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网络营销论文
第一篇
一、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开展网络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部地区农副产品主要依靠传统的流通渠道。推进农副产品网络营销,升级营销理念,拓展流通渠道,将会在社会经济的多个层面产生重大影响。这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尤其意义深夜。
1、能有效稳定农产品价格,并进一步稳定本地区乃至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农副产品实现网络销售,农民与城市居民实现直接沟通、交易,既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也有利于农民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趋势,实现理性决策,避免盲目扩种与盲目减种。这对需求刚性的农副产品而言,无疑是价格稳定的重要因素。
2、降低农副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业投入,增加农业产出。农副产品实现网络销售,绕开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在价格下跌40%的情况下,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农副产品实现网络销售,不但能极大降低农副产品价格,而且农民收入也会明显地增加,从而刺激农业投入增加,增加农业产出,满足社会需求,并实现农副产品价格的长期稳定。
3、有利于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根本改善。由于单个农户土地少,产品单一,市场经验不足,物流成本较高,因此农副产品的网络营销不能像其他产品那样可以由一些小卖家经营,而只能由农业企业或农户联盟经营。农副产品开展网络营销,必然采取“网站+农业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企业根据网站订单组织生产经营,农户则将自己的土地进行流转,成为农业工人或与农业企业结成产销联盟。网站成为组织、协调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中枢神经。这种组织方式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极大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和营销水平。营销站点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如在田间地头、养殖场所安装摄像头、传感器等终端设备,可以实现远程监视、管理以及远程专家会诊、指导等;与追踪溯源技术结合,可以确保农副产品的安全性,有利于推广绿色无公害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大量上网销售必然形成网络品牌和区域品牌,从而提升地区影响力;利用网络可以参加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甚至国际市场竞争。
5“、限塑令”将不再尴尬。“限塑令”实施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主要是由于商场使用的塑料袋减少了。但是,另一个大量使用塑料袋的场所———菜市场则丝毫没有减少的势头。“限塑令”在此遭遇尴尬!如果对蔬菜实行网络配售,出于降低成本、配送方便性的考虑,物流公司必然选择经久耐用的包装反复使用,从而自然减少对塑料袋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总之,农副产品实现网络营销,将产生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破解多个国民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新经济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现状和趋势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目前西部地区电子商务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部分商品已经实现网上销售,甚至像住房、汽车等特殊产品也开始尝试在网上销售,并取得预期效果。但是,作为广大居民购买频率最高,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农副产品却很少在网上销售。经检索,仅有少数网站对此进行了尝试。这些网站大体分四类:第一类为信息平台型。该类网站只是提供农副产品的买卖信息,产品主要集中于便于运输和储存的大宗农产品,如大蒜、土豆、种子等,并且成功交易的机会极少。如,中国农业网;第二类属BtoC类型。这类网站直接对居民家庭进行销售,居民在网上订购后,网站安排人员将蔬菜送到客户家中。
由于物流成本高,客户少,这类网站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只赚吆喝不赚钱。如,信远贸易网;第三类是BtoB类型。即:蔬菜生产企业通过网络接受大客户的订单,并负责送货上门。这些客户主要是企业食堂、学校食堂等,需求量大,物流成本占比极小。在批发价格下降30%的情况下,买卖双方仍然实现双赢。如,红萝卜蔬菜配送网;第四类为礼品模式,即:卖家将某些绿色无公害蔬菜包装成礼物,在网上高价销售。如,淘宝网。这些网站(企业)的勇敢尝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也代表了我国现阶段该领域的发展水平。至于学术界,则主要探讨了我国农副产品网络营销的现状、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农副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缓慢,其中购买习惯、信用体系、技术条件、营销观念、营销人才、配送系统是主要制约因素。措施建议包括改善营销环境、产品标准化、扶持物流企业等。
三、市场调查
1、基本情况介绍
为了解西部地区居民对农副产品开展网络营销的基本态度,本人组织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成都地区的普通居民,获取有效样本163个。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是否上班、是否经常买菜、是否有上网习惯、是否有网购经历、对网上购买农副产品的认同度、网购时最担心的问题、网购时最关注的产品描述、愿意接受的价格、愿意接受的交货地点、交货时间、包装形式、支付方式等。
2、数据分析
