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论文 » 正文

健康教育在医学中的作用(共4篇)

2021-4-10 | 健康教育论文

第一篇

一、教育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随机教育方式介绍糖尿病常规的疾病知识及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对患者采取一对一交流的形式,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按照统一制订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时间和内容要求,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护士长进行定期的检查评价。

1.入院教育(入院当日)

1.1入院当天,介绍病区环境、病房设施使用、作息制度和探视制度、就餐时间,责任医生、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的姓名,讲解有关制度的内容,给患者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表并讲解相关内容。

1.2进行检查前,介绍检查的项目、目的和注意事项。

1.3介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常见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

1.4心理教育:心理疏导是提高患者心理功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积极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使得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心存焦虑。护士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尊重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把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传授给患者和其家属,帮助其调整心态,做好终身服药和治疗的心理准备。

2.饮食的教育(入院第2日)让患者了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和饮食的原则。指导患者饮食应遵循清淡、易消化、蛋白适量的个体化原则。合理调整饮食中的三大营养比例,增加食用纤维,限制钠、脂肪摄入量,维持理想体重。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如蛋类、牛肉等,摄入适量的谷物(如全麦)、大米、豆类、蔬菜,不吃纯糖和含糖量较高的水果。

3.运动的教育(入院第3~4日)着重介绍运动的目的、运动前准备、运动的形式、强度和持续时间、注意事项等。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最适宜的是有规律的、持续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走、太极拳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制订合理计划,循序渐进,坚持运动,以无疲劳感为宜;以运动后感觉身体发热、略感疲劳稍做休息后便可恢复为宜;每次运动时间30~40分钟,每星期至少3次;饭后1小时开始运动为宜,切记空腹时不做运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4.用药教育(入院第5~6日)介绍使用药物的目的,各种药物的作用、使用方法、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用药注意事项等。如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服药后会出现心慌、饥饿、出汗症状,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有时会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类降糖药的作用、用法、常用剂量和注意事项,才能教会老年糖尿病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如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时间及用药反应的观察,发生低血糖时如何处理等。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尿量和体重等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对药物的疗效进行评价,督促患者要按时进餐和用药。

5.并发症防治教育(入院第7日)介绍并发症的防治措施,皮肤要保持清洁,避免受伤,防止皮肤感染;做好足部护理,避免受伤和感染;每日清洁口腔,预防口腔炎发生;做好鼻腔、呼吸道护理,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止泌尿道感染。老年糖尿病患者要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定期监测动态心电图变化、血压等,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6.出院前3日,介绍血糖、血酮、尿糖的自我监测方法。出院当天,嘱咐患者出院后按时复诊,遵循饮食原则及用药的注意事项。

7.根据糖尿病饮食、运动、治疗等方面知识,设计10道问卷测试题,采取口头问答方式,出院前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试,得分在90分以上为优秀,80~90为良好,60~80分为中等,60分以下为差。对出院的患者发放自行设计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发出120张,收回120张。

二、结果

结果见表1、表2。

三、讨论

1.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具有计划性、针对性、专科性,符合临床健康教育的实际要求。健康教育前,对患者及家属接受健康教育的需求及接受能力的正确评估,因人施教,增加护患沟通的机会,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满足了患者的心理支持需求,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2.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提高患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防治信息有着广泛的需求。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满足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的需求,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和维护健康。

3.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健康教育路径以严格的时间框架作为指导,使护理人员对教育内容具有预见性,同时也是学习的课程表,促使其为达到预期目标,不断丰富多学科知识,主动学习健康教育的沟通技巧,提高教育效果。

四、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比采用传统教育方法明显要好;同时,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的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采用传统教育方法的对照组高;健康教育路径是护患沟通的良好方式。

作者:张宏静 单位:天津市黄河医院

第二篇

1资料和方法

1.1健康教育方法对实验组实施系统健康教育,采用方法有:讲授法、咨询法、口头书本教育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一是讲解结核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蛋白质对人体的作用;什么是高蛋白饮食;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二是尽力维护和改善患者食欲,根据患者口味调配膳食,合理搭配,少量多餐,改善就餐环境。三是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针对部分患者偏食的现象,制定措施,使之按需进食。

1.2观察指标①体格检查:由专人测量患者身高、体重。②生化指标:血浆白蛋白(ALB)及全血Hb。③营养知识测评:设计营养知识问卷对患者的营养知识进行测评,测评卷面设置为100分。

1.3营养评估评估方法采用白蛋白测定来评价营养状况,其参考值35-45g/L,测量值30-35g/L为轻度营养不良,21-30g/L为中度营养不良,小于21g/L为重度营养不良。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见表1)

2.2组患者营养知识测评结果对照组患者问卷平均(45.64±11.08)分,实验组患者问卷平均(88.86±9.83)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结核病是一种营养不良相关性疾病,即使在富裕的西方社会,营养不良的严重性也与结核病密切相关。结核病患者由于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导致营养物质摄入减少,造成合成代谢降低;同时结核杆菌利用机体蛋白用于自身代谢,菌体物质引起机体反复发生低热、盗汗、消瘦等消耗性改变,机体分解代谢增加,病程越长其营养状况越差。因此,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正规化疗的同时,加强营养辅助治疗,有利于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通过对本组27例结核病患者实施营养健康教育,即增加了患者的营养知识,又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

