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学语文论文
一、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朗读的形式若是过于单一,学生就不会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用不同朗读的形式。例如,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教师可采用“问读”的形式;对于精彩句子较多、段落较长的段落,教师可采用“选择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例如,教学《秋天的雨》时,教师可让学生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教师可让学生推荐了平时读书最好的同学来朗读,也可让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学生来朗读,还可让愿意朗读的学生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朗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数量多、品质高、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提高了对课本内容中的词句、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的感知力。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其朗读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语感与朗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二、阅读与语感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多数情况下,我们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
(一)整体感知,培养语感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语感具有整体性特征,它要求对言语对象整体地、全面地、笼统地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例如,教学《掌声》一文时,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围绕“掌声”提出问题来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如教师可提出“同学们为什么给英子掌声?她得到掌声后心情怎样”等问题。在学生读后,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这一办法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获得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品读课文,培养语感
这个步骤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等,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语文知识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必要条件。语文知识为语感培养提供了理性经验,使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和表达,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的语感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升华。所以,在品读课文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品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细微处也非常重要。对细微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行比较,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理性上的认识,这也正是学生经验积累的关键过程。叶圣陶先生就很注重对关键词的分析。他曾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诗句中的关键词是“圆”和“直”,通过对这两个词的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诗中旷远、荒凉、寂静的意境。
(三)拓展延伸,培养语感
这一步骤是指学生在课后再次回味课文、阅读课文,完成作业。作业的布置应该以语感培养为主题,知识的练习要以应用性为主。如辨析反义词、同义词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练习,剖析课文中语言特色的练习等等。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有切实的言语体会,使语感得到培养。此外,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储备语言材料,这是培养语感的好办法。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版课程标准,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吸收众多的词汇和句式,培养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难怪王尚文在《语感论》中说:“感受优秀言语作品的言语是培养语感的摇篮。”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到书籍的百花园中尽力吸取营养和甘露,去感受、体验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去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久而久之,头脑中的语言丰富了,自然会有较强的语感。在指导学生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指导他们做好读书摘记,让他们分类摘录优美文章选段、好词佳句,指导他们制作阅读卡片,而且有布置,有检查。这样可使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积累了语感,使学生能及早进入“阅读自动化”,养成读书习惯,为今后进一步阅读大量文章打下基础。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何愁语感“营养不良”?厚积必能薄发。只要我们重新审视、认识积累的价值,引导学生有效阅览,定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总结
数量多、品质好、形式多样的朗读,并加以整体感知、精细阅读、扩张知识面的阅读,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当然,在语感领域中尚有许多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而且,语感的形成不是立竿见影的训练,而是来自长期反复的语言实践。
作者:郭启河 单位:福建省龙海市榜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