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体育教育论文 » 正文

体育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共8篇)

2021-4-10 | 体育教育论文

第一篇

1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需要教育实现现代化,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促进了体育教学使学生从外在的身体美逐渐追逐内在的精神美,使人格向更高层次发展。体育教育具有了产业化的发展倾向,目前我国对体育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这一问题,各教育学者们还没有达成共识。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体育教育极有可能转换我国的体育教育体制即实现体育教育产业化,因此体育教育的产业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此外,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花钱买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念也逐渐被人们接受。

2高校体育教育的弊端

2.1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完全落实

当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增强全民体质,通过体育课增强在校学生的体质;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培养在校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丰富校园生活,陶冶积极健康的情操;当代高校的体育课中的各种课程的可选择性有利于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全面推进当代体育发展。通过体育课的主要达到预期目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课外兴趣、丰富校园生活;推进体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修满在校必须的体育学分。据调查,当代体育教学中,大都是强调体育科目的技能和学生的身体能力,没有与社会的需求相融合,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并没有走“终身教育”的路线,很多学生都脱离了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达不到体育教育的预期效果。

2.2教育模式滞后

我国当下教育模式滞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当下教育模式仍旧是以基础知识为指导,技能掌握情况为结果的教育模式,没有新变化,教学规律过于单一,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2)教学内容抽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是课程资源开发,本次改革通过确立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资源使体育教学从内涵和外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教师的课程意识比较缺乏,教师会将教材当作学生学习的唯一材料,体育教育改革逐渐改变了这一现象。新课程理念不再强调大纲的统治地位,开始注重补充教材、重组教材,强调社会生活经验与体育教育的结合。但是,教师经验的缺乏不能有效的把握补充教材的标准,所以在体育教育的实施层面上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各种形式的游戏等被引进体育课堂这就使得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初衷。

(3)过于形式化的教学:当前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现在提倡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领者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和各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在看似活泼的教学方式下隐藏着浮躁、形式主义和盲目跟风的现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提高,情感态度没有被充分激活。有的教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成为放羊,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式,在教师必要的讲解、计划和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完全由学生做主,学生想学什么、想做什么、怎样学、怎样练都由自己决定。这些做法看似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并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也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4)教师缺乏责任感:此次体育教育改革是为了充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每个学生,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具体操作时忽略了自己的引导性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让教师放弃其主导地位。

3体育教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要不断的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增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室内课上可以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技能课上可以提前下载一些规范的动作,利用课件将动作分解慢放,反复播放。

(2)提高教师的素质。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无论自己的技术多么的纯熟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专长,而且教师还要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教师在体育课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自我锻炼与终身运动的意识贯穿其中,体育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对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明白锻炼的意义。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为终身锻炼打下基础这时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够将锻炼习惯升华为体育锻炼理念最终让学生终生受益。

(4)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各学校应该充分合理的建设一些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并有效利用既要统一规划又要充分的考虑到场地的闲置情况。合理分配不同体育场地的建设程度,学生喜欢的应该多建设一些,田径类的可以适当的少建一些。另外,高校还可以和社会上的体育场地建立联系,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作者:孙永良 单位:中北大学

第二篇

1关于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班级或者是多人集结在一起共同上课,完成教学规定的任务,这种教学是一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即完全是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流程来进行传授或者说是以老师的意志来进行课堂任务的教学,这种教学没有考虑学生对该科目兴趣的考察,缺乏了学生个性化的研究,阻碍了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人人格、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个性化教学完全填补了传统学校教育模式对个性化概念的缺失。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在于,以老师个人意志或者是以教学大纲的规章流程来刻意的规定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教学任务的预期目标,用此方法教学生容易造成死板的局面,同时也抹灭了学生个人的个性化思维,滞后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果是培养学子的平均水平波动范围不大,都近乎在一个层面上。而个性化教学模式的重点是以学生的意愿为行动指南,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为个人最高的发展目标,尊重每一个学习者个人意志的发展。

