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以人格培养为根本的大学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自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修养,充分激发大学生对自我人格建设的内在动力,养成理性思维和高尚情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样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界定了大学功能“育人为本”,育人工作“德育为先”。
2大学人格培养尚处探索阶段
然而以人格培养为根本的德育教育体制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一是国家政策尚未有明确界定。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虽然多次提到德育,但尚未对德育有专门的统一的界定,多处对于德育的表达在内涵上有所区别和交叉;对德育的教育类型也没有明确说明,还未将德育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其它教育类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较为明确的界定。二是当前教育界对德育与人格健康教育的理解也同样众说纷纭,对德育和人格教育还处于各自摸索和实践的阶段。三是高等教育相对其他社会机构具有稳定性和迟缓性,其原有的德育和人格教育方式,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彻底地进行调整。综合以上情况,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当前仍然处于大学自发状态,而人格教育的水平也只能依赖大学具体的传统条件和创新实践的努力。因此,在从教育部门到各个高校普遍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人格健康的重大问题的同时,大学健康人格教育依然只能有赖大学自身的自觉与警觉,具有人格培养的社会危机感,同时调动可控资源进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3由专才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
从现代大学制度诞生以来,经历了以育人为中心的初期阶段,科研创新为中心的中期阶段,以及当代侧重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三个历史阶段,这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人才和技术不同的需求和历史特征所决定的。而我国自建国初以来,主要是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即国家计划下的教育结构和培养方式。从大学类型的设置,到学科专业的制定,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都实行统一计划安排,其目的是在短期内迅速造就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投入生产建设。在这样一种教育培养方式中,人格教育被归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核心地位。由此,高等教育亟待将以往以专才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向以知识、能力、素养为要素平衡发展的素质教育方向改革,将大学三项基本功能均衡发展,适当突出育人功能在人格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4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格能力
长久以来,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始终受到社会、市场和大学本身三者的影响,大学对人格培养的实现也同样受其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人格培养的独立性,同时也应根据国家、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从长远的发展视角,大学肩负为未来培养健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重任,必然要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和综合性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也要避免“急功近利”式的短期市场效益,为迎合短期市场需求简单满足专业化需要的人才培养观念。
然而人格培养所具有相对的超功利性,必然要求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既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其高尚情感、崇高理想的熏陶和培养。只有在现实利益和理想价值的平衡点,才可能实现健康人格的构建。当前大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目标轻过程、重实用轻理想、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学教育还需要有效处理理想与功利、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等的辩证关系,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突出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大学生人格能力相对落后的现状。
5结语
所谓实践学习,是指通过实践环节完成的知识学习。通过强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多种实践展开学习内容,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其他品质,通过调查、研究实际接触自然、社会,参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认识与社会责任感、行业认识、专业认识,理性精神与实践精神、创新能力,通过解决专业具体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进行专业生涯规划,从而使大学生的大学学习与社会更加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消除社会需求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断裂。
作者:吴玉娟 单位: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