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论文10篇

2021-4-10 |

(一)

一、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首先,农村学校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其次,学校文明礼仪教育随意性较大,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上,造成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再次,学校教育方式过于宏观,不关注细节,学校没有把“守则”、“规范”与“礼仪”的内容扎扎实实地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最后,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缺乏,其中的许多教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质量不高,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对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更是力不从心。

(二)社会因素。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文明礼仪受到严厉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思想和行为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这些场所会对那些沉溺于其中的小学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目前流行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与符号,导致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行为失范,影响了学生的礼仪素养和人格素养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明之以礼,开展礼仪认知教育

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农村教育条件与环境相对落后,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并且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如在与人交往中要谈吐举止文明,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或“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要说声“对不起”“请原谅”等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细、具体,有助于小学生的遵循,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执行情况的检测。具体做法还有:阅读一些礼仪故事,熟记一些礼仪格言,开展礼仪知识培训。针对学生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常规》,让学生系统地知道,我们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中有关礼仪的内容,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同时利用班会、礼仪课,结合《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系统地讲解适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的礼仪常识,如举止、谈吐、服饰、社交、家庭、公共、餐饮等礼仪,并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

(二)动之以礼,践行礼仪实践活动

知的目的在于行,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校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知礼明礼。《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也就是说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因此,各种实践活动的选择注意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一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舞蹈、合唱、健身、演讲等活动,通过各班的专题学习园地和红领巾广播宣传文明礼仪专题,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二是结合班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和国家重大节日,有计划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强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训练。三是将礼仪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也就是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学“守则”“规范”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四是组织学生参与礼仪教育专题活动,凸显礼仪教育的特色。例如,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活动,组织“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教育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机渗透。

(三)导之以礼,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取得一致,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整体效应。系统生态观告诉我们,“人的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与礼仪的形成无疑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楼梯走廊上张贴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常用问候语、名人名言、礼仪故事等,精心布置文明礼仪提示图片、文明行为标志等等。其次,家庭教育氛围更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对其子女的品德行为发展有明显影响,同时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程度也是影响儿童品德和良好礼仪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加强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比如,针对家长不同的文化层次及教育水平举办专题讲座,像“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定期召开家长会,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举办“家长咨询会”,为家长提供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要求家长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看电视、上网以及打游戏等。最后,重视社会的大环境优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指出:“只有健康的社会,才有健康的人。”学校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社会风气与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社会教育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应整合资源,营造全社会“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环境氛围。

(四)约之以礼,加强礼仪制度管理

礼仪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而行为约束的可靠途径是管理制度。美国知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要依靠制度来约束人,而不是用人来约束人。通过礼仪制度建设,在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中,以制度作为保障,既给实施者以明确的评定、判断标准,又给受教育者以清晰的方向和认可感,如文明礼仪常规制度、检查考核制度、文明礼仪评比制度、奖励制度、家访制度等。利用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奖罚、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小学生礼仪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制订出详细、具体的礼仪常规,并落实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中。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童蒙养正”文明礼仪教育已经被农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学校重视起来。所以,在农村,只有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遵循学生身心特点,从点滴细节入手,持之以恒地不断训练,学生才会享受到良好礼仪习惯带给他们的幸福人生。

作者:张翠松 张后超 单位:安徽省庐江县十八桥小学

(二)

一、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一)礼仪课程普及程度高。礼仪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每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必须拿到礼仪课程的学分才能合格毕业。礼仪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礼仪教育课程的高度普及是保障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的基础。

(二)教学的内容多注重礼仪的形式部分。礼仪课程教材缺乏创新性、时代性。并且教材内容侧重于礼仪形式的部分,对礼仪的道德内涵部分少有提及。《左传》上说,“礼者,理也”。每一个仪式的后面都有一个礼的含义,我们学习礼仪,不单要让学生学习到有关言行举止的要求和规范,更要去理解这些礼仪形式背后的道德内涵。

(三)教学的方式陈旧。目前,礼仪课的教学方式多为讲授式,这种教学方式适应于理论课的教学。讲授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并且单一以语言为媒介,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不利于体验学习。礼仪的教学应该更侧重于实践性。