概括来说,本质的替换就是以传授者进行的个性思维转换为学习者个人的个性化思维。个性化教学从全局考虑,意识到学生之间个人喜好、核心价值观以及信仰等差距,重点培养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在个性化教学的理念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性化教学透过学习者个人兴趣的引点,实行对学生该兴趣项目的再教育,突出教授课程的重点,使其学习者本身个人特长的潜力得到开发,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培养一种独特的品质,一种现代社会所必须拥有的创造力,使学生在社会上干自己的事业时能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重庆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教学现状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教学自然是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体育专业大多数靠的是肢体语言的表达,理论知识在多数情况下,除非是当裁判需要理论知识的配合,而多数时候,重庆文理学院足球教学采用的是学生踢球进行动作的展示,老师在一旁纠正错误的动作或者是老师身体力行展示标准的动作方式进行教学任务。因此,在这方面上,它与纯文化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似乎存在着不同的方面。其不同在于,教育模式要有一个转换,即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在刚开始学足球专业的时候,学生虽然看过足球的踢法,但是动作要领没有领会,因此,就必须依靠师傅领进门,即老师在课堂上把足球要领的技术动作教授给学生,学生自己领悟,便于对足球一个理性的认识与了解。

在后续阶段,学生掌握了足球的踢法,动作要领也完全做对了,这时老师传统的教育模式就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教学。因为,信息化的发达,对于足球专业兴趣浓厚的同学可能在网上就已经把相关老师教授的内容已经明白了,或者说老师的个性思维与同学之间的个性化思维产生了冲突,学生越来越反感老师在课堂上安排的任务式教学内容,学生逐渐不满足于教学大纲上死板的教学进程。因此,在重庆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的教学课堂上,同学们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普遍上课积极性不高。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多数都不认真听,老师在讲解动作要领以及技术站位安排时,有的学生甚至在底下偷偷的做其他的事情,严重的浪费了课堂上课的时间。也影响了课堂的效率,这是不利于学生足球技术提高的,只会消减学生对足球兴趣的热爱。而这些因素的产生就是源自于老师传统教育的熏陶,没有实行对学生个人思维的考虑,只是把自己个人的思维意识强加给学生,没有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作为前进的发展方向。所以,老师有必要把足球教学充分的融合在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之中。

3体育教育足球专业与个性化教学

体育教育专业与学生个性化教学能否实现良好的对接,关键在于老师这个主导角色的作用。在课堂上,老师作为传授者是课堂的主角,学生作为学习者属于从属地位的范畴。因此,老师授课的方式方法将会影响到学生是否更加增进对足球专业课程的兴趣,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足球专业技术,以及是否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项目是一门肢体语言表达十分丰富的课程,而体育教育则是考验老师对体育人的一种教学态度的方式,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所以就会有学生对足球有不同肢体语言表达强烈的愿望程度,就要求老师得充分分析学生对肢体语言强烈表达愿望的个性化差异并且把足球专业教育与学生个性化的差异融入到一起,产生一种内驱的带动力,即尊重学生的喜好,使学生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便于日后在教学巩固提升的过程中,能发掘出更大的潜力。把个性化教学融入到体育教育足球专业中,也是对学生个人人格的一种肯定,能够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使下能够突出学生个人的足球专业特长,并且还能完善其个性化,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与个性化的融合也给学生灌输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即面对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时候,老师能够适当的调整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意识到要想改变局面必须要打破常规,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去思考、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其创新发展的能力。

4个性化基础的体育教育专业个性化改革研究

4.1按照学生对于足球位置的喜好安排

足球项目是一个在世界范围都深受人民喜爱的一个运动项目,也是全世界组织、参加人数最广的体育项目。足球之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是因为足球运动在内部队员之间是相互分工合作的,各个球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从而能够顺利突破对方的防守,直射对方的球门。足球包括这几个主要的位置(如果要是细分的话,实际上更多,笔者只是在这里大概把各个位置的作用全部集结成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探讨)前锋、中场、后卫、自由人、守门员。前锋,是全队进攻的主力,也是全队的得分手,他们活跃在对手前场区域附近,有很大的机率能够把球一脚踢入对方的球门内,前锋所站的位置就决定了他们不需要太强的传球、突破技术,但是在对方禁区位置就必须要有很好的球感,能够保证射球进门的准确性。

中场,因活动区域在中间区域而得名,处于该位置的球员要紧密的联系前锋与后卫,要阻止对方球员的进攻,或者说要把球控制在自己人的手里,该位置要有很好的脚法与传球的技术,并且还要思维灵敏有全局考虑的意识。后卫,活动在底线区域的球员,需要有很好的防守技术,能够阻止对方球员的进攻,并且还要有很好的脚法,能够把球绕过危险区能顺利的将球传给适合的前锋、中场队员实行得分。自由人,除了守门员之外,各项技术都需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守门员,阻止对方球员将球射入自己球门的队员,可以通过身体的任何部位阻止球的射门,需要身体有很好的协调性。

