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留守儿童论文 »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关注3篇

2021-4-10 | 留守儿童论文

(一)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在家长回家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十分必要,它能帮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确保其心理健康。学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队伍,或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培训,使其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实行心理教育课程化。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心理课程非常重要,通过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设立知心信箱等方式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及时纠正和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隔阂,化解矛盾冲突,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饱满的热情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除了学校,政府部门也应组建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统一指导协调地方的心理健康工作,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经过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五)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在活动载体的设计上要有多样性,要合乎其发展的特点,工作要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在学校、社区创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和指导服务。要适应信息时代多元化教育的新趋势,借助现代媒体的纽带作用,积极探索创办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家长学校,开展远程教育、宣传咨询和交流沟通,扩大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家庭教育的渗透力。加强硬件建设,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在校课余时间提供活动平台,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

(六)加强全局性组织领导。“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协作才能实现。从横向看,各部门应加强协调,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看,各级政府应协调政策和整合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有效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

二、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期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更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

作者:蔺志燕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元湖小学

(二)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的表现

(一)道德认识不足,思想扭曲

外出打工父母们往往只重视在外赚钱而忽略对子女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不重视正确的人生态度的引导,使得“打工主义”、“拜金主义”至上得以滋生和强化,因此,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缺乏一种正确的价值观。m由于父母们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使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扭曲。根据相关研究和日常的接触观察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只知道接受索取,而不懂得感恩回报;由于老人对孩子过分娇宠溺爱导致他们对传统的孝道观念漠视,自私自利,对他人诚信的缺失等等。留守儿童处于形成基本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关键时期。父母的缺席,使得留守儿童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断裂扭曲,这使许多儿童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家庭观念不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对社会的认识模糊懵懂,更谈不上掌握处理社会关系的方法与认识。

(二)道德情感迷茫,自卑自怜

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生活中的烦恼和挫折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道路上的迷茫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鼓励与引导……。长此以往,自卑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加深。与此同时,留守儿童处在青少年形成道德情感发展的特殊时期,长期得不到认可的话就极易形成懦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观等消极情绪。留守儿童在最离不开父母监护的时候,父母却离开了他们,尽管有隔代长辈或其他亲戚朋友的照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关系不同。由于隔代教育的影响或亲友对自己孩子与他们之间差别对待等多种因素的存在,造成留守儿童普遍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自闭且逆反心理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他人排斥心理强,甚至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

(三)道德行为失范,积恶成习

留守儿童的社会交际面因为没有父母的参与而狭窄,并且农村经济条件有限,缺乏课外文化娱乐活动,再加上得不到家长及监护人有效的情感疏导,这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生活寂寞,思想空虚。为了排解寂寞空虚,他们很容易染上一些恶习。另外,在农村,大多数隔代监护人自己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对于孩子的行为,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默认的态度。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漠视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他们中?A不人自暴自弃,逃学、说谎、抽烟、欺负同学、乱花钱等行为时有发生,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与社会不良人员混在一起,甚至误人歧途,甚至出现结伙抢劫、偷窃、行凶等犯罪现象。

二、影响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缺失

1.父母监管上的力不从心

为数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之间存在了很多客观因素,例如相处时间的不连贯性、空间上非直面性、沟通方式的片面性,而且互动频率极低,使得留守儿童父母不能像正常父母那样参与孩子的成长活动,这直接影响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培养。留守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规范的了解、认可到深刻地理解,使之成为自己的价值信念,从而形成稳定的品德。报道中的小可父母在她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也就两三次,自己有困惑从来不和父母交流。父母和孩子的长期分离和缺乏接触,使孩子在身体和精神成长过程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照顾,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和父母的之间的隔阂逐步加深。情感和心理失衡必然会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从而制约孩子的道德情感的发展。

2.隔代抚养中监护人的能力欠缺

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一般由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抚养。由于抚养人年老体衰,且文化素养不高,很容易产生交往障碍,引起思想摩擦和冲突。另一方面,老年人往往只知道在物质上满足留守儿童,在精神上和道德上对其约束较少。小可打人事件发生后,学校向小可的奶奶作了通报,其奶奶让被打学生的家长“按住小可打一顿,也往她嘴里吐痰”。由此可见,监护人缺乏对其进行正确的品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大多数农村儿童的父母都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在学校。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自己则忙于赚钱,对孩子的品德发展漠不关心,完全指望学校的管理和约束。但由于农村物质条件有限,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受到制约,农村学校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力不从心。

(二)农村学校管理不完善

1.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以“升学率”或文化课成绩作为核心,往往重智育轻德育。留守儿童的道德认识不足、道德情感脆弱、道德行为不规范,这些需要德育课程的引导。而事实是,农村学校的德育课程课形同虚设,班会也常常被科任老师侵占,其它的德育措施更多的则是放任自流。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繁重,又没有专职的留守儿童管理员,几乎无暇召开临时监护人会议,也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

2.学校缺乏相应的教育机制

从现实情况看,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只能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有专项资金投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使得许多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成了一种空洞的口号。留守儿童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品德形成上需要教师多加帮助和关心,但学校很少考虑他们的特殊性,和其他孩子一样对待,没有采取相应的特别措施,对他们的教育针对性不强。

(三)社会消极环境的影响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社会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社会环境的优劣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塑造至关重要。然而,现今的农村环境未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道德环境。纵观近几年的新闻报道,关于留守儿童的犯罪的报道屡见不鲜。由于缺乏指导,留守儿童自身也缺乏判断能力,他们很容易从电视节目中、校外闲杂人员那里受到消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我国一直以来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实行城乡两种制度,这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城接受教育的绊脚石。近几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城镇却没有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更好的社会条件支持,这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品德问题突出的原因。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加强合作,齐抓共管。