二、关于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不但要介绍在人际交往中,社会约定俗成的有关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的具体行为要求,还要相应增加一些礼仪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习到礼仪的历史,教学要深入到礼仪的内涵,让学生对礼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懂得“礼由心生”,让学生通过礼仪的学习,知荣辱,讲文明。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礼仪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营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教学方法上实施体验性教学。礼仪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单靠课堂讲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重视体验,强调反思。在体验中,学生能把学习到的礼仪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通过反思来理解礼仪的本质。所以,我们积极提倡运用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高职学院的校园礼仪文化建设。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依托于环境而存在。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学校要创设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开展各种校园礼仪主题活动,使全体师生处处接受礼仪文化的熏陶,了解礼仪文化,拓展对礼仪文化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对礼仪文化的认同感。结语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当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上好礼仪课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知书达理,待人以礼的礼仪之民。有了礼仪之民,重振礼仪之邦就将指日可待。

作者:周璞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三)

一、幼儿文明礼仪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文明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按照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仪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也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因此,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自律的原则。这是文明礼仪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首先是幼儿教师必须全面学习和应用文明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常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事事从我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给幼儿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敬人的原则。教育孩子从小尊重他人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做人的起码知识,所谓敬人原则就是教育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礼貌地给别人打招呼,向别人问好,在学校主动正确地称呼老师、同学,在家里主动称呼长辈、哥姐弟妹,在社会正确称呼伙伴、叔叔阿姨等,从小不给别人喊绰号,学习在交往中养成敬人之心长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三是宽容原则。培养孩子从小在与人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知识,习惯用好文明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四是遵守的原则。培养孩子在与人交往中,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的实践活动,要求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学习规范的言行举止,养成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规则。五是适度的原则。培养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根据年龄特征,应用礼仪时要注意把握分寸,注重常识性礼节,如见面时对人微笑,点头致意、挥手致意、鞠躬敬礼等等。六是真诚的原则。培养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正确运用礼仪常识,做到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对别人说假话,不论在任何地方不撒谎。七是从俗的原则。培养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尊重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懂得人乡随俗的道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经常性开展趣味活动给孩子传授礼仪知识。八是平等的原则。培养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注重人人平等,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做到一视同仁,特别要培养孩子尊重女性同学,树立“女士优先”的待人意识。

二、作为丰富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文明礼仪教育是幼儿园观念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培养孩子的思想意识、生活信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以及与之相关的一整套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更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它从深层影响着孩子的理想、信仰、意志、情感及行为。因此,它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幼儿园观念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当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比中小学教师更为严重,全国很多幼儿教师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除了社会历史的大环境外,另外就是由于学校观念文化建设的薄弱,不注重师生的文化传统的传承,礼仪教育逐步淡忘,一味重视智育,一味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却淡化了孩子的情商培养。外表光鲜了,灵魂空虚了;嘴巴会说了,话却难听了……实践证明,幼儿园必须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办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更新学前教育观念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学前教育新的内涵。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重要抓手:一是注重师生的日常言行规范,主要是培养熏陶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言语文明、团结友爱等;二是培养孩子日常活动中的良好习惯,活动方式、兴趣态度;三是指课外文化体育活动,了解公共环境设施,爱护公共环境、对人礼貌,学会谦让等。加强孩子行为文化才是幼儿园的“活文化”,是园文化的晴雨表,是所有文化的总折射。如果真正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幼儿园行为文化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了,那便是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效果。

作者:高江云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杏家湾幼儿园

(四)

一“、礼仪”与“尊重”的统一

尊重与礼仪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用礼仪来表达尊重之意,在这方面我国的教育鼻祖孔子堪称楷模。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概念,其中“文”和“质”是孔子思想体系里两个重要的概念。“文”,是指人的外在文饰,这里可以理解为礼仪;“质”是指人的内在思想品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真心尊重他人。孔子认为“文”与“质”应该是统一的,“文”与“质”的统一,也就是礼仪这种外在形式与“尊重他人”的内容的统一。在“文”和“质”中,孔子首先看重的是“质”。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也就是说,没有仁德之心作为内容,“礼”和“乐”这些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论语》中曾记载,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时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在孔子看来,如果“质”和“文”不能兼顾的话,与其讲究空洞的形式,不如来点真情实感。孔子要求“文”和“质”要一致,形式和内容要和谐。孔子主张“质”为先,但他轻视“文”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也不轻视“文”,因为“文”是“质”的表现。孔子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以实现“仁”。这些广为人知的话语都充分表现了他对“文”的重视。“质”和“文”的关系实际上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虽有一定的区别,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朴实的道德本质,如果没有相应的礼仪形式来规范修饰,就会显得粗野;而过分讲究外在形式,缺乏真情实感,就会显得虚伪造作,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又注意外在表现形式的人才是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借用到礼仪教学上,实际上孔子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还不行,还要通过一定的礼仪把自己的尊重表达出来;光有礼仪也不行,必须从内心表达自己的尊重。