(1)认同度方面:50岁以上的受访者几乎全部持否定态度,他们没有上网知识,担心上当受骗,更愿意在菜市场现场采购,约占全部样本的40%;5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80%的人愿意尝试,占约全部样本的48%。其中,双职工家庭中这一比例更高达95%,但同时表示必须确保收货时的质量、时间和价格。(2)在网购顾虑方面:愿意尝试的受访者中,84%的人选择了虚假宣传、取证难、维权难三项。这表明:诚信决定了网络交易的成败。(3)在产品描述方面:愿意尝试的受访者中,92%的人希望列出产品的详细指标,包括:名称、图片、产地、平均大小、均匀程度、颜色、外观、采摘时间、农药残留等,并认为产品具有明确的指标界定是下单的前提。(4)价格方面:愿意尝试的受访者中,普遍希望价格至少低于市场价格的20%左右。(5)交货时间:愿意尝试的受访者中,92%的人希望1天内交货,超过2天不能接受。(6)交货地点:愿意尝试的受访者中,87%以上的人接受在小区门卫室或附近交货,13%的人只接受送货上门。(7)支付方式:愿意尝试的受访者中,94%的人接受第三方支付,46%的人只接受货到付款。受访者普遍认为,第三方支付与货到付款方式能有效抑制欺骗性交易,保护消费者利益。
3、结论
(1)制约农副产品实施网络营销的因素主要是网络知识、信用环境、购买习惯、农副产品的差异性、物流渠道等,这与学者们的研究基本一致。(2)在年轻人中,农副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尤其是年轻的双职工家庭,网络营销的前期市场开拓应以他们为目标客户展开。(3)从技术设计和制度安排等方面规范卖家进行诚信交易。例如,仅支持第三方支付及货到付款方式。(4)产品策略应重点强调指标体系明细化,确保指标体系涵盖消费者关注的常见内容,同类产品指标体系相同,同一指标具有可比性。(5)优化配送系统,确保综合成本降低20%的前提下,仍能实现1天之内将货物至少配送到小区门卫或附近商店。
四、政策措施
1、确定瓶颈因素,实施重点突破
从市场调查结果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看,影响农副产品开展网络营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网络知识、购买习惯、信用体系、营销人才、产品差异性、物流渠道等。本文认为,在这些因素中应甄别出瓶颈因素与非瓶颈因素,对瓶颈因素实施重点突破,从而带动非瓶颈因素的自然解决。本文认为,在这些因素中产品差异性和物流渠道是绝对的瓶颈因素,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产品差异性是指农副产品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生长、成型,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产品差异性是网络销售之大忌!在虚拟网络上购物,人们总是担心收到的产品与预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降低购买意愿。克服差异性后,农副产品与其他网络产品一样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这种明确的界定能给购买者清晰的心理预期,也有利于后期的争议解决,因此能有效增加网络订购量。物流渠道的建设要确保快捷、方便、低成本。快捷性要求交货时间不超过1天,方便性要求交货地点应在小区附近,低成本要求最终产品价格应低于市场价格的20%左右。只要这两个因素获得突破,首批目标客户(主要是年轻家庭,尤其是双职工的年轻家庭)就会获得极大的方便和实惠。这种方便和实惠会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进来,从而改变他们的购物习惯,也会激励他们学习网络知识;另一方面随着网购数量的增加,农业企业(农户)收入也会增加,这也会刺激他们学习网络知识、改进营销技巧、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等,从而带动整个营销环境的根本改变,实现农副产品的大规模网络营销。
2、产品标准化策略
(1)现状。目前,网上对蔬菜的描述主要是名称和价格,其他重要特征,如新鲜程度、大小、色泽、均匀程度、产地、农药残留等均被忽视,这直接导致消费者不敢下单,担心收到的货物与预期差距较大。
(2)标准化策略的具体内容。克服农副产品差异性的有效方法就是实施产品标准化策略。该策略是指根据人们的购买习惯,对不同种类的农副产品规定相应的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新鲜程度、大小、色泽、均匀程度、农药残留等,销售方对这些指标体系进行明确列示,确保指标体系相同的情况下,产品无显著差异。产品标准化能有效消除人们网购时的顾虑,减少投诉,提高网购量。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指标体系主要关注营销效果,不同于国家的卫生指标体系和安全指标体系。目前,对标准化策略的研究有复杂化的倾向。学者们认为,农副产品标准化策略是按照新鲜程度、大小、色泽、均匀程度等指标进行分类、定级。本文认为,这种分类、定级对大米等特殊农产品是可行的,且为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例如东北一级大米、汉中一级大米等。但对蔬菜等生鲜农产品进行分类、定级则难度很大,且不会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反而会增加网上订购时的困惑。
(3)实施对策。实施产品标准化的有效策略就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即:进行标准化育种、栽培、管理、采摘。由于采用标准化生产,同一地块的产品应无显著差异。因此,上网销售前的分类、洗净、指标测量、包装十分容易,非常有利于网上销售;反之,如果进行网络销售,必然迫使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二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措施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其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标准化进程。
3、构建特色配送系统
(1)现状。目前,配送系统主要包括物流外包和自建物流两种方式。物流外包按件收费,并参考重量、体积、运输难易等。按目前价格,普通家庭一天的蔬菜采购量按同城计算物流成本大约10~20元,时间约2~3天。不但成本高,而且时间无法接受。自建物流可以实现即时送货,但成本会更高。这也正是网站只赚吆喝不赚钱的根本原因。要实现农副产品的大规模网上销售,必须建立一套有特设的配送系统,即:成本低、时间短。现有研究成果强调扶持物流企业,包括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我们认为,这一措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绝不是关键问题。
(2)特色配送系统的具体内容。将居民小区附近的商店(或小区保安室)发展为加盟商,成为物流终端,构建“公司—区域集散点—小区集散点”的三级物流体系。运作模式:居民家庭提前一天在网上下单,公司(农户)根据订单组织第二天的采摘、清洗、分类、包装,并配送到市内各个区域集散点,区域集散点再配送到各小区集散点,居民下班后即可拎回家使用。实现当天采摘,当天上餐桌的愿望。由于配送点大大减少,且相对固定,成本必将明显降低。
