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高等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2021-4-10 |

一、高等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级中学教育阶段全面推行,基础教育阶段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普及率逐渐升高,但在高等教育阶段,因材施教却相对发展缓慢。究其原因,许多从事教育行业的专业人士认为,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已经划分了专业,各个高校都是按照专业培养人才,认为这就是因材施教。但通过研究和调查发现,高等学校的专业划分并不能等同于因材施教,这是因为高等教育的专业划分虽然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考生的意愿,各个高校招生时也都通过学生报志愿的方式进行录取,但报志愿的录取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学生因为高考的分数线未能达到第一志愿的专业或学校,而不得不屈居第二志愿,更多的学生不得不服从调剂,分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此外还有许多学生虽然高考分数达到了第一志愿的分数线,但等到真正上大学时才发现专业所学知识跟自己想象的相差甚远,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大学生所读的专业跟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吻合,使他们的个性在高校教育中不能充分挖掘出来。其次,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受制于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影响,通常采用大班制教学,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引导学生发挥专长,扬长补短,而只能机械性教学,学生也通常以“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学习标准来要求自己,使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目的性不强,大部分学生特长和个性特点不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

二、高等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高等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早在我国五十年代就由国务院提出,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高等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应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贯彻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专长爱好,如果教师对学生不了解、不熟悉,即不知道学生是一块什么“才”,因材施教也就无从谈起。其次,教师应当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善于培养学生的特长。许多教师常常认为学生从事专业课程之外的事情就是不正确的,这种情况要全面看待,许多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学习之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模型,许多学生善于经商,比较有商业头脑,对于这些特长和爱好,教师不应当一棒子打死,应当区别对待,对动手能力强的,可以加以引导,在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上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自己专研科技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深挖和提高;对有商业头脑的学生也应当引导学生在不耽误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竞争意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同于精英化的高等教育,精英化高等教育更多要求学生在统一的标准下,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及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又充分发挥自身个性,将个性转化成专长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

三、大众化视阈下高等教育因材施教中存在的局限性

1.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局限性

传统教育观念中因材施教的对象是很小的一部分,大众化视域下的因材施教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其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发展目标。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根据自身特点的合理选择,学校和教师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实际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在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多的将目光放在了效率和成果上,因此,他们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是过多关注所谓“精英”和“苗子”,他们是通过特定的筛选方式选拔出来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给他们,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发展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是忽略甚至剥夺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要求,满足一小部分优秀学生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应试教育观念在高等教育中成为影响贯彻因材施教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2.高等学校师资力量配置上的局限性

高等学校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科研方面,而在教学和社会服务中的投入微乎其微,同时由于学校现有考核、评价、职务晋升规则及诸多利益关系的影响,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十分明显,虽然教师都将人才培养视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但是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没有精力来履行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义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众化视域下高等教育因材施教的推广和普及。

3.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局限性

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要求。但是,目前现有的教学方式为集体化教学———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的优势在于制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效率高,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教师也容易掌握和接受。因此,因材施教在这种条件下很难实施,班级授课制度无法实现学生个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学生个体化发展和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同时进行,同时,一旦实行个性化教学的小班授课方式,就必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成本也要提高,此外,目前行之有效的导师制也因师生比较低,导师无法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指导而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四、大众化视阈下高等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对策及措施

1.采用分层教学法以实现因材施教

大众化视域下高等教育因材施教要采用分层教学法,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满足不同的人才需求。高等学校要紧跟形势,及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因材施教。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鼓励。教师要及时跟进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及他们接受知识的程度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因此,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法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2.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配备高校资源

在当前的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教育推行因材施教是满足工业化大生产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高校推行因材施教不仅要落实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更应当建立适合因材施教的高校教育体系和高校教育资源。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改革,以其通过因材施教培养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由于高校教育资源的限制,这种尝试和改革通常都比较有局限性,都只能在局部实施,因此要全面推进因材施教,根据因材施教原则配备高效教育资源势在必行。高校应当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逐步改变大班教学的现状,积极探索小班教学和一对一教学。针对师资资源,高校应当探索适合当前形势和因材施教原则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机构,更新人事聘用制度,探索客座教授和专业教授并存制度,以专业教授为主,以客座教授为辅,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为学校师资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高校可以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积极探索与其它高校甚至境外高校交流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共享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使有特长的学生能够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专业的教育指导。

3.教育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

高等学校的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应当针对社会需求来积极探索和培养创新人才、技术人才,并积极开展合作,开展联合培养模式,实现基本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高效结合。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高等学校要旨在培养文明、视野开阔、具有一定想象力和批判思维、正确价值观以及有一定基本知识的人才,然后在文化的熏陶和知识结构的调整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开始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推行个性教育的重点高校,采用低年级以基本教育为主,高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进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思考、接受与批判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实现个性化发展。此种模式在高校教学中广泛推广,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作为专门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教育目的是通过教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和专长,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往往是“既全且专”,即要求人才技能有全面的知识教育,掌握现代社会的基本技能,如英语、计算机以及其它基础知识,又具备某一方面对社会、企业、单位有用的专长。这对高等教育的教育者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拓宽视野,用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知识背景,拓展思维,在学科交叉和学科渗透不断增多的领域能够举一反三。

五、结语

本文通过探讨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实施原则和局限性,提出了高校实施因材施教的相关对策,当然还有更多的对策需要去探索。

作者:李志强 单位:吉林警察学院警体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