(一)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家庭给予更多重视

1.积极加强沟通联系,增进亲子感情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子女与父母的联系过少、缺乏沟通管教引起的。首先应该使留守儿童和其父母认识到该问题的严峻性,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作为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父母应创造条件尽量多与孩子交流,如多打电话,及时沟通;利用网络视频等,及时了解孩子思想感情的变化,采取应对策略,增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减少“留守”给儿童带来的孤独感,让孩子形成家庭归属感。141父母除了去关注孩子,也应有意识的让孩子关注父母所处的外面的精彩世界,开阔孩子的眼界,也让孩子体会到在外面挣钱的辛劳等等。

2.要转变家教观念,优化教养方式

家长要深入的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道德形成方面所起的十分关键的作用,不但要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勤劳朴实等优秀品德的教育。父母偶尔回家和孩子相处时也要注意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应树立良好形象,切不可行动鲁莽或语言粗俗。长辈要把优秀的道德品质一点一滴的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从而在主观上遏制不文明、不道德甚至不法的行为。比如父母不要仅仅给孩子金钱,更要培养子女对金钱的正确消费观,避免孩子由于缺乏教导而产生赌博、上网、浪费等不良行为。

3.祖辈要与时俱进,加强教育意识

祖辈年龄偏高,大多在60岁以上,精力有限,儿女外出打工,在家中不但要替子女种田,还要照顾孩子,因为孩子是隔代抚养,容易因补偿心理对孩子溺爱、护短。而且祖辈的文化水平一般较低,大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正规教育,在家主要是务农,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包括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老人保守的思想、陈旧的观念,不利于孩子创新性的形成。因此对孙辈的教育,要跟上形势,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负起责任,做到严爱结合,不能娇生惯养,同时加强对孩子安全方面的监护。祖辈应想方设法填平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多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加强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二)留守儿童的发展需要改进学校教育

1.转变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大多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上,只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注重道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本上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甚至放弃了对成绩差的学生的教育。另外由于个别老师素质较低,对学生任意辱骂,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应该只以分数的?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而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孩子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和向上的精神生活。

2.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因为少有父母的参与而显得闭塞,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就要想方设法的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而这个任务很大一部分要靠学校去承担。学校应建立一套成熟的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机制,比如健全寄宿制度,制定动态的档案检测制度,配备心理辅导教师,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等。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对家庭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来说,和同伴群体的友好相处,是他们最大的慰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满足留守儿童?A箱求。创设条件并鼓励学生参加文艺活动、兴趣活动小组、劳动实践、志愿者、社会调?说刃D谕饣疃??纳屏羰囟??缕А⒛谙虻男愿瘢?Щ嶂鞫?肴私涣鳎?鼋??е?涞挠岩辏?⒃谑导?疃?腥鲜渡缁帷⒘私夤?椋?惺芸炖郑?找鼻牟佟

(三)留守儿童的德育需要社会各层面共同构建

1.完善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扶助工作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改善和健全机制,实施对留守儿童的有效监护。如放松外来务工子弟进城接受教育的限制,允许在城市工作外来务工的子女接受当地的公办教育。

2.优化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环境

净化农村风气,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好的校园周边环境。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等;[5加强治安管理,严查在学校周边捣乱的社会闲杂人员,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作者:李晓丽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三)

一、留守儿童情绪性行为发展特点及成因分析

经研究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情绪性行为问题因性别而表现不同。通常男生表现为攻击性、情绪不稳定的现象较多,女生多表现为抑郁焦虑、自卑退缩、学习压力大等。同时,年龄阶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性行为亦不相同,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其情绪性行为问题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处于三、四、五年级的留守学生,其情绪性行为表现较为明显,年龄较小时,由于心智等发育因素的影响,表现不强烈,相反,初中阶段年龄较大的留守学生,由于心智逐渐成熟且经过长时间的学校情感教育,会逐渐呈现好转趋势。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性行为问题教育应主要集中在小学及初中的最初阶段,这样效果更好。产生这些情绪性行为的原因除了父母、家庭因素之外,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和对父、母亲的安全性依恋也是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构成因素。就目前的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分析来看,造成情绪性行为问题的后续原因,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处在主要地位。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处于人格形成与性格转变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的关爱和引导,这其中父母的引导占据很大份量。鉴于农村的社会组成及家庭组成特点,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与引导中占绝大部分比例,其他长辈的教育与影响微乎其微。因而长期与父母处于分离状况,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和关怀,一些不良情绪也就应运而生,长期积累,就会产生认知价值上的偏离以及心理成长方面的异常,出现情绪性行为。而实际调查研究显示了,父母进城务工造成的家庭情感缺失、家庭环境的恶化是他们不良人格特点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策略分析

1.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校对待留守儿童,应直面其家庭情感的缺失,要求教师尊重、信任和爱护他们,一视同仁,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平等的关爱。

2.教师组织、参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信息调查并记录档案,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然后根据这些档案信息,坚持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情感缺乏状况,需进行独特的情感教育。

3.学校应该行使教育的权利,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而寄宿制可以实现对这部分留守儿童更好的监控和规范,学校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行学校寄宿制,营造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以降低家庭社会功能弱化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情绪性行为策略思考

1.从思想教育进行强化,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注留守儿童,给予他们充足的爱,从而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大家庭,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力。

2.学校应发挥教育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并利用自己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利,与学生家庭建立灵活多样的家校合作模式,融合两者的优势,弥补个体不足,从而确保学校的教育与家庭的教育始终处于一个方向。

3.教师不能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要善于表扬留守儿童,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以帮助其树立自信。比如,教师可为每个学生创造合适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并表扬、鼓励他们,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4.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家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品质。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班集体活动,使之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温暖与快乐。

作者:李建花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沙井镇中心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