(3)政府支持。首先,建立配送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系统运营的初期,客户少,且相对分散,运营成本高,企业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处于亏损状态。因此,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进行扶持,包括:税收减免、贴息贷款、财政支持、创业扶持资金等;其次,将小区保安室或会所发展成为物流终端,可能会受到物管公司的抵制。因此,需要政府发挥自己的协调功能,促成物流体系的顺利建立。
五、结论
农副产品标准化不是对农副产品进行复杂的分类、定级,而是根据人们的购买习惯,列示人们感兴趣的指标体系;物流体系的改进也不是简单的扶持,而是指出具体的措施,即:构建“公司—区域集散点—小区集散点”的三级物流体系。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农副产品的网络营销就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并破解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者:徐维德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河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息化程度低
1.基础设施薄弱
河南省虽多次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但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运营成本高,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由于大部分农民收入偏低,除去信息化的终端设备初期需要较大投入外,网络信息的使用费远远超出农民现有的承受范围,使得信息化利用率低下。即使在信息网络延伸较好的地方,农村基层信息基础设施利用也不充分。通信建设投入大与产出低的矛盾短期内无法解决,不仅影响了通信企业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也极大降低了基层政府和广大民众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2.信息网络建设不足
虽然河南省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全省18个省辖市和142个县级部门已建成的农业信息网站达162个,但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河南省已建成的农业网站的4%,绝大多数乡镇、村庄、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此外,已存在的各个网站之间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资源合理配置计划,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
(二)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人才匮乏是河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开展的主要障碍,网络营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营销观念为指导的新型营销活动。因此,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开展不仅需要一大批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科技人才,还需要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分析,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据统计局调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27.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2.8%。偏低的文化程度,加上后期又缺乏专门的网络营销培训,使得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市场开发能力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人才非常有限。此外由于对这种复合型人才不够重视,再加上农业自身的效益比较低,投入经费少,人才待遇差,使得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目前河南省乡镇信息员多为兼职人员,他们信息化素养不高,工作繁忙,薪酬与工作量不成比例,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环境欠佳
1.网络营销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涉及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政府在农产品网络营销方面,也没有提出一套完善可行的法律体系。这导致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不规范,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出现虚假交易、假冒行为、合同诈骗、网上拍卖哄抬标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消费者和企业在进行农产品网络交易时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可靠的保障。此外,在网络安全和信用的方面,出现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内容容易被第三方窃取、非法使用或篡改;商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不到确认和保障等一系列网络信用安全问题。
2.农产品网络营销意识淡薄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和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农村居民上网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基本的网络营销观念,农村网民很少主动搜取相关的农产品网络销售信息,对网络的商务应用率与城镇网民相比较低。此外河南省针对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没有及时跟上,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也大多是基本的电脑操作、上网浏览和发布、下载信息资源。在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宣传方面不到位,对农产品劳动者网络营销意识的培养也没有形成很好的示范效用。
