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伦理困境
1.多种角色冲突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单独存在,即使流落荒岛的鲁滨孙也逃离不了社会的影响,但是也应看到社会人也有自然人的一面、遵循着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具有多重角色,如领导、属下、父亲、儿子、丈夫等等,有时候这些“社会人”的特定角色会与“自然人”角色存在不一致性或者矛盾性,这时社会人的多重角色就会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因为作为自然人的生命个体会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进而自动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而作为具有多重角色的社会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监督缺失或者薄弱的情形下,不可能以超高的道德水平来约束自己,这种矛盾冲突必然使人陷入伦理困境,进而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
2.个体理性选择的集体非理性结果
低碳经济关系到每一个人,理应受到每个人的重视,但却陷入了“集体负责等于集体不负责”的困境,因为“集体行动存在着困境”,“公地悲剧”很好地阐述了这一道理,每个人都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无人去关心草地的承受力,最终导致公地悲剧。由于低碳经济关系到所有人的利益,而人是理性的,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和机会主义倾向,在实现集体目标时具有很强的搭便车心理,尤其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这种心理倾向更为强烈。由于“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每个个体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很容易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性,从而导致集体行为的非理性结果。
3.利益冲突阻碍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利益冲突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这里的个人主要是指企业的内部人员,包括普通职员和领导人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关乎全人类的大事,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企业职工也不例外。但是现实的社会情境下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应对问题时,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情况下个人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就不足为奇了。二是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产生冲突。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大事,任何社会团体组织都有责任和义务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这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企业改进生产方式和提高污染处理能力,这样就会在短时期内加重企业的负担,有些企业甚至会面临关乎生存的挑战,这种情况下企业必然陷入生存发展和责任义务相矛盾的困境。
4.机会主义倾向阻碍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增加自己的利益,只要有机会,就会去追求利益,哪怕这种行为会导致对其他人的伤害。企业虽然是一个团体,但是在大的社会环境中也可以看做一个个体,同样也具有机会主义倾向,这主要源于企业的逐利本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囚徒困境”和“集体行动的逻辑”分别论证了无论是单次还是多次博弈,个人都会为了追求自我利益而忽略公共利益,即使选择集体利益的后果优于选择追求自我利益时,仍然如此。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这需要企业加大投入成本,改善生产方式,如果监管不力,“短期化、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就会不断出现。这种情况下,企业必将面临“道德风险”和社会责任的困境。
5.国家经济发展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冲突
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两者的实质是内在统一的,只是我国当前的特定形势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反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悖论暂时存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先认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我国是石化能源短缺的国家,基本情况是“富煤,缺油,少气”,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直接推动力,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煤炭有很强的依赖性,而煤炭的消耗又必然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高碳”经济模式的存在。数据表明,2003-2005年我国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3.9%,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处在工业化进程快步推进的关键时期,对煤炭的消耗会持续增加,短时期内很难实现低碳发展。其次,低碳技术落后。想要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不仅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更主要地是依靠科学技术。低碳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很多技术还处在探索和摸索阶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有些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部门,或者用于研发的费用少之又少,根本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技术的需求。最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体系。如果一味强调强调减低碳排放,必将损害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显然,我国目前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还不完善,这也是导致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悖论的主要原因。
二、伦理困境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不利于低碳消费的推广深化
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需求,在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这就造成人们对高消耗、高消费、高收入舒适生活的期望与低污染,低排放和低消耗之间的矛盾,虽然高质量生活与低碳生活并不相互排斥,但是在目前低碳经济发展不成熟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仍然很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低碳消费成为平衡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是一种以低碳为特征的共生型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心态。低碳消费对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在终端减少碳的排放量,还可以促进企业改进产品,提高低碳经济创新技术。但是由于人类处在多种不同的角色冲突和自己的内在冲突中,存在固有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搭便车心理,导致多数人不可能以高超的道德约束力来控制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从而不利于低碳消费模式的推进。众所周知,汽车、空调等家用设备都是制造CO2的高手,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汽车销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2年总量已突破1900万辆,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个人对于低碳消费模式的漠视。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力,这无可厚非,但是当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和挑战的时候,低碳消费模式应成为一种自觉的道德伦理。
2.不利于低碳产业的发展壮大
