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养成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养成教育3篇

2021-4-10 | 养成教育论文

(一)

一、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形成及其教育机理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习惯或模式的形成,与消费行为规律、学生群体状况、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等,有直接的关联性。后两者又是学校文化、学生文化和课程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

(一)知识教育:消费行为与意识沟壑的填缝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与意识存在很大差别,有意识并不等于有行为。前面已经述及,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人们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各类资源,通过法律保障、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等措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维持生态平衡,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社会。从已有研究和政策导向看,与传统的勤俭节约在内涵上不同的是,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不是简单抑制消费,而是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这一意义上讲,资源节约型消费提倡的是正当消费、文明消费、适度消费。同时,也包括减少“便利消费”,多使用可循环资源产品,多使用低耗节能的产品等。然而,访谈中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资源节约意识,不少学生也对勤俭节约持认同态度,但在消费过程中的普遍状况是:资源节约型消费,我意识到了,但我并没有做到。这里面出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一般而言,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但二者之间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填缝过程。笔者在另一项调查中,通过对参与调查的540名大学生的资源节约行为知识进行测试发现,当前大学生的资源节约行动知识相对匮乏,对其的理解也还不够,没有真正把握住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本质,这一比例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5.5%。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填缝过程中的最基本元素,我们采用了追踪调查,结果表明,资源节约知识对大学生的资源节约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都有显著影响。理论上讲,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可分为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性表现在购买行为对使用行为有显著预测效果。显然,资源节约知识是大学生资源节型消费行为形成的基本要素。这也从一个侧面凸现了对大学生资源节约行动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群体状态:个体消费行为模式的引发与遏制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个群体的不同个体而言,消费行为由于受到区域经济、家庭文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然而,对于一个周期内的不同群体来说,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群体文化,或者群体小环境,可能对每一个成员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进而表征为大致相似的习性。本研究发现,群体压力对大学生的资源节约型购买行为存在直接影响,并间接影响着其使用行为。这与以往的研究者大多得到群体压力对个体绿色消费行为并没有直接影响的结论[2]不同。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社会现实所造成的。目前,大学生普遍面临学业、社交、就业等群体压力的影响,如果要缓解这些群体压力,在竞争中取胜,除了个人自身能力提升之外,越来越追求包装,讲究排场,以起到良好的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因此,各种浪费型消费随之而来,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更是无从谈起。这是群体状况对个体某一消费行为模式的遏制。实际上,具体的一个大学生群体的意识与行为趋向性,也会对个体某一消费行为模式产生引发作用。比如,一个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在一定的信号召唤下,按照一定的行为模式采取行动,较长时间的坚持就有可能基本定型。普遍意义上讲,大学生的这种群体行为模式的定型直接受到学生文化影响,总体上植根于学校文化。因此,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可能成为当今高等院校课程教学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大学生资源节

约型消费行为的教育策略养成教育是一种强调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理念,着重关注人的成长,注重个人素质培育的教育。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可以从引导、规范和强化三个方面入手,以此形塑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

(一)引导养成:加大节约型消费知识的传播力度正确的认知是形成正确观念的先决条件,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200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目前为止,“两型”社会的理念虽已提出近八年的时间,但由于相关方面的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资源节约型消费教育实践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人们对资源节约型消费的相关知识了解和把握不够,出现资源节约型消费知识的严重缺失情况。因此,要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就要把节约型消费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宣传、疏导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关于节约型消费经济、节约型消费知识、节约型消费政策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加强对大学生节约型消费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此外,为了加强节约型消费知识的传播,必须使节约型消费教育在适当的情形下成为大学基本课程的组成部分,最好能成为现有科目的一部分。涉及节约型消费常识、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内容,应当进大学教材、进大学课堂以及融入大学各类校园活动。通过开设专门的资源节约型消费课程,并结合相应的节约型消费教育专门教材,在消费实践中不断积累、拓展消费知识面。实际上,课程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等优点,开设节约型消费教育课程能够以相对简捷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教育,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传播消费知识和技能,形成大学生对资源节约型消费的正确认知,使大学生成为科学消费的倡导者、实践者。最后,为了加大传播,可以考虑在各大学成立类似于“资源节约型消费教育学校”的机构,定期委派专家为大学生们进行节约型消费教育培训、讲座,还可以举办主题班会、演讲等活动,来加大节约型消费知识的传播等。