在个性化基础的足球教学中,可以遵循学生们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向思维,找出他们愿意踢球的位置,然后在位置确定以后,再来进行不同位置球员的训练。如前锋球员的训练,就要组织该位置的球员多次进行射门训练,培养球感,还有快速冲刺等训练,增进耐力;中场就要球员训练阻挡技术,加强学生之间的传球练习,主抓学生传球的精准度,让学生多学习足球的技战术运用;后卫主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练习,要学生增强绝对力量,提升对抗性,在脚法方面以大脚开球为主,并着重于练习头球解围能力;守门员在教学当中要针对于爆发力进行练习并且对于学生的弹跳能力要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反应能力与灵敏程度是教学的主要呈现。

4.2依据球星风格进行教学

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竞争。足球自举办以来,每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吸引了无数球队公开参加足球选拔,各个国家地区通过比赛获得积分的形式,最终通过积分榜的高低使其能获得一个通往世界杯大门的资格。在球队与球队之间的竞争过程中,出现了在足球领域很优秀的球员选手。如前锋出色的有,罗纳尔多、亨利、范配西;中场厉害的有卡里克、哈维、法布雷加斯;后卫优秀的有,格罗索、桑顿、马塞洛;优秀门将有,彼得•切赫、何塞•曼努埃尔•雷纳、伊卡尔•卡西利亚斯•费尔南德斯等等世界足坛优秀的球员,在这些优秀球员之间自然会存在足球风格的不同,也即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化思维的差异。因此,学生对球员不同喜好程度是不一样的,老师可以抓住学生心理需求的这个关键因素,按照学生最喜欢的足球明星踢球风格、方法,甚至是行为举止进行教学,这种满足学生个性思维意向的教学模式,将弥补学生的心理空缺,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4.3分组比赛式的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对于足球专业的学生而言,举行足球比赛则是检验学生这个阶段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情况,也能从足球比赛的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哪些方面的不足,需要老师悉心的指导和学生课后要加强该不足方面的训练程度。本文研究的是个性化教学,有异于传统方式的教学模式,不以老师的个性思维为行动指南,必须以学生的意志行为作为最高的行动目标。因此,在组织足球比赛时,学生自愿分组,把每个小组进行固定,然后进行比赛。分组比赛式的教学,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与足球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5结语

笔者从事足球教育多年,深知学生当自己本身的足球技能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老师所讲述的足球知识对学生起不了作用,相反还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教学模式与足球专业技能教学方式有机的融合,会鲜明的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正确的引导下促进专业特长的增长发掘出学生巨大的潜能,潜力得到开发,说明课堂效率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型概念,节约出的时间可以被学生利用干自己其他喜欢的事情,开拓视野,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作者:何? 齐效成 李志川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永川区汇龙小学

第三篇

1大专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质量很差

大部分高职、大专院校的体育课程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了,因为课程本身定位不准确,过多的借鉴别的学校的教学方法,导致自身缺少特色和内涵。在教学内容方面太过于单一,没有突破学习时数以及学习内容的限制,所以最终的教学效果很差,学生学不到知识。此外,教师也没有将体育锻炼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起来,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

1.2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地少

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地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高校没有合理的购置教学设施,就连教学场地也显得过于狭小,不能满足学生训练和锻炼的要求。

2大专体育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未来的时代将会是一个知识的时代,竞争也更加激烈。适当的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养成拼搏、进取、向上的精神。此外,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才能够真正增强体质,形成正确的竞争观、价值观、人生观。一个只有丰富知识却缺乏竞争意识的人,是不会推销自己,也不会表现自己的,因此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大学体育教学课适量的设置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去,对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拼搏心是很有帮助的。

2.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设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身心特点来设计课堂内容和锻炼强度,并且向学生传授关于项目、竞争、裁判的一些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多多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形式不再单调,并且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3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同时也是学生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必须的一种能力。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在学校常常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的学生,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不会很低。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组织一些体育游戏、体育比赛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

2.4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如今,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业余生活也丰富了很多,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体育比赛和表演的队伍。而到了现在,体育比赛和表演也成为了人们业余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教师在平常要针对某一个运动项目进行讲解,告诉学生运动的规则,让学生来进行实际操作,或者是当裁判。这样不但能够提起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

