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医学教育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

2021-4-10 |

一、高等医学教育标准

1、高等医学教育标准的意义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包括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急需专业发展三部分,其中,基础医学教育包括任务和目标、教育计划、学生的评价、学生、教学人员、教育资源、教育项目评价、行政管理以及不断的补充和更新共9项内容。《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代表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基准,它参照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中的基础医学教育部分,该标准从本科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办学标准两方面出发,规定了有关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与技能、办学目标与宗旨、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和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行政和管理,以及改革与发展中的各项要求,与全球标准中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它是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的桥梁。高等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需要。对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人口相对较少,医疗资源丰富,国家比较富足,有足够的能力和先进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全民的免费医疗。与之相比,我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大,医疗设备不完善,医疗资源较少并相对集中,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医学人才必须能适应我国医疗现状,这就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没有先进医疗设备的辅助条件下,只凭借现有条件准确诊断出病人症状,对症下药。因此,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也清晰呈现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2、高等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

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首先规定了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的医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35项基本要求;其次明确了我国所有本科医学院校都必须达到的10个领域,43个项目中的各项要求;同时指出了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的实际需求;最后重申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医学教育主导思想。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医疗条件优越,西部地区医疗条件较差,加上部分院校对于中西医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并未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而是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和发展的空间。

二、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历史上,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专业认证首先出现于美国的医学领域,由医学教育委员会(美国医学会(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下属机构)与医院协会(the Council on Medical Education andHospital)联合试行。他们花费了2年时间,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共同对医学各专业和学校进行了鉴定评审,最终在1907年公布了一批经认可能够提供适当预备教育的医学院校名单。认证机构同时也规定了未经过专业认证学校的毕业生不得参加美国执业医师考试,这一要求促使各个医学院校纷纷提高教学质量,以通过认证来保证毕业生可顺利就业。由此可见,美国对于医学领域教育质量的重视和认可。

1、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

根据实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不同,保障体系被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两类。内部保障体系由指挥决策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和督导评估系统共同组成。其中,由指挥决策系统来确定目标,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协同发展;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是内部保障体系的核心系统,成为连接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学校与医院之间的枢纽;督导评估系统属于保障系统,是客观、公正、有效地进行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工作的制度保证,对于教育质量相关的“输入-过程-输出”的三个基本要素进行质量督导、评价、诊断和保障。外部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的质量评价两个方面。内部和外部保障体系共同促进了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2、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内部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首先,我国目前的指挥决策系统是从确立教育目标和制定地方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来指挥决定。由于地域或学校差异的不同,使得教育目标不够统一或清晰;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执行不够连贯,有关医学的法律不够完善;其次,作为核心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其内部涉及的领域和机构较多,各机构侧重点和利益不同,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具有多方面的不易协调性;再次,督导评估系统是以教育督导机构为主体,对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的系统。因此,医学教育督导行为主体的客观评价性及其主观能动性就成为督导评估效果的关键。医学教育督导行为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教育行政机关的教育督导机构。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督导机构在进行教育督导评估过程中,常常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重视死指标而忽视活现实,强化了督导与被督导双方的矛盾对立,弱化了教育督导评估的指导促进功能,而且成本过高,容易滋生腐败。外部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的质量评价在保障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政策性和法律性的调控,目前来看,虽然具有绝对权威,但对于地区差异也面临着诸多不适。社会的质量评价方面,依据病人对医疗效果的认定可直接评价医学人才的质量,而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有时会夸大事实,误导社会舆论,产生非客观的结果。因而,媒体对于医学事件的报导应尽量客观公正,发扬社会主义正义感,维护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建立医患相互信任。

三、医学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出台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首先,在医德方面,必须具有以病人为中心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其次,在专业方面,必须掌握扎实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再次,在实践方面,必须拥有过硬的医疗技能,最终可为社会主义医疗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国际上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已达到共识:即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医生,才能称得上合格的医学人才。目前,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主要是一种以单纯的专业对口为特征的“专才”培养模式,它只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忽视了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存在综合能力较差、创新性不足、道德素质下降和人文精神欠缺等问题。以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为准则,培养医学人才。首先对于医学毕业生个人而言,要满足《标准》中关于医德、知识和技能的各项的基本要求,在懂得医术的基础上,对于医德教育不容忽视。其次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应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达到《标准》中有关教育计划、资源、评价、教师和学生等一系列要求,为培养医学人才贡献力量。以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为目标,培养医学人才。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整体性的结果,首先需要明确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然后依据各个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校级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最后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提高生源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胜任临床医疗的工作,为建设优秀的医疗队伍做出贡献。以临床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的结果。医学人才培养最终都要通过临床进行检验,学以致用是不变的道理,因此无论学习什么东西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应用,而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的效果就是从临床中得到的反馈。病人在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施治医生的态度,治疗方案,治疗技术和治疗效果都是评价医学人才的准则。因此,要从这几个方面去重点培养医学人才,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更多的提升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所以,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实践,让他们能够尽早的到实践中去锻炼,在实践中去理解救死扶伤的精神,在实践中去巩固知识,在实践中去提高医疗技术,在实践中去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就能够具良好的综合能力或者素质,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医学人才,才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医学教育标准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培养目标人才的两大有力保障,所以建立一个规范的,完整的和实用的标准和保障体系是必须的和迫在眉睫的。虽然现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困难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从宏观上把握事物,让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为培养高精尖的医学人才打下基础。这样,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就能够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向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前进。

作者:卢宏波 吴斌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