二、礼仪的实质是真诚地敬重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但是,我们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尊重呢?要表达自己的尊重只能借助一定的礼仪。孔子曰:“礼者,敬人也。”孔子的意思很明确,“礼”就是尊重别人。英国礼仪学家约翰•洛克也说:“离开了真诚,一切礼仪都将是傲慢的、虚伪的。”可见,在中外哲人的心中,真诚的尊重是礼仪的灵魂。尊重二字,应该是礼仪之本,也是待人接物之道的根基。如果不真心尊重别人,礼仪会变得虚伪,一不小心就会露出不尊重别人的马脚。但是尊重不仅仅是礼仪,礼仪只是尊重的外在表现,把对方看成和我自己一样的平等个体才是尊重的内容。尊重绝不是社交场合的礼貌,而是来自于人心深处对另一个生命深切的理解、关爱、体谅与敬重,这样的尊重绝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响。尊重与礼仪是密切相关的,尊重是“里”礼仪是“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表里一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凡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同时注意必要的礼仪,不经意间,我们就收获他们的一份尊重与敬佩。那么,在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呢?尊重他人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最重要的是要真诚地敬重他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亚圣孟子也曾说:“尊敬之心,礼也。”《礼记•曲礼》开头就强调“毋不敬”。可以看出古人在礼仪方面很注重“敬”,这个“敬”字就是“诚”,因为古人云“敬者,诚也”。所以,我们符合礼仪的语言、符合礼仪的行动都要发自内心,体现真诚的爱心和善良的道德情感。礼仪作为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它的价值不在于给人多少实际利益,而在于情谊的深浅,这在我们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有个俗语叫“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成语把礼仪的象征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礼仪不能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那么,这种礼仪只是一种无意义的形式。在少数官场和各种社交场合中,偶尔有巴结逢迎的场面,那些巴结逢迎的人是尊重别人吗?当然不是,因为他们不真诚。尊重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尊重。但是现实生活中,部分领导干部误认为“巴结”就是“尊重”,误以为给自己说好听的话是尊重自己的表现,这是非常错误的。“尊重”和“巴结”有本质的区别,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真心的、实事求是的,后者是违心的,是夸大其词弄虚作假的。

三、中小学礼仪教育要抓住尊重不放松

在学校礼仪教育中,我们不能只教学生一些表面的东西,而要引导学生明了礼仪后面包含的更深刻的东西,也就是说让他们透过现象看实质,看到礼仪所包含的“尊重别人”这一内容。如果单单一地教具体的礼仪而不让他们看透礼仪的实质,在遇到变化了的情况时,他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行为。由于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有种种差别,而且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形式所表达的内容,真心尊重别人并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省城大学来的礼仪教授将为同学们讲一节礼仪课,教授先告诉同学们到别人家拜访时应如何敲门,在接下来的课中,教授来了一次模拟礼仪表演。他让一位同学扮作送水工,自己是主人。“送水工”敲门,进门,然后把水搬进了屋里。教授指出“送水工”三个礼仪方面的细节问题:敲门声太重;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没有带一次性鞋套套住鞋子。于是,“送水工”和教授又来了一次表演,一切按照教授指点的那样做,所有动作结束后,“送水工”仍然站着看着教授,教授说:“这位同学,你可以下去了。”学员说:“如果有人给我送水,我常常不好意思让他们换鞋,宁可自己拖一下地板。还有,送水工离开时的时候我都会说一声谢谢。教授,我需要一声谢谢。”教授呆住了,继而说了一声“谢谢”。在故事里教授把礼仪当成了形式,他内心并没有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个体,所以在自己的礼仪课上做出了不符合礼仪要求的事情。所以,在礼仪课上,要让学生树立起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把礼仪融入自己的生活,并且把自己符合礼仪的行为表现得非常自然,而不用刻意按礼仪行事。这个故事反映出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它促使我们反思:在我们要求别人学会尊重人时,自己是否做到了真正尊重他人?我们是否把尊重别人仅仅看成是一种礼仪?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尊重别人的意识才能尊重别人。如果没有让尊重别人的意识在心中扎根,只是注意外在的礼仪,那不是真正的尊重。