(四)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农产品物流交易网,拥有全国物流能力的农业企业和农业组织为数不多,广大农业企业普遍物流能力不强,效率低下。因此,在我国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有待进一步推动。
二、河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上网设备,降低上网成本是推进河南省网络营销在农村地区普及的前提条件。一方面省政府应该有效落实“电脑下乡”政策,改善农村网民的上网设备。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村公共上网场所建设。
2.构建网络营销平台
河南省应积极落实商务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政策,以现有的新农村商网为基础在全省建立全面覆盖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完善自身网站建设,实现与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的有效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营销活动,如网上订购、网上调研、网上新产品开发、网上分销、网上服务等,才能充分发挥网站优势,使网站成为农业企业销售产品、提供服务、宣传企业形象和品牌的窗口和农户连接市场的新通道。
(二)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队伍建设
针对河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文化素质不高,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的情况,地方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就引入网络教育,普及网络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建立农村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等多种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农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指导,提高农民网络技术、商务技术、营销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知识水平,切实提高农户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分析使用的能力。培养大量从事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技术人才,组建一支由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市场信息员等相关方面人员组成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信息服务队伍,使农民能够及时、便捷、经济、准备的获取农业生产信息、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为河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加强网络营销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法律保障
政府应加快对网络营销的立法,建立完整的保障农产品网络营销安全的法律体系。为打消民众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疑虑,规范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双方的行为,使农产品网络营销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平台。同时,政府要建立可靠的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对网络营销的诚信行业的监管,为网络营销形成互信的氛围。此外,由于河南省农村地理位置的分散性和农户法律维权意识的淡薄,可以在各地设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协会,提高农民从事网络营销的组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让其成为当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真正主体。
2.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宣传力度
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加大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宣传力度,使农产品营销主体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营销和获取及时的网络信息市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积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模范试点建设,使其形成强有力示范效应,引导农产品营销主体进行网络营销。
(四)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1.河南省政府应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形成覆盖全省的并与各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流通中心相连接的流通网络;加大对农产品运输设备的投入,加强对铁路、公路等建设;建立大型的、专业的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的集中运输,做到物流畅通及时。
2.农产品物流企业要积极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借鉴国内外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方面的成果,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符合河南省省情的农产品物流网络。同时可以尝试引进第三方物流,吸收其在管理经验、人才、技术、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共担风险,整合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此外,针对不同农产品的特性,发展特殊的运输技术。
(五)发挥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作用
