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础教育论文
一、营造呵护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具有包容心,因为初始阶段的创新总是有瑕疵的。这时,就需要教师有宽容心,哪怕学生的行为显得不合情理。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遇到困难不能停滞、退缩,要坚忍不拔。不要怕学生给自己添麻烦,凡事多考虑怎么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鼓励、支持那些充满创造力并愿意承担创新风险的学生,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学生的想法也许是稀奇古怪的,但那些奇思异想正是创造的火花。
二、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
要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到创新人才培养上。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生产实习、技能实训等实践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灵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将真正的创新人才选拔出来加以培养。加强创新能力考查,提高实践能力考查的比重,确立以个性、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档案,实行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使广大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一方面要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精神上的鼓励,还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
三、结语
要破除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障碍,对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进行改革。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化解各种人为障碍。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取决于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操作起来也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就一定能够消除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作者:徐锦拓 单位: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