例如,上课前要向老师问好,这个礼仪表达的是对老师的尊重,如果学生没有尊重老师的意识,他就会心不在焉,这个礼仪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由于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古今中外的礼仪有很大差异,例如,沿海地区吃饭时,如果筷子不用,要插在碗里,而不能平放在碗上,因为筷子象征着帆,平放筷子象征帆倒了。而在某些平原地区,筷子不用时不能插在碗里,因为只有祭祀时才把筷子插在碗里。虽然如此,但各种礼仪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尊重别人。所以,给学生讲礼仪时,我们一定要抓住尊重不放松。四、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奴才”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倡导“民主”“平等”“自由”,而礼仪教育是培养“奴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用礼仪来约束学生。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心存疑惑:礼仪教育是不是过时了呢?笔者以为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奴才,而是培养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作为一种表示尊重的外在形式,礼仪教育永远不会过时。一个人的人文修养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更表现在符合礼仪的行动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说:“礼仪是文明的表现。今日讲究礼仪的学生,明日文明国家的栋梁。”这是对礼仪教育的充分肯定。曾经有桃园五中风雪天搞校庆典礼的新闻,新浪博客之后在其首页做了专题报道,批评的人不少,很多人认为那是培养奴才。其实,这有点上纲上线。笔者以为迎来送往是人之常情,它只是一种尊重的表达形式,与培养奴才还是培养主人毫无关系。把学生参加校庆迎接贵宾说成培养奴才,这反映出某些人的礼仪意识严重缺乏。对此“,作文打假第一人”刘加民先生有过很深刻的论述,刘先生说:“礼仪,体现文明、秩序、热情等,这是文明社会最常见的行为。如果学生参加学校的庆典,就是培养奴才,那么学生埋头做卷子,培养的是什么?如果寒风刺骨会冻坏了孩子,那么,教室里四季如春会不会让学生降低免疫力呢?你既然天天抱怨孩子缺少吃苦精神,为什么又剥夺他们尝试‘真实生活’的权力?”包括重视礼仪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被批判的对象,被鲁迅那一代人骂得狗血喷头,但随着“大国崛起”,我们发现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没必要把重视礼仪之类的东西当成封建糟粕。由于把讲礼仪当成封建糟粕,我们的礼仪教育步履蹒跚,有的学校甚至不进行礼仪教育,这导致我们的学生礼仪意识很缺乏。

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的董继康老师曾说:“今年参加省里的比赛,同车里有很多东部地区的学校代表,那么多优秀的孩子,多么俊俏帅气,节目拿了各种奖项。领导高兴,指导老师高兴,孩子们高兴。在回来的路上,有的学生脏话连篇,我的精神近乎崩溃,我说领导及评委老师看到这一幕会做何感想呢?所以我相信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都会演戏。并且演技很高,高到无技巧。”这都是学生没有学习礼仪,素养不高导致的。对礼仪的重要性,我自己有亲身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我觉得自己很多事情的失败就是不懂礼仪。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我感觉在礼仪方面我还很欠缺。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是礼仪方面的欠缺会使自己失去别人的好感,以致失去友谊甚至根本不能和别人形成友谊。因为大家都喜欢彬彬有礼,能够体贴照顾自己的人。在学生以后的求职中,礼仪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不敢过高估计,但为人处事的作用我觉得怎样高估都不会过分。很多人没有高深的知识,但由于懂得礼仪,做事得体,能够体谅他人,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因而在事业上得心应手。当然,我们教给学生的是正常人际交往礼仪,绝不是带有奴性的官场礼仪。因为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奴才,需要的是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领导干部,需要的是人格独立坚持真理的学界伟人,需要的是取舍有度经营有道的商界奇才。我们不但不教给学生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奴性官场礼仪,而且要引导学生远离奴性官场礼仪。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远离奴性文化,做一个正直的人、坦荡的人、有自尊的人。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要让学生知道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要让学生懂得文明礼仪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一刀切,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使各阶段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各个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和开发文明礼仪教育资源,坚持和拓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努力让学生文质彬彬、表里如一。

