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安全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人际关系型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多数学生为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面对全新生活,由于之前过于依赖父母的生活,其自我型导致缺少包容性和分享性,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与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有的学生会因为一些小事情无法忍受而大打出手;有的大学生则为了摆脱与他人交往的尴尬,把自己局限起来不愿交流,容易形成闭锁性心理。另外其生活轨迹与中学时代完全不同,自由度非常大,之前都是家长以及中学老师给其安排好一切,人际关系方面不需要或很少放进日程中,从而导致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并且与多人一起生活相处方面会阻碍重重。如何敞开自己的心扉,包容舍友的缺点,形成良好的宿舍氛围,成为每位大学生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情绪及性心理问题
由于现在大学生在父母的保护下,在智商方面的锻炼多于情商方面,因此在情绪稳定性上学生往往控制力不够,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另外,摆脱了高中时期家长和老师对早恋的批判,并且第一次拥有了成人意识,但由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展还远远赶不上其生理水平的发展,对恋爱缺乏正确的理解以及在恋爱过程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观念几乎空白,容易受到外界歪曲的性知识的影响,部分学生源于对性这层面纱的神秘感以及攀比和炫耀心理而开始恋爱因恋爱问题引发的纠纷自残轻生等事件,在失恋方面又难以自我调节而感情受挫酿成无可挽回地步。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1.家庭教育缺失
目前社会都把高考看做重中之重的情形下,中学和家长为能有好的升学率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便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从而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尤其在情商方面的培养。而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多数家长则就把主要的精力转移到经济上的支持,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当代大学生一部分生活在城镇多是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溺爱,无形中养成了他们贪图享受,性格孤僻,好高骛远,适应能力差等弱点。另一部分来自农村,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不懂得科学的教育观念,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2.环境适应障碍
大学生正处在向成人转化的重要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状态,心理能力难以控制来自于生理上的冲动,加上现在刚进校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阅历浅,在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变现在:一,学习方法上,中学与大学的学习方法大为不同,从被灌输到自学,以致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心理上会产生压力及不平衡感;二,生活方式上,从一切都有父母安排与照顾到都要靠自己安排,难免会感到手忙脚乱,会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三,经济方面上,由于现在日趋变动的市场经济,在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的情形下,竞争、攀比等一系列因素都对大学生产生及为不良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进入半社会的大学中表现出性格内向、情绪压抑低沉、自卑感过强等特点;四,自我评价上,原来在自己所生活的城市里那种优越感在进入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便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再加上遇到考试挂科、评奖落空、竞选失利等挫折时,便会表现出自我怀疑的倾向,导致自卑的心理。
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目前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心理健康教育,它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成熟。高校应努力加强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开展专业心理咨询工作,以学生自我心理保健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自我心里保健水平,从而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加强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在于个体的心理素质不过硬,人格品质不健全。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安全事件发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高校同时也应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必修课体系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正规系统的课程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心理问题。
2.切实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水平
高校除了加强健康教育课程的灌输,提高对其健康教育的认识,更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主体地位,这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激发学生自身的作用,积极参与心理训练与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敢于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并且正确面对。二要积极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恋爱等多方面的问题上,实现自我统一性。三要开展大学生互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同学间以及同学与老师间的谈心和交流,使其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促进、增进友谊、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作者:王露 胡昌伟 单位:陕西中医学院药学院 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