3.2对结核病患者的营养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在进行临床护理过程中,应注重营养知识的宣传,不失时机地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营养认知水平,改善其营养行为。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增强接受患者、家属咨询的能力,有效指导患者住院期间的合理饮食,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3.3营养教育应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活动水平、经济状况等指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法、宣传内容和强度,指导和帮助患者摄取合理的饮食。除生理、病理的因素外,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常成为影响患者进餐的主要因素,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因素对饮食状态的影响,善于调整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和气氛。为不能进食和进食困难的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治疗,补充白蛋白可直接提高机体蛋白质水平,减少蛋白质分解,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使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缩短住院时间。

3.4营养教育有利于促进和提高护理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95%患者的营养教育来源于医护人员。通过营养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与疾病和药物有关的膳食和营养知识,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及习惯,树立正确饮食观。教育中应尽可能遵循个体化、个性化、食物具体量化等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病程及用药等及时调整。营养教育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变其对营养的态度、行为,也可促进和提高护理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行为。

结果表明:系统的营养健康教育能提高结核病患者的营养知识,掌握膳食原则,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改善营养不良的目的,是改善营养不良的基本手段之一。

作者:张玉芝 梁霞 单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第三篇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和综合内科2009年1月-2012年5月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695例,其中男367例,女328例;年龄25~90岁,平均65岁;病程1个月~30年。合并高血压443例(63.74%),高脂血症352例(50.64%),肥胖166例(23.89%);入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工具与内容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SAS焦虑自评量表共20条目:①我觉得比平常容易紧张和着急(焦虑);②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害怕);③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惊恐);④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发疯感)等,涉及躯体疼痛、乏力、心悸、头昏、呼吸困难、胃痛或消化不良、睡眠障碍的感觉与症状。SDS抑郁自评量表也为20条目:①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②我觉得一天之中早晨最好;③我一阵阵地哭出来或是想哭;④我晚上睡眠不好等,涉及感觉和体征反应是否异样的问题。两种量表每1条均有4个选项,代表不同的分值:A没有或很少时间(过去1周内,出现这类情况的时间≤1d);B小部分时间(过去1周内,1~2d出现这类情况);C相当多时间(过去1周内,3~4d出现这类情况);D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过去1周内,5~7d出现这类情况)。

1.2.2调查方式与评分标准患者入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后,由专科医师告知本研究负责人或糖尿病教育专科护士,专科护士针对两个量表上的条目逐条询问测评,患者自行选择每一条目的答案,整个回答过程专科护士必须在场指导,以保证问卷质量。最后由专科护士进行记录,统计分数。结果按l~4级评分,1级:无抑郁/焦虑,0~39分;2级轻度抑郁/焦虑,40~47分;3级中度抑郁/焦虑,48~55分;4级重度抑郁/焦虑56分以上。问卷回收后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或抑郁状况由糖尿病教育专科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所有入组患者于出院当天由专科护士进行第2次焦虑、抑郁自评,以评估其健康教育的效果及作用。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750份,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695份。

1.3健康教育与缓解训练

1.3.1健康教育方式

每周一、四下午由糖尿病健康教育专科护士召集焦虑、抑郁患者在健康教育室统一进行讲解。通过自我介绍和相关讲解取得患者的信任,交流中认真倾听患者的忧虑和痛苦,并针对性的进行疏导。讲解糖尿病虽无特效疗法,但只要严格控制饮食,遵照医嘱按时服药、生活规律、戒烟戒酒,讲究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病情就会得到控制。从而使患者增强对康复的信心,消除疑虑与担忧,改变不良情绪,缓解由于心理压力引起的生长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以利于病情的控制。同时鼓励患者之间进行经验交流,让病程长的患者教育或帮助病程短的患者。②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进行血糖、尿糖监测和记录,合理饮食及运动治疗,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次数。首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多存在顾虑,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产生依赖,或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而拒绝使用胰岛素。针对此类问题,邀请糖尿病专科医生或该领域专家每周进行专题授课,并现场回答患者提问。同时可让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其疑虑,明白使用胰岛素的必要性,并指导他们如何识别和应付可能出现的低血糖。鼓励患者进行规律运动,运动过程中积极参加小区的各种活动,多与社会接触。同时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让患者自行或在家人帮助下阅读。