低碳产业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为特征的产业,目前为止没有清晰的界定,内涵较大,几乎包括一切能够利用低碳技术的生产行业和服务行业。低碳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环节,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改造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从企业的角度看,无论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开发利用新能源都需要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人力资源的投入、时间的投入等等。企业在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中,在企业生产行为强烈的负外部性的影响下,很难主动选择承担社会责任;从国家的角度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保证GDP稳步增长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决气候问题,中国虽然已经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制定了低碳减排目标,颁布了政策法规,认可中国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能源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能源禀赋较差,想要在短时期内实现低碳产业还存在很大难度。
3.不利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低碳经济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根据以往的经验,经济想要从低谷走向繁荣,必须依靠重大的技术创新。为了缓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提出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其实质都是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因此,科技创新是解决人类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选择。科技创新是以经济投入为基础的,一般早期成本最大,等到技术成熟以后,基本上就不需要什么投入了。正是这种先投入,后收益的模式,使得很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并不高,因为这中间还要承担研发失败的风险。目前国内的很多企业还是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企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盈利是其存在的第一要义,即使企业主意识到低碳经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只要目前的生产是有利可图的,他们仍然不会因道德责任感而加大低碳经济研发,创新生产模式。由此可见,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发展的攻坚时期,一味追求低碳是不切实际的,高碳经济在一段时期内还有其存在的空间,这种困境就变相地鼓励了企业主维持原状的意图。据测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
三、化解低碳经济发展伦理困境的对策
1.强化外部效应
首先,完善低碳伦理立法,加强监管。虽然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关于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如《节约能源法》、《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等,但是这些法律并不是专门针对低碳经济伦理的,相关政策规划又没有上升到效力更高的国家法律层面,其产生的效果和约束力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很有必要出台一部《低碳伦理法》,对发展低碳经济可能面临的各种伦理问题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定,使低碳伦理成为社会道德伦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的作法可以参照相关的道德法典,设立道德考评机构,对于不遵守低碳伦理法的企业给予处罚,对于道德责任意识强的企业给以一定的政策优惠,如减税、免税等,在社会上树立优秀企业典型,加强低碳伦理宣传,深化其影响力。其次,建立执法、监督、考核联动机制。法律是行动的最高准绳,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成立独立的低碳经济伦理执法委员会,建立执法、监督、考核的联动机制,实行公开、公正、真实、全面的考核监督。对于严禁的内容,一定要严格查核,不能遗漏,不能给个人或企业钻空子,打擦边球。低碳经济伦理立法是一个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摸索中前进,也必然会遇到困难挫折。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慎重,可以采用先在基础比较好的地方试点,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渐进性地推进普及。
2.强化内部效应
首先,强化人的交互主体性。人类要想幸福地生活,必须要依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又是最根本的基础。低碳经济关系到所有人的利益,必须大家一起维护。但是在许多普通人的意识里,没有认识到单一个体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主体与客体,开发和被开发”的关系,只看重人对自然的开发,占有与征服,而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也没有意识到“主体的客体化、非主体化、非人化或物化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应该强化人的交互主体性。交互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的延伸,是主体与主体间相互承认,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的一种人际交往关系特征。在交互主体性的模式下,每个人既具有个体的特征,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具有群体特征,从一定程度上考虑他人的利益,不再将他人看做客体,而是当做自己的延伸,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个体与群体利益的统一。
交互主体性视角下的个体是自觉自愿为发展低碳经济而努力的个体,是自觉自愿为群体利益而努力的个体。强化人的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主要以媒介的宣传为主,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重要意义。其次,强化个人的低碳伦理意识。人的行为一般来自于其思想,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行为。因此,要想使低碳经济顺利发展,就必须将低碳伦理思想灌输到每个个体的意识里,只有思想上接受了低碳伦理,才会在行动中支持低碳经济。有学者认为:“教育和训练是政府、职业界和大学试图用来提升道德能力的两种最重要的现代技术”。经过长期的伦理培训,可以将低碳伦理的理论慢慢内化为受训人员的自觉行为。可以在中小学开展低碳伦理的相关课程,使学生从小就接受相应的低碳伦理。由于低碳伦理关乎每一个人,很难对每一个人进行教育培训,因此要分清主次,对于那些拥有决策权的团体、组织、企业负责人可以集中培训教育;对于普通的群众,则可以依靠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传媒进行宣传培训。
3.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
低碳经济的相关制度一般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发起的,有关规定对于发达国家可以从容实现,而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制度约束下全速发展,必然受到许多限制。但是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需要各个国家共同维护。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强和发达国家的在生物固碳、碳捕获等高新技术行业的交流合作,将国外先进的理念、技术和资金吸引到中国来,推动中国低碳高新技术的发展。能源安全和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难题,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可以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发达国家而言,拓展了市场,提升企业的影响力,获得效益;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获得资金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净化了环境,最终实现共赢、共享的良好局面。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但是中国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只能在探索中前进。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集全人类之力,才能实现长远发展,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分歧,有困境,但是合作的基础是有的,无论是国家间,还是人与人之间,毕竟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事情。
作者:朱兴宏 马玉春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