2.5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学生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若是没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就不能妥善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事。体育锻炼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比如教师通过羽毛球训练中的传球、扣球、进攻等步骤,使学生激发大脑在短时间内的应变能力,思考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去赢得对方。而教师也必须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3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3.1学习技术能力的训练

只有教师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全面性,才能注重加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3.2丰富拓展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课教学内容设计时要针对学习目标尽量多设计几项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和创设各种手段进行健身的能力,加入新型的田径项目,如: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课程,才能增加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3.3增加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田径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在田径普修课中,教师应在传授基本技术、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自觉能动性和创新积极性。

4小结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短时间内无法很好的适应,这是因为自身严重缺乏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高等院校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作者:朱艳梅 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第四篇

一、、体育教育课程的需要改革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体育教育的事业发展前景也较为广阔。但就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学生的体质状况趋势是呈一个下滑线的趋势,物质生活的优越提高,促使身体吸收了超过身体需求的营养物质成分,现实中的体育锻炼运动也仅仅存在于课堂上,以致于现在身体素质的锻炼得不到满足。当代社会对德、智、体、美的发展一再推进,似乎“体”有些体力透支,行进比较缓慢,体育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慢慢变成了被动,从体育锻炼的乐趣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上的“封建社会对身体的压迫”。不仅造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停滞,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逃避与懒惰性。所以,在教育与教学中,教师要多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致情况,提升学生体育能力上的发展与培养体育健身的意识,不把体育课程教育当作手段,而作为另一种运动以外的社会目标。从而真真正正的让德、智、体、美相互结合起来,达到学生生成终身健康、终身健身的良好体育观念和重要目的。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主导性的作用。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体育教育的改革作为课程的一种创新,它在改变着学生们以及教育者们教育与学习目的,由之前的“强身健体”逐步走向社会事业的升华转变。体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全人类追求的更高生活价值水准,在这里我们还需有更全面彻底的改革适于课堂教学。学校在教学当中不以完成教学目的为基础去强制学生过多、过少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课程当中多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共存和异议,结合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任务目标,使学生在课程中不仅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更多的是全方位素质的集中诠释。从而达到把体育课程当成运动以外的社会目的,使体育教育课程更良好的发展。

二、体育教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意义

从微观角度上说,体育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推进剂。它不仅仅是提升个人素质,更多的是在培养人对整个社会的重大作用的真实影响意义。从宏观角度上说,体育对人类社会价值有自我调节作用,体现在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上。

三、体育教育改革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的作用

1.从心理发展角度

体育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它的改革与发展具备其独特性,不仅能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压力的抗击打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更易于建立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降低孤独感,培养个性,有助于个体在集体中的有利发展。

2.从身体发展角度

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不单单是仅限于身体素质锻炼,作为意识的行为作用形体,它既是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形态,也是心理良好的保障。

3.从社会发展角度

“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更能凸显个人特性的锻炼,使个性与共性更稳定的持久的发展共存。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具备更多层次的与社会的各项交流,利于社会实践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

四、在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任何一个学科都是这样一个规则模式。在体育教育改革中,教师也应该在课程教育上做出深思。教师在课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也要直接面对教学过程中局限性带来的影响,把学生现在的身体素质健康转移到学生未来的身体素质健康建设上来。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动向,每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更多的是需要课程之间的相辅相成。提高在教育教学课程中的创造性。抓住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解决体育教育改革所出现的问题。

五、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前景

考虑到社会以人为本的进步发展,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有了发展的必要性。国内外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关注也有所提高,鉴于国外的水平,结合中国国情及政策为基本点出发,更有利于在改革中获取真知灼见,身体得以锻炼,心灵得到升华。这样提高的不仅仅是课堂教育上的能力,整个社会的体育行业也将有更蓬勃的发展。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他需要学生、教师乃至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只有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开拓创新,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日新月异,发展壮大。

作者:马玉龙 单位:衡水学院分院

第五篇

1体育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于受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实行的是“专才培养模式”,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根据计划对口分配的原则设定的。其特点是学生进入大学就基本被确立在一个固定的职业导向下进行学习(尤其是体育教师)。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各院校基本一致,没有特色。如强调运动技能、技巧学习,偏重运动技术,忽视创新性培养,学生毕业基本由国家统包。多年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这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普及化,特别是“扩招”以后,受高等教育的群体面日益增大。因此,体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就不能仍定位在技能和专业人员(如体育教师)上,而是扩展为提升公民素质,培养优秀公民,承担社会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2体育教育专业分类培养的总体思路