(二)规范养成:创新完善大学生规章管理制度由于人的良好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靠制度的约束来实现,管理育人一直是高校的重要理念之一,而制度建设又是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可以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创新完善,丰富学生的节约型消费知识,强化学生的节约型消费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引导和规范。同时,通过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保障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正当、合理。具体地讲,一是在充分肯定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制订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奖励制度,倡导学生厉行节约、科学消费的行为;二是制订约束制度,对某些非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给予一定的惩处;三是使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检查评比活动制度化,鼓励资源节约型消费先进集体。前二者主要针对个体,后者主要针对群体。另外,各项制度的制定都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和消费行为特点,具有针对性。总之,大学生资源节约型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关注全程和全员,因而,应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机,适时地开展教育工作。从新生的军训和入学教育开始,就要向学生输入有关理念,注重具体的每一个环节和事件。在大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制定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切实体现制度对于规范养成的作用。

(三)强化养成:塑造资源节约型消费的主流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具有传续、整合、导向等功能。主流文化则是指在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时代受倡导的、起主要影响的文化。显然,塑造节约型消费的学校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主流文化的建设主要依靠两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是教师文化建设。通过教育者的示范效应,强化大学生节约消费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羊群效应”表明,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寻找好“领头羊”是关键。也就是说,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群体示范很重要。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要向大学生提供主流信息进行节约消费教育、节约消费示范等,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资源危机意识和节约意识,改变他们的消费选择和消费价值观,使高效节能、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的物质环境作为大学生节约消费养成教育的基地,无间隙地强化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场地,也是对各种思潮、理念与哲理进行渗透和熏陶的主要场域。因而,可以更好地发挥节约消费行为的宣传画报、墙报、板报等的文化影响功能。在餐厅,除了采取张贴标语牌的办法,还可以在就餐时间安排大学生轮流执勤,检查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和监督同学们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在宿舍,可以通过板报的布置、有关评比活动的开展来加强宿舍节约消费文化建设,让宿舍成为节约消费养成教育的重要基地。此外,校园里的路牌、各种板报甚至教学楼、办公楼的建筑都可以体现节约型消费的理念,强化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的节约型消费理念,形成良好的节约消费风气。

四、结语

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是当前社会倡导的主流旋律,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的资源节约型消费意识与行为之间存在沟壑,加之资源节约知识普遍不足以及群体压力的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当代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缺失。因而需要加大资源节约型消费知识的传播、创新完善大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塑造教师和校园资源节约型消费的主流文化,以此促进当代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

作者:程志宇 刘邵岚 邓玉琴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二)

一、大学生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养成教育从中学就开始抓起,但中学阶段一直重视德育轻视智育,重成绩轻素质教育,所以并没有落到实处.我国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一些伦理道德体系内容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与新时期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和规范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使得新时期大学生觉得无所适从.所以新时期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下面的问题:

1、学习习惯差,缺乏主动性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调查显示,在中学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成绩基本上都很优秀.不少学生在上中学时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转化,高考成绩不理想.在高考任务实现后,很多学生就继续延续之前不良的学习习惯,更加产生了松懈的思想,主要精力就不在学习上,纪律松弛,学习散漫,对考试挂科也不以为意.很多学生没有对未来设定职业规划,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对于所学专业也缺乏热情和兴趣,更没有为未来坚持奋斗的毅力.

2、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知行不一

由于长期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从小的灌输式教育,这一代大学生并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很多人却无法与自己的行动相一致,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出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悖的现象.1)认同要志存高远,但实际却不思进取,不能坚强克服困难.很多大学生从小受到很多正面教育,明白自己要肩负重任,也知道要趁着年轻积极奋取,但很多大学生很少或不去思考自身对于社会的责任、义务和贡献;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的志向和目标.进取精神弱化,没有忧患意识.独生子女偏多,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心理不够成熟、依赖性强;缺乏坚韧的意志,不能够以冷静和坚强直面困难和挫折.2)认同集体主义原则,但在生活实践中过于强调自我.如今市场经济滋生的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常常强调个人的得失,漠视他人和集体;崇尚独特与自我,过度强调自我实现,把个人同集体关系割裂开来,从而使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差.3)认同和谐社会需要诚信,但实际中诚信缺失问题大量存在.部分大学生与人交往不诚信,说谎,在恋爱中欺骗对方.也有些大学生存在作业抄袭行为,对考试作弊怀着宽容态度,也有办助学贷款的同学毕业后拖欠还款,就业时虚填简历,等等.4)认同公共秩序需要社会公德来维持,但实践中却存在不遵守公共道德的情况.社会公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精神文明状况,是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维护校园和社会的共同秩序,是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但现在一些大学生存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5)认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但实际中却部分存在铺张浪费.如今市场经济滋生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大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紧随时尚潮流,追求生活品位,部分学生艰苦奋斗的意识消退,贪图安逸,热衷享受,在大学校园里盲目、攀比、赶潮消费等现象大量存在.我们赞同大学生的正常合理消费,但如果不顾自己家庭实际状况,盲目消费则是一种不应该的行为.

