,趋同现象严重,对国外某些名牌大学和国内知名大学的教育模式照搬照抄,使得通识教育模式严重单一化。

4、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上都是从学校专业设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相应师资力量的角度出发,不同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构成上有很大区别。文科院校以开设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为主,而理工科院校以开设自然科学或科普类为主。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兴趣为特色的课程相当有限,学生难以根据兴趣来选择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导致学生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

5、通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通识教育课程对教师的知识背景、学历结构、学术水平、人文素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过分专业化教育,地方高校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人数少,且不能很好地驾驭和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薄弱的师资力量严重制约了通识教育的推进与改革。

二、改进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对策

1、提高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理念,即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建构。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教育理念上要敢于创新,要与时俱进,吸取具有生命力的新理念,改变目前高校仍然存在的过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应开展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逐步提高通识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2、构建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根据目前高等教育中过分专业化教育的弊端,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建立一套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能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实现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是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某一学科的学术精神与素养以及技能的训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知识领域间的融会贯通,因而,构建跨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是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必然途径和不二选择。同样很重要的是,要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专门组织机构,这个组织机构应该横跨各学科专业的校内学术组织,负责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由各学院各学科共同承担。

3、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就教育过程的本质和教师的作用来说,教师处于教学主导地位,这是由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在通识教育的实施环节中,师资是关键。而通识教育的内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对科学与人文有一种统一认识,达到文理通融,具有扎实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和学识功底。其一,要求教师有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在自我学习中不断更新、补充和扩展知识结构;其二,可以通过承担课题、学术交流等方式来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养。其三,通过培训、进修、交流与访问学习等形式给予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加强对通识教育教师的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重视隐性的通识教育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隐性教育之一,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的校园氛围、文化理念等都是通识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如不同学科的讲座可以极大地丰富人文与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文化沙龙等对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启迪思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是多样化的,远远不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理念等隐形的教育资源都可以使通识教育的推进事半功倍。

作者:王瑜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