1.3.2指导抑郁患者进行放松训练

让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中,采取放松的坐位或卧位,做3次深呼吸,呼吸5~7s/次,然后按护士指导程序行肌肉“收缩-放松”对照练习,肌肉收缩5~10s/次,放松30~40s/次,练习20~30min/次,1次/d。其程序为双手、双臂、头颈部、肩部、胸部、腹部、大腿、小腿、脚部。患者学会后要求其每天在午餐及治疗完成后自行训练。对焦虑患者采用音乐治疗,动员患者餐后到健康教育室听音乐,30min/次,2次/d。以刺激于大脑右半球,致垂体释放内啡肽等中枢神经递质,产生欣快感。对丧失活动能力的患者由健康教育专科护士在床边单独指导。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6.37±6.23)d。入院时诊断为焦虑者的156例(22.45%),抑郁者79例(11.37%)。经治疗及健康教育后,出院时焦虑患者102例(14.68%),与入院时比较,焦虑患者明显减少(P<0.05),见表1。抑郁患者66例(9.50%),较入院时稍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果表明,695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22.45%存在焦虑,11.37%存在抑郁,进行健康教育后焦虑患者较入院时明显减少(P<0.05),这与一半以上患者均为轻度焦虑,且该部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较高,治疗效果最好,从而使焦虑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有关;但对重度焦虑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对于抑郁患者,尽管部分轻度抑郁患者状态有所改变,但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及疗程较短有关。对于中至重度抑郁患者,健康教育发挥的作用较小,研究结果提示对于重度焦虑、中至重度抑郁的患者应建议患者到专业的心理卫生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及药物治疗。吴小和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焦虑障碍发生率为32.76%,抑郁障碍发生率为22.41%。美国糖尿病患者30.20%存在轻到重度焦虑,而22.40%存在轻到重度抑郁。Wu等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7.00%和12.60%,加强患者的社会支持能够改善其焦虑、抑郁状态。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发生均与糖尿病教育的缺乏有关,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合并有焦虑、抑郁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达标时间均高于无焦虑和抑郁的糖尿病患者。

鲁萍研究发现,通过系统心理护理2~3周后,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空腹血糖、HbAlc水平有明显下降,系统心理护理对糖尿病心理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很好。而孙玉霞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不同程度抑郁占65.30%,这可能与其研究对象病程长,并发症多有关。表明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抑郁症的发病率会逐渐增高。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个体化,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也应针对不同对象的状况及特征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必要时给予药物及心理咨询治疗。这也可能是健康教育对轻、中度焦虑患者明显有效,而对抑郁患者疗效不明显的原因。

4总结

综上,住院糖尿病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状态较常见,但经过治疗和合理的健康教育可改善部分患者的焦虑状态,有条件的医院可常规开展糖尿病心理方面的教育。但对抑郁患者则效果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患者治疗时间不够,或健康教育方法需要改进,同时也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建议中重度抑郁及重度焦虑的患者首先进行心理专科治疗,必要时予药物治疗。

作者:陈璐 刘素蓉 单位: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

第四篇

1资料与方法

1.1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以后均给予常规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另外积极开展具体系统的健康教育,主要方式是采取群体讲座或者一对一的口头讲解等方式。此外,还在病室内合适位置放置健康教育的阅读材料,并自行印制一部分健康教育的宣传册,内容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预防措施及生活中的预防和治疗,每册都印有医院心血管科的联系方式,住院患者每人一册,以传授为主,并且结和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答。

1.2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护理评估,并开始加强对患者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护理人员要想方设法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对患者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和指导,实行科学营养,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科室护理人员应当再和患者的接触交流中,及时地调整和修改护理方案。健康教育的时间应当持续到患者出院后,并且要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和随访工作。

1.3治疗效果评价由主管护士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身体检查,并通过动态心电图和心电监护仪等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护等,以观察护理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全部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护理,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和42%,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分别为20%和7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健康教育做为心肌梗死患者的整体护理内容非常的重要。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存在有窒息感和心前区疼痛以及憋闷等多种症状的发生,这样能引起患者在身体以及生理等功能紊乱以及心理上的障碍。所以,做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工作,从而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不被动的来接受护理和治疗,而是主动的来参与治疗,掌握心肌梗死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就显得尤重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来进行科学性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主动积极的来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顺利地度过危险期,并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3.2在预防并发症方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发初期,经常会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衰等并发症现象,引起这些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大多与患者的情绪波动或者用力排便以及进餐过饱等有关。若让患者接受健康方面的有关教育,就会让患者多了解如过多加重心脏的负担等因素,帮助其保持着乐观向上和平静的心态,不能过于饱餐,还要避免有便秘现象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3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早期的活动,譬如告知患者在患病期过多翻身或者坐起等,都会增加消耗患者的氧量,并激活肾素,出现血管紧张素系统等,从而会诱发或者加重心肌重塑以及加重患者的心律失常,造成心衰等许多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如果患者在恢复期时,护理人员安排患者多做些适当的运动,有效地来减轻患者心脏的负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耗氧量,提高恢复的速度。

此外,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出院以后的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在出院以后,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并克服对病愈以后的其它方面心理顾虑,坚持每天锻炼,定时定量遵医嘱来服药,定期进行复查,以避免心肌梗死再次的复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理的质量。

作者:孙慧敏 单位:郑州市中医院心内科

Top