3、不能根据社会需要提高综合素质

社会发展需要适应能力强、懂得与人交往的技能、学习能力强、有创新意识这些综合素质强的人,但许多高校课程设计和教育理念不能跟随社会的发展方向,一些大学的思想观念也没有跟随时发表展的脚步,不能根据社会需要来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技能,以至社会上需要的岗位却没有适合的应届大学生胜任.网络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思维开阔,易接受新事物.但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诱惑.如有些同学没能很好的利用网络,玩游戏等没有节制.

4、情绪调节能力差,心理问题增多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竞争意识在不断加强,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多为顺境,毅力缺乏,抵抗挫折能力较弱.一旦遭遇失败与挫折,比较容易引发很多心理问题.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和抑郁症等.有精神失常导致退学,更有自杀自残现象.据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养成教育对策分析

1、加强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制度是实现管理育人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规约和引导.每个学校都会制定一些管理制度,如《班级规章制度》、《违纪学生处罚决定》、《寝室检查制度》等等.但制定制度时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性.养成教育内容上要全面,力图涵盖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考试制度、奖惩制度、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宿舍管理制度、教室管理制度等,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其次,养成教育内容要具体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把教育的内容做小、做细、做实,不贪大求全.再次,要呈现序列化,养成教育要按照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思想特点,从浅到深,由低到高,从易入深.科学计划出具体的时间和内容,做到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2)时代性.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信息和观念相互影响,这些新形势、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学校的管理制度要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不断剔除陈旧过时的条款,并增添新的教育内容.否则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挑战,很多大学生会处于被动接受的处境,很难与现实进行同步互动,从未来发展来看也无法很好适应和融入社会.3)可操作性.制度的制定应具体明确,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考虑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应是通过关注和努力就能做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遵循,从而有意识的将道德认识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经过不断的重复,最终凝结成优秀的道德品质.4)执行力度要强.想要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一定的检查、监督和奖惩措施很有必要.对已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执行,做到有章必循.执行时要赏罚分明,纪律严明.同时健全校园舆论机制,发挥其监督、扬抑的作用.制度法规有其约束性与导向性功能,对其充分利用就可对学生的品行进行有效的约束、控制,从而实现养成教育从他律性向自律性的转换.

2、反复抓和重点抓结合

1)养成教育具有反复性.养成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长期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的教育,如果教育一次不起效果就两次、三次,如果稍有懈怠之前的努力就可能白费了.而且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具有反复性,对于其中暂时倒退现象,要及时纠正、提醒,养成教育需要教育管理人员长期的指导和督促.2)养成教育要重点抓.养成教育具有长期性,但一些重要时期如果能够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刚开学时.来到新的环境,没有高中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大学新生容易变得手足无措,易对未来失去目标,此时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抱负并为之努力.要把握军训契机培养学生勇敢坚韧和集体主义的品质.刚开学的入学教育能让学生对大学的纪律有清醒的认识,如不许旷课、夜不归宿、不许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等情况.(2)节庆时.国庆节、钓鱼岛事件、奥运会、地震等时期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教师节”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3)遭遇亲情、爱情、友情危机时.如遭遇家庭变故、失恋、宿舍矛盾等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坚强、乐观、勇敢面对挫折,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4)大型活动.在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时如运动会、迎新晚会、朗诵比赛等时,要对学生进行挑战自我,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5)评奖学金、助学金时.评奖学金和助学金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努力学习、树立长远人生目标等方面的教育.(6)毕业前.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实习前,要进行融入社会,积极乐观坚强面对工作的挫折的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择业观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全力培养大学生的适应、应变、处世能力.并与实习的同学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

3、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课堂上.

(1)思想政治课.大学的课堂常重智育轻德育.课堂教学可以成为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课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学生的实事求是、依法办事观念.现在很多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都很单调乏味,学生也没有兴趣去听,陈旧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要切实加强课程、教材、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政治课的感染力.教师讲授的内容应该具有时代性,教师要了解当代学生的性格特点,从案例出发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对养成教育的内容做一些阐释.

