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英语教学
PBL呈现给学生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以合作探究为出发点,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探索英语学习规律,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这一学习模式源于医学教育中,其着重点在于把传授基础知识的方式和临床教育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一个模糊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困惑,学生通过自学或教师组织的小组讨论来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在美国,PBL是新任教师需要掌握的六种教学模式之一。
一、PBL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PBL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其本质在于为学生设置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并以此作为学生探究的出发点,其特征可概括为问题激发、学科综合、真实性探究、合作、手工品制作和展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成人角色模拟和自主学习。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应尝试相应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这一转变。我们地区小学英语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这套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思路就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这一教材结构与PBL的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使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二、PBL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PBL教学模式的具体结构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设置情境、组织学生准备、帮助学生独立或小组探究、制作手工作品及展示、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四年级的英语教学可以尝试依据这个步骤进行。
1.设置情境。开始阶段,教师要说明解决问题的目标,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描述出教师期望学生做什么。小学四年级的下册由6个单元,即Ourschool,Whattimeisit?Isthisyourskirt?It’swarmtoday,Howmuchisit?Atafarm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六个话题构成。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语言描述等手段,给学生设置了解学校、表达时间、描述服装、谈论天气、探讨价格、描写农场等教学问题情境。
2.组织学生准备。PBL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帮助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并报告探究结果。这一任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教师要合理分成小组,把问题分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个个子主题(subtopic)s。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并非被动地接受(第二)语言,而是利用已有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去理解并创造出无数新的句子。小学4年级学生用汉语解决上述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是很容易的,学生掌着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词汇、句型及生活常识,关键在于如何把汉语知识转换成英语,也就是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两个关键子主题,即英语词汇及英语句型。其实,教师在第一阶段中所使用的图像、视频等手段限定了这两个子主题的范围。
3.帮助学生独立或小组探究。学生要在这一阶段确定解决问题需要掌握哪些英语词汇及句型,并根据先前所掌握的英语知识,通过讨论,解决单词读音、拼写及句型的结构等。由于同学之间学识相当,思维模式相似,探究出来的知识容易被学生记住,并使记忆持续的时间更长久。另外,通过这一过程,逐步意识到英语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从中发现英语学习规律。
4.制作手工作品及展示。小组合作探究以后,各小组要发表各自解决问题的对策(英语词汇及句型),相互比较,对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有了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进行角色扮演,既达到练习巩固目的,从中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克服对英语的“恐惧症”,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5.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作为教学的最后阶段,师生共同找出出现过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总结出这闹,一种方法不行,换另一种方法;点亮之后欢呼雀跃,问是如何点亮的,抓抓后脑勺,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完整描述刚才研究的过程。
第二种思路:孩子先是很安静,然后骚动,动手的时候,能够及时记录自己的调整的思路,有的学生已经能够从自己几次的尝试中发现规律了。由此反思,如果抓不住做实验过程中“做”的本质,课堂上“动手”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小学阶段,实验之前的动脑设计、规划;其价值在于:
1.明确自己在做什么,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有目的性。
2.知道控制条件,梳理影响实验的因素———能排列出各种可能性,考虑问题全面。
3.在规划过程中养成缜密思维的习惯。故实验之前,重在学生的自我规划,在中年段细化指导,待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一定的观察感受能力和科学客观记录的意识和能力后,再逐步放手,向我们理想的方式接近。
三、“有效性”的深入———实验后的引导交流,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要做到这一点,须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锤炼提问与追问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入。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