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可以分为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四个阶段。根据这四个阶段,我们初步构建了“情感体验式教学”基本流程。教师依照基本流程,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和感恩侧重点的不同进行教学设计。
(二)“情感体验式教学”各环节师生行为指导策略
在情感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自觉地入情入境。进而,教师通过有效地使用媒体,或辅之以生动、富于激情的表述,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融为一体,对各种道理产生顿悟或欣然接受,达到“情通”而“理达”的效果。教学中,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要求始终把“情感体验”贯穿于揭题、激情、学文、明理、移情、导行等各环节之中,强调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努力在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情感共鸣中,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推进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特色
(一)感恩教育载体的语文性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最核心、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依托语文课程资源、借助语言文字这一载体进行情感熏陶。语文体验式感恩教育,挖掘的是语文教材内的资源,补充的是语文的课外资源,主阵地是语文课堂,凭借的是一篇篇的语文课文,咀嚼的是一段段的文字。在一段段文字中、在一篇篇的课文中、在一堂堂语文课中、在一次次的言语实践中去渗透感恩之道,所依托的都是“语文”的元素。这也正是语文体验式感恩教育区别于其他感恩教育的最本质特色。
(二)感恩教育方式的语文性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感恩教育,用的是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语言文字中体验、在语言习得中感动、在言语实践中强化,充分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也真正体现了“文以载道”这一语文教育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1.在语言文字中体验。感恩类的文章一般描写细腻具体,意境优美,贴近生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达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去体验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从而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共鸣。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走进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语段,边读边画下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用一两个词写出体会,在语言文字中体验万园之园的极盛,激发感恩祖国的爱国情怀。
2.在语言实践中感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语段,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习得中更好地感受语言的变化之美、文脉的起伏之美。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读、圈、说、拓等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让他们既陶醉于文章的优美意境,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例如,《慈母情深》一课中,就可以聚焦描写母亲的语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用核心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母亲?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让印象中和现实中母亲形象的强烈对比,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碰撞,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感恩导行策略的语文性
语文体验式感恩教育与其他感恩教育的区别之处还在于,课堂教学之后的感恩导行策略同样以语文的方式进行,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的优势。
1.感恩意识用语文的方式导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还要让学生将心灵上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转化为自我行动。教师可以用语文的方式多方位、多形式、多场合地进行正面导行,让学生通过表达、倾诉、宣泄,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保持角色本色、深入角色、变换角色倾诉,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心灵的感悟、变化;用书信、便签等方式互动、交流等。在《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中,在聚焦母亲的动作体会慈母情深之后,学生已经心有所感,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及时将学生的体验内化:师:这“一塞”怎能不让我鼻子一酸?(出示导语:“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的心里有千言万语想对母亲说“:妈妈,;妈妈,;妈妈,。”)师:此刻,“我”心里有千言万语想对母亲说。来,拿起笔,学着用上这节课刚学的反复强调的方法,写下你的心里话。
2.感恩言行用语文的方式物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正面导行,学生渐渐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觉行为。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日记、新闻、简讯、小报等语文的方式记录自己或他人的感恩言行。这既是感恩教育成果的一种物化,又进一步通过交流、展示等对学生的感恩言行予以正向肯定,推动了学生感恩品质的稳定形成。在学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陈林涛同学就在日记里给父亲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爸爸,以前的我一直觉得您不爱我,因为我觉得您对我除了限制还是限制,就像一个监狱,让我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现在,我知道错了!我知道,限制也是一种爱。我以前是多么的任性,多么的自私。从来只考虑自己,从未为您考虑。当我与同学出去玩,过了时间不愿意回家,那时开开心心的我却忘了家里的您,忘了您焦急的样子,忘了您担忧的样子……”
三、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价值
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研究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突破:
(一)文以载道,创新了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其教育的素材主要来源于语文教材和相关的阅读材料。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及其相关的补充、拓展素材,比较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利用这样的教材对青少年开展感恩教育,能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不至于让学生感到空洞和乏味。用语文教学和语文文本素材承担起感恩教育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弥补了以往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高的缺憾。它不仅使感恩教育有了一种可持续依托的有效载体,提升了感恩教育的有效性,更彰显了富有智慧的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二)情之所动,突破了感恩意识形成的瓶颈
任何外因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反思感恩意识形成的几个阶段,情之所动,情通而理达,是感恩意识形成的瓶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说:“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教师适时引起学生思维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进行的情感体验式教育,是一个由外铄到内省的反思过程。它立足情感体验,坚持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多层面的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从而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建立完善的人格,实现由“知恩、感恩”到“报恩、施恩”的转化。
(三)导之以行,强化了优秀稳定品质的形成
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学生情感的丰富、知识的积累、体验的增加、意识的强化和品质的形成,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应该是一种文而化之、由内而外的教育,其效果最终应该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为防止孩子们“听听很激动、想想很感动、回去没行动”的现象发生,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特别注重运用课外感恩教育的延伸策略。结合家庭作业、节假日、语文趣味活动等方式,尝试以语文的方式让孩子在感动中报恩,强化孩子的感恩意识,实现语文与人文的同生共长。
(四)简单易行,开创了特色感恩教育的捷径
对于一种教育方式来说,其操作上的简易性是决定它能否在更大的范围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有三方面普适性:其一,语文,每个孩子都要学,语文课,每天都要上。依托语文教学进行感恩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有效的便捷途径,每一个学龄儿童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受益者。其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并以此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义务!依托语文学科教学,每一个语文教师也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播种人,为每个孩子的人生奠基。其三,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可以成为每一所中小学的德育特色。以此为依托,将情感体验式教学、特色德育体系构建、促进儿童感恩品质的形成有机统一,致力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者:倪静川 单位:浙江永康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