(2)开设国语课程.现在应该提倡一种精神,一种健康的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时代呼唤着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同时现在很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下降,需要开设国学课程,让学生重温国学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熏陶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设如“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专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选修课,或开设“周易”“论语”等方面的专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积极健康的时代意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爱国主义”“仁爱”“和谐”“自强不息”“诚信”“礼貌”“孝悌”等优秀品质.

(3)主题班会、讲座.高校也要重视主题班会,创新主题班会形式,挖掘主题班会内容,不要让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形式.传统的孝敬父母、勤劳节俭、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学习、谦虚礼让、诚实守信、热爱祖国、敢于献身等内容,以及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善于合作、公平竞争、保护环境、开拓创新、自强自立、善于交往、发展个性等内容都可以通过每周一次一个主题的主题班会体现出来.在主题班会中网络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时,高校需要定期举行主题讲座,请一些名人或者从本校毕业后发展好的学生做学术性或者励志行的演讲.这些名人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督促自己做一个道德品质完善的人.

(二)宿舍区

宿舍等生活园区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一个宿舍的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等都将影响彼此.以学生宿舍为依托,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善待他人、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

(1)卫生.学校管理要重视查寝制度并且加以落实,重视每周的寝室卫生大检查,平时也多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寝室布置要体现特色,实施星级寝室评比制度,并将寝室卫生与各种评优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奖励和督查制度最终使学生养成习惯.

(2)寝室活动.宿舍文化活动可以改善寝室风貌,美化居住环境,创建文明、舒适、友爱、和谐的生活氛围.可以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如“温馨之家”宿舍评选,或针对宿舍生活的舍标、摄影、绘画比赛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活动,可以在同宿舍进行,也可以在不同宿舍、不同楼栋之间进行.

(3)人际关系.宿舍是学生思想交流、娱乐的场所,但也是容易发生碰撞的场所,处理好寝室关系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一个宿舍内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可以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心理疾病减少.好的寝室文化可以改变人的性格缺陷,使性格懦弱、孤僻、鲁莽的人变得坚强、开朗、稳重,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也同样受益.除了课堂和深入宿舍中教育学生与人相处要懂得尊重、真诚、宽容,学会与人沟通和懂得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外,还要经常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定期实施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问题咨询.

4、以活动促自我教育

大学生活动可以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立自理、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民主、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发展健全的个性,培养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学生很多活动也存在问题,如社团活动局限性强,缺乏影响力;社团活动没有持久性,形式主义严重;主题表现肤浅,内容缺乏创意.很多同学因为兴趣爱好加入社团,如果社团活动能够真正起作用,可以很好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对养成教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解决上述问题,要重视社团工作在培养学生自我完善方面的作用;在场地和物质上均给予帮助;社团组织要具有计划性,明确活动的主题,并创新形式将主题很好的表现出来;要有老师对活动的主题,形式等方面加以指导;选择责任心强,并且有激情的学生做负责人,社团的负责人是社团成功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对负责人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创新内容和形式,要密切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掌握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要求,及时反馈、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支持时代气息强的新兴社团,如如创业者协会等,调整社团的组织和结构模式,让大学生社团焕发出生机.

作者:陈丽丽 金志刚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理工大学

(三)

一、仪表形象是大学生礼仪素质养成教育的外化展示

仪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礼仪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仪表即人的外表,包括人的形体、服饰和仪容等。仪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面貌的静态的、外在的表现形式,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人格上的尊重。形体美是指人的形体,即体型、骨骼、躯干、四肢几个组成部分的和谐、对称、均衡、协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形体是人际交往中形成初始印象的关键要素,塑造美的形体应根据自身身体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及自身锻炼、合理的饮食和休息时间、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服饰即服装和饰物,是人们向外界传达重要信息的媒介,是一种外在语言,反映着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对生活的品位、理解;同时服饰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人类的知识、信仰、风俗、经验、习惯、审美情趣等的积淀,具有非物质化和隐性的价值。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大学生的着装应根据自身的形体条件选择服饰,以适合自己的形象为标准:要与色彩和个性相一致、要与年龄和体型相协调、要与专业和身份相适应、要与环境和场合相匹配,男性应具有阳刚之美,女性要优雅得体。仪容即人的容貌,由发式、面容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的肌肤等部位所构成。体现着一个人欣赏美、追求美的学识与修养,以及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尊敬。仪容的健康和美丽,需要经常性的保养和修正来实现。大学生的化妆应该是少而精,要适度、协调、富有个性。大学生文雅的仪表形象常常给人以心理安全感和外在尊重感,质于内而形于外会使人赏心悦目,令自己神采飞扬。如果希望建立优雅、得体的仪表形象,就需要全方位地修饰、修正自己的仪容仪表。仪表形象是一名优秀大学生的形象工程,是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是自我完善的基础。

