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发展论文 » 正文

地方农业发展3篇

2021-4-10 | 农业发展论文

(一)

一、发展现状

1、新优品种广泛推广

近年来,静宁县在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坚持把抗旱、耐旱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作为旱作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先后引进推广了玉米优良品种富农1号、沈单16号、豫玉22号、酒试20、吉单261和马铃薯优良品种庄薯3号、陇薯6号、陇薯3号、新大平、克新4号等。2013年,静宁县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82万hm2,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57万hm2,良种覆盖率达到98%,玉米、马铃薯基本实现了良种全覆盖。

2、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在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技部门通过探索和总结,创新推广了玉米-小麦、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小麦、小麦-油菜-豆类等留膜免耕多茬种植模式,以及土壤深松耕作、测土配方施肥、高秆收割埋茬等先进适用技术,有效减少了地膜使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旱作农业稳定高产。2013年,静宁县留膜免耕二茬小麦平均产量达4578.0kg/hm2,较露地小麦增产685.5kg/hm2,增产率为15.0%;二茬冬油菜平均产量达3088.5kg/hm2,较露地冬油菜增产658.5kg/hm2,增产率为21.3%。

3、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

以全膜双垄沟播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在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上成功实践,给其它作物的抗旱高产栽培提供了借鉴。静宁县谷子、荞麦等小杂粮的膜侧栽培,胡麻全膜穴播栽培,大蒜、豆类作物的双垄沟播栽培等技术已取得成功,并在全县旱作区得到广泛推广。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技服务人员不足

随着乡(镇)机构改革,静宁县原有的农技推广区域站和乡站全部撤销,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也因编制问题而无法开展专门的技术服务工作,只能在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仅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且能长期下乡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的农技干部仅有13人,平均每人服务2个乡(镇),服务面积近0.46万hm2,与基层农技人员编制要求每1万hm2播种面积7.5人,每万户农户配5名农技人员的标准相差较大。

2、资金短缺

目前静宁县旱作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主要以政府为主导,靠行政推动落实,投入机制上以项目补助为主,在组织保证、投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如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过程中,仅地膜一项投入增加量在450元/hm2以上,加之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面积推广成本增加,势必会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旱作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

3、机械化程度低

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农民以步犁、人工等传统生产工具为主,增加了劳动强度和时间,而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配套的耕作机械当前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受到一定限制。由于机械深耕、深翻、机播机收等现代农业机械应用滞后,加之覆膜规模大、时间紧、青壮年劳力短缺、农业机械数量有限等因素影响,静宁县旱作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

4、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据统计,静宁县2012年地膜使用量达4560t,2013年超过5400t,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静宁县仅有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2家,已建立的26个回收网点也没有正常运行,绝大部分地膜没有及时回收利用。加之农民地膜回收意识不强,有时宁可就地焚烧、填埋也不愿集中捡拾出售,给农业和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5、后续产业开发利用滞后,产业链条短

随着全膜玉米大面积推广,大量鲜秸秆为发展畜牧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近年来,静宁县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0个,发展养牛示范户400户,饲养量达到13.3万头。但由于缺少项目扶持,发展资金短缺,玉米鲜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率仍然较低,产业链条短,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空间小。

三、发展建议

1、健全推广体系,优化队伍建设

一是要明确公益职能,科学设置机构。按照精干、高效、专业的原则,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尽快建成城关、八里、甘沟等12个农技区域站,逐步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村设立村级农技服务所,真正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服务所、社有示范户的四级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项目资金,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确保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开展工作有阵地、宣传培训有场所、服务指导有手段。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农技推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引进选聘高校优秀毕业生和乡镇农业技术专业干部,充实到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逐步改善全县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同时,公开选拔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土专家”到村级农技服务所,承担村级农技推广工作。四是要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健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制、技术人员轮训及学历晋升奖励制等管理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整体水平。

2、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要认真研究政策,争取项目支持。全县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根据静宁县实际情况,多渠道积极论证、申报争取农业发展项目,加强对旱作农业推广的资金扶持。其次要注重项目整合,发挥集聚合力。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建设、梯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机整合,统筹安排,加强项目监管,发挥集聚效应,有侧重地支持旱作农业发展。三是增加专项投入,加快推广步伐。在项目资金和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应列入一定数量资金,设立旱作农业推广专项基金,对全膜覆盖技术推广进行扶持,支持农技部门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和农民群众购置新机具、购买地膜化肥的补贴,降低发展旱作农业的成本,进一步加快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步伐。

3、稳步扩量增效,加快技术推广

通过科学制定规划,优化区域布局,稳步推进旱作农业。加快田间道路配套建设,尤其是早期梯田的道路。建议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和一事一议奖补政策,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修建田间道路,使中大型农业机械能够进入田间作业,扩大推广面积。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推进集约化生产。通过招商引资、大户领办等途径,加快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自愿流转土地,发展小型农场经营模式,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推动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4、加快旧膜回收,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各种媒体、利用不同方式,大力宣传废旧地膜的危害性,提高农民对残留地膜污染环境严重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回收残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厚膜和一膜多茬技术,提高地膜的使用率,减少地膜残留量,从源头上减少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加大回收网点在乡镇的覆盖面,力争每一个行政村都有真正发挥作用的回收网点,减轻废旧地膜对土壤的污染。出台废旧地膜回收补贴办法,提高废旧地膜回收补偿标准,探索实行“以旧换新”等有效措施,调动农民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同时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推广机械捡拾,加快废旧地膜回收进度。