作者:刘玉真 侯海阳 单位:山东定陶县第一中学

(五)

一、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现状

1.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功效

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保持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就容易被他人接纳,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发展机会,使幼儿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良好的文明礼仪,有利于幼儿专注力的培养和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表明,懂得文明礼仪的幼儿,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懂得关心他人、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

2.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文明礼仪教育,涉及交往礼仪、生活礼仪和学习礼仪。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历来注重对人文伦理的探索,当今幼儿要养成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习得日常礼貌用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在生活礼仪方面,培养幼儿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不挑食、保持桌面和地面的整洁;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规范坐立;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注意让路和让座等。在学习礼仪方面,遵守秩序、保持安静、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

3.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原则

在进行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时,需要注重把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与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使教育生活化;在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的生活教育化。做到理解幼儿和尊重幼儿,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循循善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榜样示范,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文明礼仪教育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策略

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重要节日及各项活动,都是实施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中,渗透在幼儿园同伴及成人的各种交往中。

1.从细节入手,将礼仪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和重要节日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丰富,非常适合在一日生活,诸如学习、进餐、睡觉、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幼儿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每天幼儿入园时,晨间谈话中可对幼儿的文明用语进行教育。通过晨检,幼儿能从中体验和学习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礼仪。将礼仪渗透到晨间早操中,学会自觉排队,做到服饰整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编排礼仪儿歌,提高幼儿礼仪学习的兴趣。开设“餐前十分钟”活动,以游戏活动为训练手段,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接受礼仪教育。将礼仪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幼儿时刻受到良好地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例如:在游戏活动时,不小心碰到别人,要主动说“对不起”。充分利用主题节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在父亲节或母亲节,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为家长制作贺卡作为礼物,写下要对父母说的话。

2.重视环境创设,营造幼儿文明礼仪养成的氛围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幼儿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自觉地习得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施幼儿礼仪教育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知体验文明礼仪的真与美、文明礼仪活动的快乐。可以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美化,在教室墙面、走廊、楼道上布置一些与主题一致的常用礼貌用语、礼仪行为图画、礼仪儿歌等。创设文明礼仪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快乐习得礼仪规范。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育形式,比如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学习儿歌等,启发幼儿对文明礼仪的认知。在班里利用游戏活动时间,让幼儿学习互相帮助、礼让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开展主题活动,适当进行奖励,提高教育成效。

3.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法,教师和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作用。在仪表方面,要大方得体、衣着整洁;在语言方面,要谈吐文明、尊重幼儿;在行为举止方面,要文明优雅,做到文明礼貌待人、言行一致,为幼儿文明的礼仪行为塑造良好的形象示范。

4.实现家园共育,倡导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

通过口头宣传、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性。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交流和合作,取得家长的配合,以保持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同步性,坚持从正面塑造和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性,还要经常组织幼儿参加社区礼仪实践活动。四结论与教育启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幼儿从小将文明礼仪行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为以后构建自己完美的人格,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坚持不懈进行探索、研究和实施,相信文明礼仪教育之花,肯定会结出人才辈出丰收之果。

作者:高霞 张晓晖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校区幼儿园

(六)

一、文明礼仪教育的逻辑诠释

1.文明礼仪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交往的枢纽

《礼记•礼运》云:“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这就是说,礼仪是做人的重大事项,是用来讲求诚信、搞好和睦而牢固地规范制约人的行为举止的。礼仪是人们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礼仪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人与人进行交往,双方第一个见面礼是握手问好,除此之外,还要面带温和笑容,彼此眼神中流露出诚意,这是构成人际交往首要的礼仪条件。正是通过讲究礼仪这一枢纽,达到促进情感交流、改善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2.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就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礼仪可以反映国格,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水准之一;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礼仪可以反映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尺度之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施行礼仪,以对他人的尊重为前提,以自尊、自重、自强、自律为基础,以满足交流知识与信息、寻求友谊和理解的需要为目的。