河南省近日出台《2012年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重点》,提出今年将力争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20%以上,总数量将突破4万个。河南省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4万家,入社农户达226.49万户。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发展品牌农业,开展定制化服务,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其作用不容忽视。
作者:陈香 单位:黄淮学院
第三篇
一、提炼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
根据产品特色对产品进行精确定位相对于其他普通的产品,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因其区域性和生产加工特征而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这些发展优势也是原生态产品网络营销时需要强调的产品特色:
1.自然。自然是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的主要特征。自然的食品、自然的工艺品材质、自然的图案等等,无一不在反映原生态产品的这一自然特性。自然食品主要是指自然生长的食品,没有施加化肥、除草剂等,完全遵照生态规律来生长和调剂,如遂昌地区的龙洋野蜂蜜,采集于九龙山野生的野山茶、杜鹃、金银花等花蜜,经过过滤和卫生处理即可食用;遂昌的“山茶油”来自遂昌西部的深山幽谷,这里的山茶树天然无污染,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茶油的压榨也完全采用传统工艺,冷榨、物理提炼,保证了茶油的纯天然和原生态等等。自然的工艺品材质则指民族地区的工艺品采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和工艺做出的原始风格的工艺品,如黑龙江以北鄂伦春族的桦皮画画材就取自当地的白桦树的树皮;贵州傩戏面具则由白杨木、柳木等木材雕刻而成;自然的图案则是指民族工艺品或民族服饰都取材于山水人物、神话传说等,如贵州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苗族蜡染画手工制作,图案因民族不同而有所不同。
2.数量有限。原生态产品产自自然,较少受到人为干扰,没有实现规模化、工业化运作,因此民族地区的原生态产品往往数量有限。如藏区冬虫夏草的虫草蝙蝠蛾的生长周期需要2至3年,且其因分布区域不同,功效不同,真正的虫草数量非常有限。另外像其他民族地区的手工艺品和服饰往往需要经过大量的人力,不能机械化操作,因此在数量方面也是有限的。永胜地区他留族以火草麻布做衣履,刺绣精美,深受游客喜爱,而这样的编织品只能由手工编织,因此其市场供应数量也屈指可数。
3.种类丰富。丰富多样是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的一大特征,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条件、文化等因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原生态产品。从饰品来看,可以分为苗银饰品、风格藏饰、剪纸、刺绣、木雕等。产品特色即产品的卖点,网络营销只有对产品特色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对产品进行准确定位,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在此前提下精确定位目标客户,并对产品的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基于以上分析,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网络营销中的产品可以定位为:原始、天然、稀少、独特、有内涵。
二、构建合理的营销模式
综合网络营销的各种模式凸显原生态产品优势网络营销有多种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适应性和特征,选择合适的营销模式是网络营销成功的前提。不同的营销模式对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的网络营销利弊各有不同:
1.网站营销。全功能的网站能够实现原生态产品从宣传、推广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如原生态购物网汇集了各种民族原生态产品,网站集产品介绍、民族文化特色、产品订购等功能于一身,涵盖了原生态产品网络营销的全过程。潜在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实现了解产品的来龙去脉、产品的售后保障、产品的个性定制、产品相关情况的咨询和交流、产品交易等目标。自建网站虽然有一定主动性,但是为了保证效果需要付出相应的资金费用,如百度竞价费用等。相对于产品的销售效益而言,过高的网络营销费用投入将使企业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原生态产品往往出自天然或人工制作,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因此相应的利润空间也比较有限,自建网站的过多费用投入将降低产品的利润空间。
2.博客(微博)营销模式。博客和微博的兴起和发展,为原生态产品的网络营销提供了成本低廉、效应持久、互动性强的营销模式。以博客为例,原生态产品可以通过博客这种方式发布产品的系列介绍和说明,并在相关文献内加上产品网站网址,从而使需要该类资料和文献的搜索者进入到博客中达到博客间接为产品宣传推广的目标。后起的微博相对博客来说,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强,有利于原生态产品营销者于潜在客户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增进客户关系。
3.使用软件开展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一样,网络营销也需要考虑营销成本,为了在资源条件有限的状况下达到网络营销的目标,很多企业通过一些免费软件来进行推广,营销者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获得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也有软件是收费的,营销效果各有不同。产品营销者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酌情选择或综合使用,通过相关软件的使用,可以使相关产品的营销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