人才的素质内涵很多,而体育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又受不同的人才观和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对于人才的不同理解是基于是否意识到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地位和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的不同认识。对人才观的不同理解导致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如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是将人作为工具理性的培养方式。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分类培养模式已引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关注。进行分类培养,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当今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素质的整体要求及趋势,为地方师范院校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指明正确的方向。为体育专业人才类型结构的合理化和系统化提供参考。培养模式决定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制约着人才培养方式。

它是涉及到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一个综合系统。所谓“分类培养”模式,即是在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方向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对现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分类。其具体根据学生的学习深造需求、教师教育需求、自主创业需求等进行分类。因此,分类培养目标是在保证地方师范院校对体育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为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创造机会;为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或进入其他行业提供指导;为相当部分学生从事教师职业创造条件。

3体育教育专业分类培养的关键

3.1优化课程设置

地方师范院校中的师范教育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双专业”教育上。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大致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以及师范教育。要实现上述分类培养目标就需要重新设计课程模块。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拓宽专业教育的服务面向。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不仅要完成师范教育(教师)的培养素质的基本要求,还应该要具备与教育相关行业以及边缘交叉行业的基本要求,甚至具备跨行业的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具体做法是“平台+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的关键。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该把握:其一,“通识课程平台”和“学科课程平台”的建设。其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运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人才的分类发展提供共性基础。其二,设置灵活多变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满足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同方向的发展要求。具体来说课程的三个模块:一是通识课程模块,它由通识必修课与通识选修课所组成。

通识必修课的主要任务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基础人文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为实现大学生基本素质奠定基础;通识选修课的主要任务是为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扩展知识范围,满足学习志趣、爱好以及特长。二是通用课程模块,通用课程具有显著的体育特色,总体来说,它包括体育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基本技术、技能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三是专用模块,它是通用课程之后的后续学习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定位之后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它是通用课程在时间上的延伸与补充。因此,在课程时间安排上,采取“2+2”的培养模式进行。既是前2年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课程,后2年学习学科课程。这里的学科课程又与人才发展的三个方向相衔接,从而实现分类培养的目的。

3.2整合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就业意向来选择专用课程体系。专用课程体系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教师职业方向,培养目标直接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相衔接,打破以专修术科为主的课程学习局面,所开设课程强化教育与教师技能的学习,既体现课程的深度,也体现课程的“新”度,为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打下基础。二类是研究生教育方向,根据全国各大体育硕士点初试课程开设,为学生进入高层次学生打下基础。这类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创新性、交叉性和实用性。三类是自主择业或体育产业方向主要突出经济学类课程,这类课程注意了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如:健身休闲指导、各种健康中心、体育俱乐部指导员及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此外,术科课的配置依据专攻方向的特点而设立,各类模块选修两个运动项目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发展。

4结语

残酷的就业压力让地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师范院校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之一。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培养着眼于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根据地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才现有特征,提出学习深造创造、自主创业、教师职业三个分类方向。而要实现着三个方向的关键问题应该是优化现有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整体课程体系,从而为分类培养目标服务。

作者:刘勇 马勇 饶平 蒋炳宪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第六篇

1西安体育学院与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现状

1.西安体育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情况通过表2显示,两校的学位基础课都是4门,且以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教学论等为主干课程共8学分。西安体育学院和延安大学在学位基础课课程设置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动作学习与控制和运动生理学,西安体育学院是专业院校,在学位基础课程设置上侧重于专业方向,而延安大学是综合类大学,在学位基础课设置上侧重于全面发展,运动生理学理论课程在实践中凸显,符合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学位基础课是研究生在本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是比较合理的。

2.西安体院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情况通过表3可以看出,西安体院学院在选修课上很全面,尤其是实践课的加入,可以看出课程的可选择性广泛,并且还有与体育教育训练学息息相关的一些交叉学科的理论类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我校所设立的可供选择的课程都是以理论课为主,可选择性小。原因在于我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属于二级学科,只有一个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数少。体育教育训练学所培养的人才主要致力于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竞赛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素养,还需要具有较好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

3.西安体院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情况通过表4显示,西安体育学院在专业课上分为专业方向课、专业教育实践及学习和学术活动,总学分为8学分。延安大学的专业课分为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篮球教学理论与方法、排球教学理论与方法、健美操教学理论与方法,总学分为15学分。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校在专业课设置上实行的形式也不同。