二、文明礼仪教育的功能定位

1.文明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需要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礼仪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特点是以礼为核心,围绕礼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童蒙读物都是以礼为主线编写而成的,这些童蒙读物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字简明、通篇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堪称中外儿童教育的典范。

2.文明礼仪教育是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需要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不少条文与礼仪有关,涉及课堂、校园、宿舍、家庭、公共场所等各种场合的文明举止以及对师长、同学、客人等各种特定对象的礼仪规范。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将规范变成习惯,使习惯成为自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和文化涵养,这将有力地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3.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礼仪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重要素质,应成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礼仪修养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协调、沟通、开拓、创新的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立足社会、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做好四个结合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具体丰富,涉及面广。因此,必须以学校日常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各项活动为辅助,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二是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四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要求,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注重实践性,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知行统一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既要讲明礼仪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又要讲为什么这样要求以及怎样去做。文明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归宿。卢梭也说过:“人的道德素养的真正形成,有赖于道德习惯的日积月累。这种道德行为习惯的积累,离开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熏陶,只靠道德知识的讲授是无法做到的。”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付诸实践。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抓好总结评比等环节,促使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四、结语

总之,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礼仪教育教给小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不应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还应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学礼仪,知礼仪,用礼仪。

作者:张翠松 张后超 单位:安徽省庐江县十八桥小学

(七)

一、有效整合德育资源,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1.在传统节日及重大纪念日进行有针对性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我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几千年来积淀的礼仪文化,重大节日中也有丰富的文明礼仪内涵。学校要抓住这些有利时机,组织主题班会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应的文明礼仪教育。如在三月份,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形成互帮互助,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新风尚;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带领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体会劳动者的平凡和伟大,懂得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教育学生懂得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在“国庆节”,组织学生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观看“国庆大典”电视节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德育教材,拓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等课程都渗透了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些内容,但这些内容涉及的范围还不够广泛,对学生来说,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知识得不到全面普及。因此,学校要组织班主任老师和品德教育方面有经验的教师,结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礼仪文化,编写出适合本校实际,浅显易懂的礼仪知识普及教材,设置文明礼仪课,为学生系统掌握礼仪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家校互联,扩展文明礼仪教育的范围。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小学生来说,文明礼仪知识大部分都是从家庭生活中学习。但是,家庭教育往往是传统色彩的内容占据了主要位置,而忽视了礼仪教育的时代性。因此,家庭要与学校互相配合,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家长还可以主动参与到学校举行的“亲子共读一本书”、“亲子共唱一首歌”和“亲子共做一件文明事”等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让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家庭。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各种场合的礼仪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礼仪规范就更加具有时代特色,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交往的需要。因此,学校要把文明礼仪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文明礼仪”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慰问军烈属活动,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对烈士及烈士家属的敬佩之情;带领学生慰问孤寡老人,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通过对孤寡老人的慰问,增强学生尊老、爱老、敬老的优秀品质。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看一部文明礼仪专题教育片、写一篇文明礼仪教育体会文章、出一期专题手抄报、讲一个感人的文明礼仪故事、做一件讲文明礼貌的事。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使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开展的更扎实,更有效。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倡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宣传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行为,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感受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

作者:柳玉祥 单位:甘肃崆峒区教育督导室

(八)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将学生的养成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推出了“周周小目标,月月有进步”系列活动。学校每周结合实际,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制定下一周目标。

2.升旗仪式,追求新意。每周升国旗仪式是常规德育形式,我们以教师升旗、主题升旗等不同方式呈现,学生们感情专注、记忆深刻,增强了国旗意识,增添了爱国情感。在常规教育形式基础上,赋予了德育新的内涵。

3.学生晨读,讲求经典。“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早读质量,倡导特色晨读。各学年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三字歌、弟子规、古诗词等方面的经典诵读,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文明礼仪的深刻内涵。4.专题讲座,力求实效。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学校还请教育专家等为学生和家长进行《人格教育———孩子一生的财富》等的专题讲座,普及了文明礼仪知识,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二、创设良好家庭环境