4.互联网互动式广告营销模式。互联网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搜索引擎了解相关知识成为众多人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以百度搜索为例,其涵盖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和问题,许多企业通过百度竞价去刷新企业在百度的排名。原生态产品的营销可以通过与各种热点信息的连接和挂钩使得产品信息出现在百度搜索的前列,从而达到产品广泛宣传的目的。
5.互动营销。互联网可以提供EDM(电子邮件)营销、SNS营销和论坛营销等方式,这些方式可以帮助民族地区在较少成本投入的状况下宣传产品,进行互动营销。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在传统营销方面不具有特别优势,网络营销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根据不同模式的营销效果分析,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可以综合以上各种营销模式,构建网络上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营销体系,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优势,打出网络营销的重拳。
三、促进客户关系管理
借助各种网络沟通平台促进原生态产品客户关系维护和管理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的网络营销不仅仅是要把产品推广出去,让消费者知道该产品,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了解产品并购买产品。从产品方面来说,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往往是其他地区没有的产品或者比其他地区产品在某些方面更有特色的产品,原生态产品大都分布偏远,手工艺人分散,特别是与产品紧密相扣的文化典故通过传统销售难以传播与诠释,因此原生态产品需要和消费者更多的沟通和联系,以对产品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提供各种售后服务。从消费者方面来说,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的消费者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消费客户主要定位在具有文化层次和消费能力的人群,以民族地区的藏族风格饰品为例,各种天珠饰品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其中,这种饰品的目标消费者往往是对民族文化有一定认知和兴趣,在其对饰品进行消费时,往往会成为该类饰品的固定消费者,因此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成为原生态产品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客户关系管理是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网络营销的重点内容之一。传统的客户沟通和管理往往通过电话、信件、短信来和客户保持联络,相对而言,网络为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便利,在之前沟通方式上,原生态产品的网络营销可以通过各种即时通讯软件、邮件、论坛和顾客交流区和成交的消费者及潜在的消费者进行交流,和消费者保持便利的互动,消费者的收货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咨询者的问题可以及时回复,经销商的产品信息也可以及时传递到目标人群视野中,因此,借助各种网络沟通平台,客户关系管理将更加快捷和便利。
四、夯实网络营销的支撑体系
加强民族地区各种基础要素建设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的网络营销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网络营销调研、网络营销方案设定、网络营销运作管理到网络营销的售后等,网络营销的过程最终是把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的各种技术连接起来,实现产品被消费者认知、理解和消费、互动等目标。要完成网络营销的整个过程,必需要一个强大的支撑体系。网络营销的支撑体系包括网络技术人才、物流系统、网络条件等。从网络技术人才来看,技术人才是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实现网络营销的必要条件,技术人才可以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营销体系,民族地区大多生活条件比较简单,工作待遇各方面都和中东部地区有很大差距,因此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留用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从物流系统来看,不管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山地的崎岖不平还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交通不便,分散分布、交通不便是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特征,另外区域经济的封闭发展也使得民族地区物流系统不够完善,一方面是物流网点较少,另曾宪凤赵晓雨: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的网络营销探讨一方面物流设施方面也存在问题,因此民族地区的物流系统在对区域上的原生态产品的实物流动方面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做为网络营销的实体支撑体系,民族地区的物流系统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前提;从交通条件来看,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网络营销往往由企业或个人对区域原生态产品进行集中并在网络上营销推广,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往往分散于民族地区的各个区域,原生态产品也相应比较分散,要使产品集中,就必须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来支持,另外交通条件也是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因此交通条件的改善直接关系着原生态产品的网络营销成效。改善交通、发展物流、留用人才是支撑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网络营销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