2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及导师对课程设置的态度

2.1导师对学位公共课的态度

认为增加专业外语课程的导师占到87.5%;认为没有必要的只占12.5%,由此说明,大部分导师对增加专业外语的学习是认同的。由于公共英语已经学习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没有针对本专业知识英语的学习,所以增加专业英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英语不仅能解决语言问题,还能解决如何查找外文文献等的问题,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使之更好的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导师对选修课的态度

从调查导师对选修课的态度显示,92.2%的导师认为有必要增加选修课中的实践课;有7.8%的导师认为可有可无,但是没有导师认为增加实践课的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可见导师对增加实践课程持有肯定态度,导师一致认为,增加实践课的原因是择业和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个人兴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目前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外语课程的学分比例较大,忽视了专业外语的学习。

(2)两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内容基本相似。

(3)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内容可选择性少,缺少实践课。

(4)大多数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认为,应该增加专业外语的学习。

3.2建议

(1)应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专业外语,使研究生有更强的英语能力去研究外文资料。同时在图书馆增加外文资料,及时更新,使研究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体育专业领域的信息。

(2)学位基础课内容应在本科基础上有所深入,加强知识扩展和前沿知识的延伸,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设置既要有实践性、应用性,又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超前性。

(3)增设选修课的课程,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丰富选修课的内容,特别是应把重点放在专业课上。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及发展动态的信息,开设实践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课程,提高研究生科研方法与计算机方面能力,允许研究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由的选择选修课,允许学生跨专业的选择选修课,这样可以达到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丰富知识前沿广度的效果。

作者:杨子成 单位:陕西省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第七篇

1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1.1培养学生的良好意识

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体育锻炼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能力,如长跑,学生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才能坚持跑完,同时在跑完路程以后学生的自尊心也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也会不断得到改变,可以不断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所以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参加正确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师在安排学生的体育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全部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展现,使失败与成功伴随在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比赛中的失败与成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体会到只有不断提高锻炼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素质,从而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

1.3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团体项目,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参与体育比赛,学生可以在这种比赛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明白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体育比赛项目,才能达到胜利的终点。实际上,组织这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就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对团队具有责任意识,认识到团队力量的伟大。

2体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方法和原则

2.1确立目标

在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目标,使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同时得到锻炼,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2.2坚持原则

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但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帮助学生确定不同的体育活动计划,并严格督促学生完成,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保证成功。

2.3因材施教原则

因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身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安排体育锻炼项目时要认真考虑此方面因素,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同时注意体育锻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完成体育锻炼与心理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4共同发展原则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坚强的品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依靠体育教学不能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各个学科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所以要求体育教师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作用,在强调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发展状况,体育教学大纲提出,体育教学以锻炼学生身体为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加强学科间的协调合作,制订共同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5实事求是原则

对体育教师要制订严格的考查评价制度,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的安排会无条件地服从,假如教师运用的指导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则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要定期检查与评估,从最初的教学设计到教学内容的实施,都要全面衡量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是否注重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主,同时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3体育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格培养的策略

3.1兴趣培养法——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着一定的运动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对于体育运动的爱好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学生的体育锻炼中,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依据老师的规定,自行安排锻炼内容,逐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2团队培训法——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教师要善于运用体育比赛中的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使学生个人积极融入到集体当中,利用集体的智慧取得比赛的胜利。假如只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则不可能完成比赛任务。在团队训练当中,要教育学生那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做法是错误的,不顾全集体的行为一定会导致失败,同时培养同学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增强集体凝聚力。

3.3目标训练法——鼓励学生为了目标努力奋斗

每个体育训练目标都是体育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精心设计而成,学生在端正训练思想的前提下,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就能够达到训练目标。在亲身参与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也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这是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必须经历的过程,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训练中的失败与成功。只有坚定信心,经过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迎得胜利的到来。先天身体素质虽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才起决定作用。所以设定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训练目标,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与追求。

3.4比赛训练法——培养战胜困难的自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祖国建设需要各种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努力奋斗的思想,对于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勇敢面对,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在体育比赛中,教育学生要始终保持高度自信,要坚定自己一定能够获得胜利的信心。在平时体育锻炼中,利用各种体育锻炼形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养成为了实现目标而勇于奋斗的精神。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强调注重拼搏精神,在完成体育任务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且要积极与队友合作,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保证团队获得最终胜利,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拼搏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各种比赛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点,正确看待比赛中的胜利与失败,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以良好的拼搏精神完成比赛,即使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也不甘落后,敢于与之一争高下。