1.成立家长委员会。为把学校德育活动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拓宽学校德育渠道,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评比,对评选出的“优秀家长”进行表彰,并由学校发给荣誉证书。

2.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人之本。为了把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学校开展了“敬父母天天六个一”活动,每天向父母问一声好,递一双拖鞋,整理一次房间,做一样菜,洗一件衣服,拖一次地等。

3.“代理家长”活动。针对留守家庭、问题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开展了“代理家长”的活动。采取三位老师帮助一名学生的办法,与学生签定了“代理家长”协议书,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孩子,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了下爱的种子。

4.设立家长开放日。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和孩子一道参与一天的各科学习及各项活动,让家长真切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为帮助学校、教师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提出好的建议与意见。

5.家校联谊活动。为了拉近学校和家长的距离,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开展一次“亲子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密切了学校、家庭、孩子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孩子健康文明的举止行为。

作者:郭田 单位:吉林省通榆县实验小学

(九)

一、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现状与原因

目前,在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小太阳捧起来,真可谓“捧在手里,怕摔了;揣在兜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使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不善团结、自私霸道。在家里自私任性,懒惰懦弱,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平时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对孩子无理的要求也不抵制,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蛮横无理,很难合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校礼仪教育观念淡薄,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性

加强礼仪教育,普及礼仪观念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学校是传播文明礼貌的重要场所,在普及礼仪知识、增强伦理教育、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实际状况上,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削弱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或者虽然开设礼仪教育课程,但教学方法单一,流于形式,上课讲讲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下课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教育方式无法促进青少年礼仪观念的形成。

2、家庭教育失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或者与人交往时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行为粗鲁,缺乏礼让,不讲公德。与人发生口角时随意漫骂,语言极不文明。年幼的孩子们正处在成长期,就像一张白纸,好的坏的都会在他心里留下痕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慢慢地也学会了一些不良习俗,久而久之,也就不自觉地养成了自私、蛮横,说脏话,不讲礼貌,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坏习惯。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庭风气和正确的教养观念。只有在和谐健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懂事、懂礼、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下一代。

3、社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今天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由于我们身边人群的文明素质良莠不齐,生活中存在很多不文明不讲社会公德的现象。公共场合随处可以看见丢弃的饭盒,饮料瓶以及各种垃圾;人们随处乱吐痰;公交车站前七零八落的队伍,一看到车子到了拼命地推挤,全然不顾身边的老人;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顾红色信号灯,我行我素,想怎么走怎么走。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会对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产生误导,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二、如何提高青少年文明礼仪素养的几点看法

1、学校要重视礼仪课程的社会实践性

古今教育家、学者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对于人一生成长的作用。学校教育,育人为本。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抓起。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行为将固而不化,长大后可以“正性”、“养心”、“成德”。学生时期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良好的礼仪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早,也就是从小抓起;二是小,也就是培养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三是反复训练,才有效果。我们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这一高度加以重视和培养。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但因为礼仪课是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教材注重理论阐述,教学中缺乏实际操作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教学可以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礼仪。包括走路、问路、搭车、购物、到影剧院等方面。比如在校外上交通规则的课,教育学生行人相互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遇到熟人应靠边儿说话,不能站在马路旁边或人多拥堵的地方。或者让学生模拟问路,先用礼貌言语打招呼,如“对不住,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听完答复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若是被陌生人问路,则应仔细口答,如果个人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问他人。”带领学生到商店购物,教育他们要用礼貌言语,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闹,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尽量提早一点儿进场、入座;若是迟到,入座时身体要低,速度要快。或者带着学生乘坐公共汽车,遇到人多拥堵,告诉他们不要抢座,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要保持车上环境卫生,不乱扔东西。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质要从细节做起,而细节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当这些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各种细节入手,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长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起到榜样作用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身遵循个人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严于律己。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注重礼仪,教师本身也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看到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时,教师自己带头捡起,这比教师训斥学生:“看见纸屑为什么不捡”要好很多。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坚持正面引导和讲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会被大家所喜欢。家长的一举一动更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比如家中来客人时家长的行为礼貌得当,迎候客人进屋,协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适宜的方位落座,双手呈接物品。客人走时礼貌挽留,客人走时说“再会”、“欢送您再来”。家长这样做了,孩子就会知道如何礼貌待客。带孩子去亲朋家做客要外表整齐,谈吐文明。告诉孩子不经主人允许,不能随意动用人家里的东西。用餐时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物;要请老一辈先坐下,老一辈动筷后再动筷子,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坐好略陪一会儿,或者说:“我吃好了,请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另外房间歇息。离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快乐”、”欢迎到我家做客”。只要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并注重言传身教,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美德一定能够传承下去。