五、建立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多种方式保证原生态产品的原生性和优质性和其他普通商品一样,原生态产品网络营销同样需要质量方面的保障。以原生态食材来看,如果商家只是以原生态产品的产地和生产状况来说明产品的质量,以求消费者的认可,这样的质量保障显然是不能够让人信服的,一方面存在着产品可能以次充好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特色食材的可食用性也无法让人信任,如野生蘑菇类产品等。网络营销虽然更加形象更加立体,但是相对于真实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的虚拟性无法避免,因此如何在虚拟环境中保障原生态产品的质量是网络营销必须解决的问题。按照现实营销中的产品质量解决方法,对于产品质量可以通过品牌、权威机构的鉴定、保险等方式来进行保障。
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近年来才得到重视,因此大部分原生态产品并未形成响亮的品牌;而在权威机构鉴定方面,如玉石类产品很少能做到产品的逐个鉴定,另外鉴定机构的权威性也有待商榷;保险方面,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质地、形状各有不同,如何保险、哪些方面需要保险并没有形成普遍的推行机制。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网络营销的产品质量保障还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遂昌地区的黄泥岭土鸡从鸡出生至出售建立“成长档案”,采取源头可追溯式管理,确保土鸡纯正品质。黄泥岭土鸡的质量保证方式对民族地区原生态产品的质量保障是很好的例证,网络营销中的原生态产品质量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保证。
作者:曾宪凤 赵晓雨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
第四篇
1当前农民对网络营销的需求状况
1.1农业现状的要求
现代农业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生活过的更好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许多农民有技术有想法,但是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的认识却是薄弱环节,这一问题限制了他们发展生产,成了他们扩大生产的瓶颈。网络营销是打破瓶颈,实现现代农业农村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1.2市场、消费者的要求
随着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通过电子网络求购快捷、安全、绿色、新鲜、放心的农产品。特别是一些大中型城市中收入较高的新兴消费者更多的是选择流通环节少、直接面向生产者的农产品,而对价格的考虑相对要低。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高素质从业人员少,开展网络营销基础缺乏
目前,农业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总数不到5%,80%以上的是初中到高中学历,其余的为小学以下甚至是文盲。这一现状造成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知识单一,观念老化,接受新技术新事物能力差,掌握的知识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业网络营销的要求。
2.2培训时间不够,实训缺乏
目前农业部门开展的网络营销培训,一般只有1~3d,涉及的内容也较平乏,实训就更少了。农户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网络营销技能,培训效果不理想。
2.3农村信息化培训效果不佳
当前农业部门组织的农村信息化培训,主要是以公益性无偿培训为主,也就是农民参加培训无需出一分钱。也正是因为如此,参训农民积极性不够,地方培训机构以完成工作任务为重,弱化了对培训效果的要求。
2.4实物交易物流困难
由于目前农产品网络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网络知名度、市场认知度等制约了市场需求量,买方下的单子较少,形不成一个大的走货量,物流成本较高,而农产品大多利润较少,物流成本所占比例过高。农产品还包括鲜货、干货和深加工产品,其中鲜活产品(畜牧、水产)由于有其特殊的运输要求,如时间、温度、湿度以及各大城市对进城鲜活农产品的检疫要求等,制约了物流运输。
3改变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的对策
3.1加强农业主体建设,提高农业从业水平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主体,鼓励和帮助大学生投身农业中来,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农业主体队伍,是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质量的先决条件。
3.2加强部门协作,拓宽培训范围和内容
强化农业系统内部的信息化、农产品推广、农业执法等科室的配合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系统整体功能。加强与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协作,拓宽培训范围和培训内容。
3.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领悟力差的特点,开展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培训效果往往很差,如在农业企业里、农民合作社里、村民家里利用视频、声音、画面等直观形象的培训,更有利于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识。采用现场演示、操作、农户上机实践的方法,让农民更好地熟悉和掌握网络营销的技能。
3.4多方合作,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由于目前农产品网络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方合作的电子商务平台。可通过政府、物流(快递)、农业主体、广告公司等多方合作,确定一个统一宣传主题,设计农产品外包装,使农产品形成一个整体,投入大量信息基础设备,借助物流渠道进行配送,及时快捷地将农产品配送到客户手中。
4结语
农业增产不增收,消费者买不到价廉物美的农产品,这对看似矛盾的问题,究根溯源是农产品销售方式落后,营销渠道不通。通过网络营销手段销售农产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优良途径。虽然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一定会给现代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者:宁玮锋 单位:浙江省常山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