3.5挫折训练法——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学生在家中都是独生子,没有遭遇过挫折与失败,任何事务都是由父母包办;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在体育比赛中都要分出胜败,所以这一特点教师要及时抓住,运用学生积极向上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对于比赛当中的胜败,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气馁。教师也可以利用有利环境,增加挫折训练,学生遭受失败后,教师积极和学生研究导致失败的原因,并鼓励学生不要倒下,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下一次比赛的准备当中,只有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与奋斗,才能夺得最后的胜利。

4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祖国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谋划教学目标,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同时学校领导部门也要努力营造体育锻炼环境,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引进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育水平,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马腾? 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第八篇

1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课程设置狭窄,缺乏人文性和综合性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先后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但依然存在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尽合理之处.大部分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比例较高,公共课必修课比例较低,削减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非专业学科,使得学生对知识认识的广度与深度受到限制,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体育教育专业仍存在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的问题.课程设置单一,缺乏整合与更新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仍局限于传统的基础理论和竞技项目上,体育边缘学科与娱乐体育项目较少,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就业门路狭窄,在激烈的竞争中会因缺乏优势而不能顺利就业.如专业理论课多年来始终开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等课程,课程内容有许多重叠和交叉之处,而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类课程完全没有涉及;术科课也多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如田径、体操、三大球等,对于一些如毽球、轮滑、跆拳道等娱乐、休闲类的体育项目几乎没有设置.这些课程的设置已滞后于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2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2.1中小学呼唤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体育教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出,要求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倾向,突出体育作为健身方法和手段的功能,同时要把“健康第一、激发兴趣、学会学习、关注差异”的新课程理念体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不再是一个教材的执行者、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需要的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懂得新课程建设的设计者.

2.2社会需要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健身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体育生活化、社会化、产业化,健身房与俱乐部等各种健身场所需要能从事运动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这就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好机遇.

2.3体育经营急需为体育产业化服务的开发类人才

我国体育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层次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服务业专业市场.与体育产业快速成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懂经营、会管理、综合素质高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满足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良策

3.1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拓宽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随着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也要随之做出调整.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围绕“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一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使其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基础宽厚,能够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与管理工作;是学生掌握社会体育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指导群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基本技能,了解社会体育发展动态,能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健身指导、组织管理、产业开发等方面工作.

3.2加大职后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名目繁多的专业选修课,但实施过程中因教师的专业水平所限,根本无法开课.基于此,必须加大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力度,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拓宽其知识领域,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请进来”:改善学缘结构,改变“近亲繁殖式”师资队伍结构,加大与同类体育院校及相关学科间的信息与人才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走出去”:鼓励中青年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提高学历层次;派遣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论文报告会、与相关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等,帮助教师了解学校体育改革的最新动态,拓宽教师的视野,更新知识和更新思路.“重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育人、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3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基础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比例偏低,必然会导致学生理论基础水平低,限制其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因此,应加强自然学科、人文体育学科、社会体育学科的渗透,构建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增加计算机基础、体育统计学等工具性课程,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方向.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充实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拓展选修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可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提高就业率.选修课的设置要数量多、门类广,不受专业、年级的限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的范畴之内,尽量做到个性化、小型化、实践化、社会化.还可以利用本校优势专业和学科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重视边缘学科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其培养目标应由单一的体育教育向健康保健、休闲体育、体育产业等方向多元化发展.因此,体育与其他学科融合而派生出的新兴学科,如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营销、健康教育学等边缘交叉学科应尽可能纳入课程体系中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如将体育产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产业的相关政策、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理念等.提高实践平台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实习实训,增强实践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如适当增加见习与实习的时间;打破实习集中在一段时间的做法,可以将实习分散在平时,分为几次进行,使实习多样化和经常化;拓宽实习渠道,为学生提供到中小学、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实践机会等.

3.4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专业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皆为非体育专业的教师,基础理论学习与运动实际相脱节;而体育术科课教学仅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对其理论依据、教学方法与手段则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甚至根本不做介绍与讲解.基础理论课教学与教学训练实际结合不紧密,使得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实际工作能力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教学改革一直以来所倡导,更是社会的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所要求的,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上都要强化这一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作者:徐栋 单位:辽宁省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