5、制定扶持政策,强化宣传引导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应研究制定《静宁县发展旱作农业扶持办法》,逐年加大县级旱作农业推广资金投放额度,采取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对旱作农业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科技人员和发展养殖等后续产业开发给予扶持和奖励。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采取组织观摩学习、算账对比、典型带动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推广旱作农业优惠政策和增产增收效益,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旱作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配方施肥、土壤药剂处理和农机具操作等专题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技术水平。三是继续抓好典型培育和示范引导。采取抓点示范的工作方法,培育高质量的示范点和种植大户,通过落实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示范质量和辐射带动效应,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王琳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二)

一、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设施内部功能不健全。设施农业亦称控制环境农业,即应用人工控制环境因素来满足农业最佳生长条件,从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室内温度、空气、光照、水、相对湿度,植物所需营养等因素都应实行人工控制。从当前夏邑县设施农业结构来看,内部控制环境设施缺乏,棚内温度高低仍靠人工关拉塑料膜自然通风散热,灌溉仍然按照露地大水漫灌,而不是采取有效的滴灌技术,施肥仍然是盲目无序地追施化肥,植保技术落后,个别农户还有施用高毒害残留农药,冬季室内取暖设施不齐备,有的大棚内为了节约用煤,冬季室内温度达不到标准。设施水平落后,耗费资源、材料,劳动力消费大、生产成本高,是阻碍夏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又一大因素。

(2)效益不高,栽培技术不规范。由于设施配套滞后及农业技术的缺乏,农民生产沿袭过去传统手工生产方式,不愿意投入先进的设备,没有学习到更先进的技术。该县设施农业效益不高,原因是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多年的使用导致温棚内病虫害严重,经常依赖喷施大量化学农药维持生产,这些与当前提倡发展绿色农业很不协调。由于农民素质的限制和技术技能的影响,效益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3)设施农业投入大,维修费用高。要使设施农业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则无法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园艺生产首先需要大量的有机肥作为底肥,棚内消毒要彻底,灌溉设施、取暖设施要齐全,棚膜的更新、主体骨架的更新、雨季被雨水冲垮后更需要资金维护,冬季能源消耗费用高,所有这些都需要农户有足够的资金储备。由于该县农民缺乏资金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销售渠道不够畅通,设施农业所占比例还较小。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意见和建议

(1)规范温棚、白棚的建造,建立严格的设计审查、施工质量监管及工程验收制度。为了确保设施农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工程质量,应建立设计审查、施工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制度。其中设计是基础,新建设施的设计必须要经过专业部门审核,把好第一道关。其次要不折不扣地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整个施工过程都要有专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是对于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给予一定额度贷款或资金扶持,增强其发展后劲;二是加大新机具推广力度,对微耕机、除雪等设施农业机械给予政策补贴,提高农机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三是加大技术扶持力度,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增强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设施农业的技术培训内容至少有三大类,即农建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和管理营销技术,尤其是农建工程技术培训。设施栽培技术包括的内容较多,更新较快,其难点是面广,涉及每一个从事这一工作的农民。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向农民传授知识,效果最好的办法是遇到什么教什么,在生产实际中给予指导,实行科技入户。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各级科技单位的专家、大专院校的老师、在校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与村结对子,定期或利用业余时间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要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培育经纪人和销售公司,提高其管理水平,扩大销售收入,推进设施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作者:夏农

(三)

一、周口市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很多农民把自己耕地旁边的原有沟渠占用变为耕地,使得抗涝没有保证。机井数量有限,用电不方便,抗旱不能保证;另一方面,一般特色农产品不耐运输,也不容易保鲜,市场不健全也是影响特色产品生产的重要环节。

(二)农技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很多农户反映,自己积累种植技术都是实践经验,缺乏理论性的知识,在用药和施肥方面都没有系统的规律,在摸索和尝试过程中,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特色农业的栽培和管理,需要有农业专家针对这一特色进行指导,这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

特色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辐射范围不广、内部管理不规范,有些只限于推销种苗、肥料和小范围收购农产品阶段。(四)资金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由于特色农业本身投资成本较高,而农民缺乏贷款渠道,发展现代农业受到资金限制,单靠自有资金的滚动难以实现“跑步走”。扩大生产规模,缺乏资金成为一大制约瓶颈。

二、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从自身抓发展,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要通过特色农业质量追溯等有效方式,高起点、高定位生产出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不断强化园区示范带动作用,以现代、循环、生态三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为契机,引领农业转型向有机农业转型升级。

(二)持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一般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科技水平较差,缺乏科学栽培和管理技术,缺少足够的市场信息,这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和职业技术学校、电教中心等教育阵地的作用,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力培养适应自己特色产业的专业人才,不断提升农户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品牌的发展和效益

特色农业要实现上档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建设是关键,要通过制作防伪商标、地理标识认证和联合打假等多种措施,积极实施名牌战略,精心培植名品名牌,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适合当地实际、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机电排灌设施、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和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同时,合理布局和建设特色农产品购销市场,确保各购销市场的稳定运行。

(五)加强信贷扶持

继续巩固和完善惠农政策,加强信贷支农,推行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制度。

(六)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程度

扶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促使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成长壮大。

(七)巩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

通过这种体制,农户可以广泛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之中,既能调动和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能切实提高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效益。

作者: 朱丽君 王彦玲 单位:商水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周口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