二、仪态形象是大学生礼仪素质养成教育的风度展示

仪态是人际交往过程中身体呈现的各种姿势及其气质风度,是一种无声的肢体语言。气质,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风度则是一个人德才学识内在实力的自然流露,是个人独有的个性化标志。仪态形象包括:举止形象、表情形象。举止形象是指人的动作姿态,即站姿、坐姿、走姿、蹲姿、手势语等,是一种无声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程度及被他人信任的程度。培根说:“相貌之美高于色泽之美,而优雅适宜的举止之美又高于相貌之美,这是美的精华。”规范的站姿是人体形态美的起点,反映个人的思想修养、教育程度、性格特点、身体状况和人生阅历等。优雅的坐姿是一种静态美的展示,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走姿体现人的运动之美和精神风貌,应洒脱飘逸、沉稳自信、富有韵律。雅观的蹲姿是人体静态美和动态美的结合,要动作美观、姿态优雅。手势语是人体语言中最丰富、最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言,其运用应该优雅含蓄、落落大方、彬彬有礼。表情形象是通过人的面部情态的变化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无声语言,包括目光语和微笑语。表情语是心情的体现,识别他人情感变化的途径,是人际交往中无声的沟通手段。表情语的表达应该体现礼仪修养、真诚友善、和蔼可亲。体态形象是人最富魅力的一种语言,风度也是一种魅力。任何一种行为举止都毫无掩饰地反映了一个人当时的某种心理状态和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是由内在的东西散发出来的,美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修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学生良好的仪态形象也会给人以气自华的印象。优雅的仪态形象是大学生礼仪素质养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在大学生身上应散发出知性美的气质。大学生要多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媒体、网络进行广泛的阅读,增加自身知识的渊博性,学习礼仪文化,提高自身修养。一个人内涵的积淀、阅历的丰富,使得他整体气质风度会有一个很高的提升。四、交往形象是大学生礼仪素质养成教育的综合展示交往形象是人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具有的表示尊重、敬意、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与惯用形式。良好的交往形象会给他人一种如浴春风之感,会取得他人的信任与好感,是自我完善的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学生学习掌握这些约定俗成的交往礼仪,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展示其形象气质与风度魅力。交往礼仪形象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出“敬”字,即敬人、敬己。“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良好交往形象的建立,关键是细心与细节、操作与实践。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注重每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同时在大学校园里提倡“三知”教育,即知书达理、知恩图报、知足常乐。言谈形象是交往形象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是一个人的知识、阅历、智慧与教养的真实体现。大学生应该学习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要求:态度谦虚诚恳、表情亲切自然、语调平和沉稳、语言准确规范。交谈内容要求:格调高雅、轻松愉快、时尚流行、情真意切、言简意赅,在语言中展现智慧的话题。交谈的艺术要求:音量适中、语速适中、语言规范、表达准确、神情专注、少说多听、得体幽默、掌握分寸、巧用态势、加强互动。在人际交往中,最不受欢迎的类型:唯我独尊、自吹自擂、明哲保身、奉承献媚、道人是非、自私自利、倨傲不恭。

三、结语

由此可见,言谈形象是一门精专的艺术,讲究词雅语美、内容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是交往形象的重要构成和“感心、感官、感目”的艺术。交往礼仪形象的综合展示是大学生的基本功,是其个人素质能力的综合指数,是人生成功的关键。一个人的行为,决定其品质;一个人的态度,决定其心态;一个人的话语,决定其修养;一个人的修为,决定其前途。大学生通过个人的自我完善,理论知识的积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大学生礼仪素质养成的过程,用信息传播媒介和资源共享的创新方式完美设计大学生礼仪交往形象。礼仪素质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人的本性自然生成,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使人形成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礼仪素质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礼仪素质养成教育更注重大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品德培养,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行为外化的过程。构建大学生礼仪素质养成教育的关键要素和良好环境,研究大学生礼仪素质养成教育的特点,培养出彬彬有礼,庄重优雅的高素质大学生。

作者:李秀彦 于荀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