3、通过表扬、鼓励促进学生遵守文明礼仪常规的自觉性

每一个青少年都喜欢听别人的赞扬声。在班上、在操场上、在楼梯口边、在洗手间等等的地方我们要都随时注意观察哪个学生特别有礼貌,见到人会主动问好,谦和礼让,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大力的表扬,把握好教育时机。还可以适时地采取口头表扬学生;如“你的语言真美”、“你的姿势真美”,“你真大方”、“你真有礼貌”,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文明礼仪带来的愉悦。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优美干净的环境熏陶青少年的心灵

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追求。学生们每天都要在教室里学习、生活,这个环境对他们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讲台上整整齐齐,室内物品摆放井然有序,爽心悦目;生活在这样美好环境中的学生们还会粗野吗?当然,美是要有人来创造的,教室的拖把、扫帚放在哪个角落才不会影响美观,学生喝水的瓶子放在哪里比较合适,雨天伞挂在什么地方才不会使教室淌满水迹等等,这些都要细心安排,给学生以指点。学校里可以设置浓郁的文明走廊文化氛围,比如悬挂名人画像和经典语录,时刻提示学生要文明说话、规范行为;橱窗中粘贴同学们设计的文明礼仪常识小报;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展现同学们在文明礼仪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也可每月评出“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礼仪班级”。浓厚的文明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净化心灵,在精神文明的文化氛围熏陶中健康成长。

作者:张梦月 单位:河南荥阳市高级中学

(十)

一、上好一节课

本学期,召开了两次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扬起理想的风帆"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懂礼貌、讲文明的一代新人,使学生懂得文明礼仪起到了重要作用;"咱们从小讲礼貌"重在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言谈举止等细小方面做起,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小学生,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班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讨论生活礼仪,还表演小品,配乐朗诵,以多种方式来阐述文明礼仪。最后,以全体同学齐唱《文明礼仪之歌》作结。这两次主题队会,都是学生自己创意、自己组织、自己编排,内容贴近生活,形式新颖活泼,为参加班会的全体师生上了一节十分生动的文明礼仪课。

二、开展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文明礼仪教育一定要针对学生特点,坚持传统和时代性的结合,把重点放在养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采取积极鼓励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防止造成学生消极逆反的心理,完成从礼仪规范的学习模仿到文明礼貌习惯形成的内化过程。为把文明礼貌教育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特在班级内开展"五小"活动。这"五小"分别是:在家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五小"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像变了一个人:在家与家长交流时,家长一致反映孩子懂事了。"五小"活动使文明礼仪教育落到了实处,它确实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与家长联手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核心,家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信中说明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目标和活动安排,还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常识,并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及时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变化。与家长的密切合作,能充分引导家长重视学校工作,让教师了解学生。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的许多言谈举止都是从家长身上学来的,因此,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学校可通过"三好学生"达标表,让家长了解学生和学校的动态。与此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天地,开展文明礼仪的体育活动、中队活动等。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环保、交通安全等社会活动,使学生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等。使学生置身于整个社会的教育之中,逐步形成心中有父母,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思想观点,能够逐步做到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献给他人,把热心献给社会。为了让礼仪教育真正有实效性,我们还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觉而且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这会让他们终生受益。我们开展了以下的一些活动,如:评选礼仪标兵,礼仪值周队员,召开文明礼仪主题队会,利用家校互动的假期文明礼仪鉴定书,将一些文明礼仪名言、文明用语张贴在学校显眼的地方,教师、家长起好示范带头作用等等方法。让教师、家长、学生大家都来学习规范,执行规范,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样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良好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能够形成是最有帮助的,因为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黄金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这黄金时光,来实施文明礼仪教育,这就能够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作出贡献。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以文明、礼仪之国的高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作者:汪清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民德小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