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连全域城市化中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
1.村镇居民生活垃圾排放随意,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全域城市化的加快,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呈爆发式增长,与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问题的矛盾成为影响农村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这个矛盾不仅困扰着农民的日常生活,也是危害农村生态环境的一大顽疾。为了加强垃圾管理,政府在周边农村建立了一些垃圾处理场和填埋场。但垃圾处理场在焚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恶英等有害气体,有的垃圾填埋场虽经政府治理,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垃圾臭味弥散,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含有塑料包装的食品、生活用品及大量化肥农药,对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目前,在农村生活用品中,使用含有塑料包装的食品袋司空见惯。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家用地膜使用规模也越来越大,农用地膜一般采用聚乙烯吹塑而成,使用后很难回收,有近一半残留在土壤中,长期不能降解,污染了土壤,破坏了土质结构,影响了农业生产,同时也造成景观污染,形成“白色垃圾”污染环境。
3.农业化肥的使用和畜牧业快速发展,成为影响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目前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了土壤中化学化需氧量(COD)和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总量,成为影响土壤的重要因素。据分析,约70%的化肥流失或残存在地壤和农产品中,并最终进入水体。这些污染物有的直接排放到季节性河流中,有的随雨水冲涮到河流,造成水体污染。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渗入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畜禽粪便发酵后会产生大量NH3、H2S、粪臭素、CH4、CO2等有害气体,污染了周围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人体健康。另外,农业和生活中未经处理的废水随意排放,对农作物安全和农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4.涉农区市县的财力有限,难以支付相关的配套资金
虽然近年来,各部门都在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但相对广阔的农村地区,依然有杯水车薪之感。如,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营管理模式仍采取的是设施运行、维护费用主要由乡镇、村承担,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的重负。而从农民群众中收取污水处理费用,从现阶段看也不太现实。因此,建设资金总量有限,运行费用无法保证,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首要问题。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对策建议
针对大连全域城市化中农村环境与生态面临的具体问题,未来大连市生态环境保护应本着对环境的损伤要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限度为基本准则,坚持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模式,统筹治理农村环境,实施环境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提升农村环境与生态治理水平。主要治理对策如下:
1.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各区(市)县应在城镇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专项规划指导下,综合考虑区域性平衡,合理确定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尤其是垃圾处理要综合考虑对相邻区域的辐射作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城乡污染治理的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保障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可由各级政府牵头,建设、环保、水利、卫生、教育相关部门协助,制定相应的整治和维护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落实。强化督查制度,定期督查,综合评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加强监测和监管,制定农村环境保护应急预案,对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加大依法处置力度。构建工农业污染防治并重,从规划、治理到考核的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实现城乡环保机构一体化、城乡环保设施一体化、城乡环保队伍一体化、城乡环境监管一体化,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带动生态型城镇的建设。一是积极实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项目等项目,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对于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限制其发展;二是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停,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三是严格控制重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坚决堵住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渠道,不仅在城区周边、公路两侧不能上污染项目,即使在偏远农村也绝对不能上有任何污染的项目,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向农村扩散。生态农业发展一是依靠科技,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带动生态农业迅速和良性发展;二是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生态农业发展活力;三是通过龙头带动,整合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发展空间。就农村生态化建设而言,大连市重点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和农村沼气工程,农业节水和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彰显成效,但在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调整,畜禽集中养殖、设施农业发展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3.强化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的作用,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
一是要不断优化政府的行政手段,做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增强规划及政策的约束力,加强检查和监督力度;二是要应加大政府经济手段的使用力度,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强化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污染惩治力度。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是实现农村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通过政策补偿、资金补偿、实物补偿和智力补偿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养殖场环保审批制度、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三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制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4.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是解决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是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借助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等形式广泛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通过广泛开展各类环保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妇女以及儿童等人群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典型的力量带动广大群众投身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来;三是通过采取农村环境治理现场交流会、典型观摩会、总结评比等形式,营造氛围,并使环境治理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四是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村庄整治试点进行跟踪报道,促进整体发展。
5.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
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打捆”,实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与基本农田改造项目相结合,与农村新能源开发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整合项目、聚集资金、集中成片、整体推进,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改变传统的发展思想,确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加强生态城镇建设,加大财政专项投资补助,其中对于经济不发达但地处重点保护区域的乡镇可适当提高市财政补助比例。要努力争取国家和省里的补贴资金,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6.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
将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各部门、各岗位的明确目标和具体指标,将指标完成情况纳入政绩考核范畴。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目标考核机制中,作为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农村环保基础建设,推进这项工作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完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目标责任制,实现多渠道监管。通过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对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情况实行监督。对责任落实不到位者予以严格的责任追究,确保生态环境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解秀玲 时培森 单位: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大连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